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老家的八月十五

老家的八月十五

每年的農曆八月十五是中國傳統的中秋佳節。「中秋」一詞最早見於古代典籍《周禮》,而真正形成全國性的節日是在唐朝。農曆八月十五,現在流行的說法是叫中秋節,把這天叫「過中秋節」,然而老家天水西南路人叫八月十五,把這天叫「過八月十五」。

農曆八月十五正值三秋各半之時,故稱中秋節,又叫團圓節,其俗多與月亮有關。老家天水西南路有吃長面的風俗。農曆八月是萬物成熟的季節,這時的果品最為豐美。相比城市的豐富,鄉村的中秋也別有趣味。節前各家各戶準備豐厚的瓜果、糖酒、月餅等食物,在中秋節晚上,當明月東升之時,此時秋高氣爽,瓜果飄香,秋雨洗塵,雲稀霧少,月到中秋分外明,月光皎潔,家家吃圓形月餅象徵合家團圓。老家一般在庭院當中擺上供桌,擺上各種瓜果和月餅,由女主人主持祭月。今老家「獻月亮」講究「男不拜月」,此俗當是明清時期「男不祭月,女不祭灶」之遺存。在明清時候,民間有了具體祭拜的月神,故出現了「男不拜月,女不祭灶」之說。男人們不再拜月,月神的陰柔力量被放大,逐漸成為女人們和小兒女所祭拜的神明。然後一家人坐在一起團團圓圓、分食瓜果、月餅、歡度良宵。明末居京文人劉侗於奕正合著《帝京景物略》曰:「八月十五祭月,其餅必圓,分瓜必牙錯、瓣刻如蓮花。」此俗舊時在天水地區一直相傳。所謂「分瓜必牙錯、瓣刻如蓮花」即把西瓜從中間用牙錯之法切開,一分兩半,每半個是一個蓮花形,用來獻月、祭月,然後分吃月餅、糖果,聽老人講「嫦娥奔月」等神話故事,或邊賞月色,共話豐收的喜悅,共享團圓的天倫之樂。今老家「獻月亮」講究不能用毛桃獻月亮,此說有其來歷,因天水西南路地處高寒陰濕山區,中秋節氣毛桃將要熟但未熟,獻月亮當是早熟的桃子,「毛桃獻月亮」一說寓意為不分場合而敢為人先者。《開元天寶逸事》云:「八月十五夜,于禁中直宿,諸學士玩月,備文酒之宴。時長天無雲,月色如晝。蘇曰:『清光可愛,何用燈燭。』遂使撤去。」南宋夢元老《東京夢華錄》載:「中秋夜,貴家結飾台榭,民間爭占酒樓玩月。」據此可見賞月之俗由來久矣。那時無論貴賤窮富,全社會的人們都在中秋之夜觀賞月色。由此可以想像,那時的社會必定有一種普遍的嫻雅風度和親近自然的情懷。

道家認為,月屬陰性,主生育。仲秋時節,人們在萬物成熟之際,聯想到了自身的繁衍。民間傳說,在中秋之夜,女子以月光沐浴,便會很快受孕。宋代時,女子們就流行夜遊玩月,明清時候亦盛行。「走月」是民間女子的解禁日,在結伴閒遊的背後隱含著祈求生殖的意義。舊時農村,一些不育婦女還有在八月十五黑了(晚上)去別人瓜田裡摸取瓜、果子樹下摘取果子以求子的習俗,俗稱「摸秋」。這些偷瓜果的人當然並非真的為了偷,而是一種祈子的巫術遺存,取瓜瓞綿綿、子孫昌盛之意。秦源民間這天還有「追節」之俗。所謂「追節」就是給親人、尊長等處送禮問候。中秋節特別講究向親友贈送瓜果時鮮,俗稱「追節」。這一天,學生要向老師、出師之徒弟要帶禮物向師傅家追節、女婿要向老丈人、丈母娘,出嫁之女要回娘家追節,以至一般親朋之間,都要以瓜果、糖酒相贈。尤其是剛訂婚的男子,這天是討好未來岳父母的絕佳機會,此俗由來已久。學生要給老師追節送禮,不然就是失敬。八月十五給老師追節,其意義體現了中國自古以來具有良好的尊師重教傳統。另外,這天,男方未婚夫家要把沒有進門(結婚)的未婚妻邀請到家裡來玩一天,天黑臨走時要給其贈送小至禮物大到錢財。舊時,學生在八月十五向老師「追節」時,窮學生如無東西可送,可以到別人家的果園去偷,即使被主人抓到了,這一天也會得到諒解。民間把這叫「偷秋」。

天水西南路人傳統只吃水果,如梨、蘋果、林檎、楸子、沙果、核桃等,以當地出產為主。近些年,把城裡人流行吃月餅的習俗傳至農村,尤其是隨著城鄉一體化的加快,特別講究給長輩送月餅。民國二十八年哈銳、任承允、賈纘緒總纂《天水縣誌》卷之三《民族志·風俗》:「中秋,有獻月之文。」

舊時還有酬神祭祖之俗。清光緒十五年王權、任其昌《秦州直隸州新志》卷之三《食貨》:「八月望日,供月餅、梨、棗之屬,余祭品及賀節禮如端午。」至今我村仍保留有祭祀家神爺之俗,要宰殺大騸羊過願還願。中秋節時,正是穀物成熟,百果豐收之時,鄉間還有祭土地神、家神的「秋報」活動,這是典型的秋祭。鄉村大多請來牛皮燈影戲等進行酬神活動。此風俗在天水依然很盛。其實這不是迷信活動。百姓藉此慶祝五穀豐登、感謝天地神靈風調雨順、祈盼來年收成更好,國泰民安。

以前老家還有「八月十五殺韃韃」之說。元末時,民間流行著這樣的傳說:元朝統治黑暗殘暴,「韃韃」也叫「韃子」,常常欺壓百姓,激起了人們的憎恨和反抗之心。元朝統治者為防人民造反,不準民間私藏鐵器。下令每十戶人家合用一把菜刀。張士誠起義時,命人在月餅里夾著起義時間的紙條,寫著「八月十五殺韃子」,並把月餅送到各家各戶,約齊共同起事。後世人們則中秋吃月餅以紀念此次起義。

「舉杯邀明月」,遙祝遠方的親人並寄託對她們的思念。「月是故鄉明」,身在外地的遊子同樣也更加思念老家的親人。在月色、果香和花香中,分隔兩地的人們念著「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時」,心裡遙思著那些遠方的親人、愛人和友人,總想著,什麼時候能一起吃一頓中秋的團圓飯,那該多好。

總之,不管是八月十五吃團圓餅、吃團圓飯、喝團圓酒,還是拜月、供月、獻月、賞月、玩月,均體現出一片祥和、團圓、幸福、美滿的社會風俗現象,表達了人民對美好生活的祈願。

如今的中秋節差不多被人們過成了月餅節和團圓節。要說這兩樣也沒啥不好,但是就顯得過於單調和沉悶了。中秋節是我國的第二大節,是僅次於春節的歲時節日,可是習俗只有吃和團聚,未免跟大節的地位不相稱。考溯中秋節的歷史,發現古代的中秋節不僅過得熱鬧隆重,而且充溢著浪漫格調與狂歡精神。中秋節的浪漫格調與狂歡精神是由月、酒、樂、詩、神話造就的。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厚德秦源 的精彩文章:

TAG:厚德秦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