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0年前的今天,人類首顆人造衛星發射,開啟了傳奇的92天太空之旅
今天要講的故事,是關於斯普特尼克(Спутник)。
對普通人來說,這實在是個陌生又拗口的名字。它是俄文的音譯,意思是「旅伴」。
60年前,它震動了全世界。
1957年10月4日,蘇聯拜科努爾航空中心。人造衛星發射塔上豎著一枚大型火箭,火箭頭部,裝著一顆帶有4根摺疊桿式天線的金屬圓球。
它就是斯普特尼克一號。
圖為斯普特尼克一號。
莫斯科時間22時38分34秒,火箭發射升空。
斯普特尼克一號,也就此開始它短暫而輝煌的太空之旅。
這是第一位代表人類去往太空的客人,它運行在近地點227千米、遠地點945千米的軌道上。
用今天的眼光來看,斯普特尼克一號實在簡陋。
這顆衛星的直徑為580毫米,重83.6千克。在密封的鋁殼內,裝著一隻化學電池、一隻溫度計、一台雙頻率的小型發報機。
它每天圍繞地球15圈,划過天際時發出「嘟、嘟、嘟」的聲音。這也是第一次,人類能從無線電接收器里,聽到來自外太空的聲音。
外太空歲月靜好,不過地球上,已經被斯普特尼克一號升空的消息給炸開了鍋。
當時正值冷戰。
一個陣營在狂歡,另一個陣營在慌亂。
《人民日報》於10月7日發表社論《為蘇聯的偉大科學成就歡呼》。
文中寫道:人類終於戰勝了他們「生於斯、食於斯」的地球的地心吸引力,開闢了走出地球,走向月球、金星、火星……以至走向太陽系以外的恆星系的道路。這不但是蘇聯科學家的榮譽、蘇聯人民的榮譽,也是人類的驕傲。人類征服大自然的無可限量的智慧,已由蘇聯人民作出了又一個光輝的榜樣。
圖為1957年10月7日夜,周恩來總理在北京天文館看人造衛星。
用曾任NASA(美國國家航空航天局)首席歷史學家的Roger D. Launius的話說,從1957年10月5日起,唯一用來描述公眾精神狀態特徵的恰當詞語,是「歇斯底里」。
英國《金融時報》寫道:人造衛星發射成功,在那些由於信仰或政治近視而在許多年來一直嚷嚷蘇聯「落後」和虛構的美國優勢的人中,引起了驚慌失措。
《紐約先驅論壇報》更喪:不得不承認,我們國家在二十世紀的史詩式競賽中遭到了失敗。
這就是「斯普特尼克危機」。
它創造了一種技術上的「差距幻覺」,為美國的航天事業、技術和科學教育項目支出的增加,以及成立新的聯邦機構管理航空航天研究和開發提供了動力。
是的,斯普特尼克一號開啟了人類的太空新紀元,也為人類的太空競賽按下了加速鍵。
但這些紛紛擾擾,都與它無關。
斯普特尼克一號還是兢兢業業完成自己既定的科學目標——測量並獲得200-500千米高度的大氣密度、電離層電子密度、溫度、壓力、磁場、紫外線和X射線等數據。
它在太空中一共運行了92天,繞地球飛行約1440圈,飛行了6000萬千米。
1958年1月4日,它重返大氣層燒毀。
在此之前,斯普特尼克二號也於1957年11月升上太空。
它呈錐形,重量為508千克。最為特別的是,它帶了一位太空旅客——萊伊卡。
萊伊卡是只兩歲小狗。
它身上連接著測量脈搏、呼吸、血壓的醫學儀器,通過無線電,這些數據可以傳輸回地面。
受到技術條件的限制,這顆衛星無法回收。對萊伊卡來講,這是趟有去無回的旅程。
圖為斯普特尼克二號搭載的小狗萊伊卡。
有版本說,在衛星生物倉內生活一個星期之後,萊伊卡被實施了安樂死。
後來也有人透露,實際上,在剛剛進入太空不久,萊伊卡就因艙內溫度過高而死去。
嘿,萊伊卡,在茫茫無邊際的宇宙中,你那黑亮的眸子,可曾看到了什麼?
再之後,人類航空史進入了我們熟悉的篇章。
1958年,美國發射 「探險者一號」衛星;
1967年,第一艘載人宇宙飛船「聯盟一號」升空;
1968年,「阿波羅8號」完成人類首次繞月飛行;
1969年,「阿波羅11號」飛船首次實現載人登月……
我國也在1970年發射了首顆人造衛星「東方紅一號」。
47年過去,東方紅一號依然還在太空中,依然還在一圈一圈繞地球飛行。
至今仍有天文愛好者,在條件合適的時候,尋找和拍攝那顆亮點。
圖為人民群眾慶賀東方紅一號發射成功。
到今天,人類已進入太空時代整整60年。
如今回想,蘇聯人給第一顆人造衛星取名「旅伴」,意味深長。
村上春樹曾在小說里寫,俄羅斯人幹嘛給人造衛星取那麼個怪名字,不過一個孤苦伶仃繞地球一圈圈轉個沒完的可憐的鐵疙瘩罷了。
但這些斯普特尼克的後裔們,確實已是人類的親密夥伴。
它們是孤獨的金屬塊,卻也在黑暗宇宙中,帶著人類的智慧與勇氣,開闢前路。
本文資料來源:
1 劉進軍:《為了地球領導權:人造衛星》,航空工業出版社,2012
2 Roger D. Launius,「斯普特尼克1號」和美國國家航空航天局(NASA)的誕生
註:文中圖片除註明外均來自網路
編輯:左常睿
審核:管晶晶
※冷凍電鏡技術或催生更多諾獎級成果,中國也大有希望
※「鐵匠」王浩偉:30年打造國產超級合金,只為國家「不受氣」
※2017諾貝爾化學獎揭曉,表彰給生物化學帶來革命性變化的冷凍電鏡技術
※引力波還能再拿諾獎,中國正在奮起直追
※2017諾貝爾物理獎頒給了引力波探測者,那些曾經認為LIGO浪費金錢的人,你們怎麼看
TAG:科技日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