節日中秋佳節怎麼過?古歌,古人,古意,古生活
GIF/40K
GIF/965K
在古代,很多的文人墨客都比較注重修身養性,因此,吹簫撫琴、吟詩作畫、登高遠遊、對酒當歌就成了文人士大夫生活的生動寫照。古人有古意,中秋節馬上就要到了,我們來聊聊每逢佳節他們怎麼度過呢?他們都喜歡做些什麼……
飲酒
綠蟻新醅酒,紅泥小火爐,
晚來天欲雪,能飲一杯無。
下棋
黃梅時節家家雨,
青草池塘處處蛙。
有約不來過夜半,
閑敲棋子落燈花。
會友
閑居少鄰並,草徑入荒園。
鳥宿池邊樹,僧敲月下門。
相思
秋風清,秋月明,
落葉聚還散,
寒鴉棲復驚。
相親相見知何日,
此時此夜難為情;
入我相思門,
知我相思苦,
長相思兮長相憶,
短相思兮無窮極,
早知如此絆人心,
何如當初莫相識。
約會
去年元夜時,
花市燈如晝。
月上柳梢頭,
人約黃昏後。
賞月
明月幾時有?把酒問青天。
不知天上宮闕,今夕是何年。
我欲乘風歸去,又恐瓊樓玉宇,高處不勝寒。
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間。
聽曲
錦城絲管日紛紛,半入江風半入雲。
此曲只應天上有,人間能得幾回聞。
聽曲
聽曲一直是中國古代文人的一大雅好。中國從詩經的時代開始流行民歌,官府設置相應的音樂機構從民間採風。《詩經》是我國第一部詩歌總集,也是我國音樂史第一部歌曲總集。按音樂分類下的風、雅、頌則代表了《詩經》的三個體裁:民歌、雅樂和祭祀歌曲。千年前歷史上流行的民歌樣式,我們今天多以古歌稱之。古歌,是中國民歌體裁風俗歌的一種。
古歌是人類社會幼稚時期對宇宙、人類起源和社會現象的童稚認識和美妙想像。從各民族古歌的內容和演唱形式來考查,它們大約出現在各民族原始社會末期或階級社會初期階段。比較有代表性的古歌是彝族的「梅葛」、「阿細的先基」,苗族的「古歌」,瑤族的「盤王歌」,哈尼族的「開天闢地歌」,僳僳族的「木刮基」,景頗族的「木瑙齋瓦」,普米族的「史歌」,怒族的「辦汝」,水族、布依族的「古歌」,獨龍族的「創世記」,等等。
古歌主要演唱於各民族的傳統風俗性群眾活動,多在節日、祭祀、婚嫁、喪葬等禮儀程序中,由巫師、主祭者、或宗族內德高望重的老歌手主唱,氣氛肅穆。演唱形式多為獨唱,亦有對唱和一領眾和。有的還可以伴隨舞蹈邊跳邊唱,大多表現出古樸、深邃的演唱風格。
古歌的歌詞,篇幅長大,內容豐富,其結構屬於長篇韻文體。演唱時,4句或8句為1段,若干段使用同一曲調來反覆歌唱。古歌曲調雖因民族不同而特點各異,但大致可概括為兩種類型:一種是吟誦性歌調,一種是抒情性歌調。屬於前者的如苗族「古歌」,景頗族「木瑙齋瓦」、普米族「史歌」等。其特點是不都由一個簡短樂句或樂段不斷反覆,音域較窄,一般不超出八度範圍。音調接近於口語,節奏、節拍比較自由,具有敘事歌、說唱音樂的特點。屬於後者的如彝族「梅葛」(正腔),怒族「辦汝」,僳僳族「木刮基」,瑤族「盤王歌」等。其特點是曲調的段落輪廓清晰,前後樂句多為對應性結構。音域較寬,常超越八度,有的甚至可達十二度,旋律起伏較大,富於歌唱性。從總的方面來看,古歌在音樂上與民族語言、生活習俗保持密切的聯繫,並保留有本民族傳統音樂的固有特色,其他類型的敘事長歌和風俗歌的音調結構,或多或少受著古歌音調的影響。
版權聲明:本文來源:半度音樂。版權歸相關權利人所有。尊重知識與勞動,轉載請保留版權信息。編輯整理 | 致中文化。
TAG:致中文化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