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文史 > 袁崇煥在遼東為明朝做了這些,到頭來被處決冤不冤枉

袁崇煥在遼東為明朝做了這些,到頭來被處決冤不冤枉

一直以來,後世學者對袁崇煥的評價是各有說法,那麼他究竟是什麼樣的人?又對明朝做了些什麼?他對明朝晚期的歷史究竟產生了什麼影響?被處決究竟冤不冤?筆者將搜集到的明末清初相關史料加以梳理,分析如下。

首先是兩面三刀,蓄意在寧遠之戰中造成嚴重損失。

天啟五年(1625)歲末,覬覦明朝秋糧的後金軍即將入犯,獲悉情報的薊遼經略高第將時任寧前道右參政的袁崇煥召至山海關面議軍情,做出了正確妥善的軍事部署,根據《三朝遼事實錄》卷十六記載:經略高第奏,「臣詢關外地勢之險要,城垣之堅瑕。去關七十里有前屯城,系總兵趙率教所修築,垣墉峻正,四面建空心台,平放火炮,使虜不敢近城,可稱要地。

又一百三十里有寧遠城,乃袁參政、滿總兵所督修,牆高四丈,周圍新整,堅固足壯金湯,內以保障關門,外以捍禦強虜,此為第一扼要。由此東如錦州城,大而朽壞,松山、杏山、右屯,城小而薄,皆前鋒游哨之地,夏秋無事,防護屯種,入冬遇大敵,則歸併寧遠,以便保守。自歲前聞奴欲犯右屯,即行該道鎮嚴為堤備,臘月二十後,道臣袁崇煥來關城面議甚悉。」

如果執行了這個軍事部署,明朝在寧遠之戰中的損失將會最小,後金的戰略目的將會落空。

然而,袁崇煥回到寧遠以後卻變卦了,他以錦右糧屯通判金啟倧的呈照作為借口,拒不執行高第的軍事部署。

「寧前兵備袁崇煥揭:據管錦右糧屯通判金啟倧呈照,『錦、右、大凌河三城皆前鋒要衝,倘收兵退守,既安之百姓復罹播遷,已復之封疆反歸夷虜,榆關內外更堪幾次退守耶?』呈詳到道,據此為照。兵法有進無退,錦、右一帶既安設兵將藏卸糧料,部署廳官,安有不守而撤之?萬萬無是理!脫一動移,示敵以弱,非但東奴,即西虜亦輕中國。前柳河之失,皆緣若輩貪功,自為送死,乃因此而撤城堡,動居民,錦右搖動,寧前震驚,關門失障,非本道之所任者矣!必如閣部言,讓之又讓,至於無可讓而止?

今只擇能守之人,左輔守大凌河,樊應龍等守右屯,更令一將守錦州,此城大於右屯,然稍後緩矣。三城屹立,死守不移,且守且前,恢復必可。若聽逃將、懦將之做法,以為哨探之地,此則柳河之故智,成則曰『襲虜』,不成則曰『巡河』。天下人可欺,此心終是欺不得,則聽之能者。本道說一聲明白便去也」(《三朝遼事實錄》)。

袁崇煥在揭中的口氣傲慢之極,完全不把上司高第放在眼裡,更不用說執行了。然而,後金大軍一到,先前大言不慚的袁崇煥便龜縮在寧遠城中,把城門從裡面填塞住,任憑敵軍在錦、右地區燒殺搶掠,並無一策一兵阻撓之。

然而這還不算完,「二十六日,聞大明官軍所需糧草俱屯於覺華島,離寧遠南十六里,遂命兀內革率八固山蒙古,又益兵八百往取之。見大明守糧參將姚撫民、胡一寧、金冠、游擊李善、張國青、吳游擊於冰上安營,鑿冰十五里,以戰車為衛。我兵尋未鑿處殺入,遂敗其兵,盡殺之。又見二營兵立於島山之上,遂沖入,亦盡殺之。焚其船二千餘及糧草千餘堆,復回大營」(《清實錄》)。

覺華島的慘重損失袁崇煥也脫不了干係,寧前道的管轄地區東至塔山,西抵山海關,而覺華島位於寧遠以南十六里的海中,岸邊還有距離寧遠僅五里的儲糧要地龍官寺。袁崇煥為什麼不把糧草運入城防堅固的寧遠城,而是勞師費力地運到冬季會結冰的覺華島?早就通曉關外情形的他為什麼要這樣做呢?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明朝 的精彩文章:

「紅樓夢」還是「朱樓夢」?世人誤讀紅樓三百年
天子守國門,君王死社稷!明王朝的剛硬讓接班的滿清都汗顏
如果明朝 16 位皇帝聚在一起,他們之間會發生哪些趣事?
一個小小的書童,不僅使主人身敗名裂,還害得明朝直接亡國
明朝十六帝—永樂大帝朱棣,裝瘋賣傻惡叔叔,坑完侄子又坑兒子

TAG:明朝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