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2017?中秋話團圓‖中國信仰學院:回家中秋團圓,品嘗月餅濃鄉,梳理人生信仰!

2017?中秋話團圓‖中國信仰學院:回家中秋團圓,品嘗月餅濃鄉,梳理人生信仰!

如果僅僅把中秋節變成「月餅節」,「聚會節」,丟掉了節日靈魂,那會是很沒勁的;其中的中國氣派、中華韻味、華夏歷史、民族范兒就無從體現,也無從談起。關鍵在於是否能夠在人們心中產生情感共鳴,中秋節應該與人們的現代生活之間,找到一種契合的方式。

中國信仰學院:而無疑,在大力弘揚與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與中國夢」之際,「以信仰」便是最佳的一種契合方式,用中華民族的團圓之情、愛家愛國之情,挽回與鑄造我們偉大的民族信仰。

首先:中秋節是當代社會經濟文化生活變遷的折射。

月到中秋分外明,2017年的中秋節今天到來。坊間有關傳統節日氛圍「濃」、還是「淡」的話題也多了起來,許多人感覺中秋節與其他傳統節日一樣,味道在變淡,氣氛在變淡。議論中秋節日氣氛的「濃」、還是「淡」,確實是一個有意思的話題

花好月圓的中秋節,好比是社會生活的一個平台,是當代社會經濟文化生活變遷的折射,也是人作為主體對於節日文化的感受。節「濃」節「淡」,既連接著人們對於對中秋節文化內涵,也關乎社會生活的物質生活水平。如果僅僅把中秋節理解為一個吃喝遊樂的「月餅節」,或是國家的法定假日、放假休閑、放鬆身心,則抽取了中秋節的靈魂,味道不淡才是怪事!與此相聯繫的是對於中秋節日物質性的思考,在計劃經濟時代,物質極度匱乏,生活非常單調,人們準備過節,忙忙碌碌,好像很熱鬧,氣氛也濃烈。如今,生活的色彩多了,追逐的目標多了,甜膩膩的月餅也吃厭了,於是在主觀感受上,好像中秋節的氣氛淡了,味道也淡了。

中華民族從悠遠的歷史長河中走來,各種各樣的祭祀,充分體現在四時八節中,人們需要表達感念上蒼(或叫神靈,或叫大自然)的恩賜,需要向天地祖先致敬,傳統節日與這種祭祀緊密相連,觀察傳統民俗節日,幾乎都離不開各種各樣的祭祀活動,祭祀產生了節日,表達的是「敬天、禮地、愛人」這三種基本的情感指向,中國人所崇拜的是天神、地祗、人鬼三種類型的神明。天神之中,按等級分為昊天上帝、日月星辰和列星三等,太陽和月亮就是華夏先民最崇拜的自然神之一。

其次:中秋節,是「祭月節」,也是「團圓節」。

中秋又叫仲秋、月夕,應該說,是華夏民族歲時節日系統中僅次於春節的第二大民俗節日。中秋節最核心的起源要素,是從上古時代就有的月神信仰衍變而來的敬月習俗,以及流傳幾千年的祭月之風,它實際上是華夏民族的「祭月之節」,這個節日保存著先民古老的天地人和的哲學思考,蘊含著華夏子孫生生不息的敬月信仰。

《周禮》中即有「中秋獻良裘」、「中秋夜迎寒」的說法,但那時的「中秋」只是單純的月令時間,並無節日之意。中秋成為節日,是唐宋以後的事。嫦娥奔月、金蟾玉兔、吳剛折桂的美好傳說,還有月餅起源與元末起義之事等等,無一不是附著在中秋節上面的美麗傳說,這些美好傳說與故事,又進一步豐富了中秋節的文化內涵與習俗信仰。

自宋代山河破碎、外敵侵擾以來,中秋節義有了更不一般的內涵,中秋圓月彌足珍貴,「團圓」的特徵及其象徵意義被凸顯出來,「祭月」與「團圓」,才使中秋節的習俗內涵變得完整而更富意義。「明月幾時有,把酒問青天」的祭月情感與「但願人長久,千里共嬋娟」的團圓期盼合二為一,奠定了中秋節日文化的基本內涵。中秋節,是「祭月節」,也是「團圓節」,更有濃烈的信仰味道。

再次:讓傳統中秋節日真正參與到當代生活之中。

今天,世界說中國人缺乏信仰,我們可以從重視中秋節上激活中國人的信仰意識。也許,人們忽視了華夏兒女的月神信仰,忽視了中秋節的團圓信仰。

如果僅僅把中秋節變成「月餅節」,「聚會節」,丟掉了節日的靈魂,那會是很沒勁的;其中的中國氣派、中華韻味、華夏歷史、民族范兒就無從體現,也無從談起。關鍵在於是否能夠在人們心中產生情感共鳴,中秋節應該與人們的現代生活之間,找到一種契合的方式,這就是信仰的角度來建立對中秋節的理解,就意義深遠了。

隨著當代社會生產力的進步和中國國力的增強,藉助於當代科技的發展,尤其是「聯網+」的方式,圍繞「祭月」與「團圓」的主題,可以創意出許多新的過節方式,或親友聚會,或出門購物,或外出旅遊,充分享受生活之精彩、感受生命之深沉,以特別放鬆的心情,悠閑而充實地過好這個節日,賦予中秋節新的內涵,使古老的中秋節釋放出巨大的光彩!

當然,在佳節之後,邀請那些當代大文豪來敘寫「中秋節的信仰與地方名俗」,大大的去描繪「有信仰家庭的中秋方式與信仰不清晰家庭」的過節區別(不評好壞),讓信仰直接共鳴於家庭文化、家風與家庭持續成就的關係之中,中秋節的意義就落地了,就像《國家》那首歌曲,靈魂滿滿,信仰滿滿。

中國信仰學院:

「中秋團圓」四個字,如同月亮、湯圓、餃子、圍火一樣,儼然成了中國人的情感符號,溫暖美好,帶著人間煙火的詩意與幸福,表現出無限的家國信仰。

2017年,國慶中秋雙節重合,8天假期,中國主幹道上、火車站、高鐵站、飛機場,人滿為患,擁堵回家路,即便是在高速公路上堵車24小時,也要堅持中秋回家,其實才不到200公里。2017年中秋,隨著高鐵的眾多發展與建設,速度越快,心情越農,回家的信仰越迫切。

還記得,每年的團圓之日,母親生前總喜歡多放一副碗筷,裝湯圓或者壽麵……問她為什麼,她神秘一笑,不說。後來我漸漸了解她的「貪心」,就是希望再添新丁,討個好彩頭。從中,我也領會到中國人「團圓」的意義與主題,最美的期待就是「人氣」,就是熱鬧

寒冷的本質是寂寞,而無人缺席的團圓飯,則是最熱氣騰騰的美與樂。

記得,回家了,一定要把媽媽做的滿桌子菜,吃乾淨!

很多的家庭,孩子們都長大了,成家了,住不同的地方。但每逢春節,都要回「家」過年,父母在哪裡,家就在哪裡。有些人父母都走了,團圓之日,就會學著母親的做法,多放一些碗筷、人、生命,才是最有意義最重要的,也是「團圓」兩個字最感動的遐想

在中國,「中秋回家」是國人最樸實真切的信仰。中秋的月亮,除夕的圍火,中國人喜歡注釋與注視的光輝。特別是歲末國人春運「大遷徙」,浩浩蕩蕩綿延不絕,「回家團圓」成了一種集體的記憶、願望與儀式,這支回家的隊伍才是全世界最壯闊而溫暖的力量,他們共同彰顯的就是中國式的快樂與幸福,更是一種幾千年文化奠基的濃烈信仰。

2017年,這個中秋佳節不再冷,無論是滿員的團圓飯,還是缺席的團圓飯,請思考我們的信仰。只要心中信仰在,即便是不能回家,給爸爸媽媽的一通電話與問候,也是團圓飯;家人也會多多理解在外繼續工作的孩子們,送給孩子們在電話或視頻里的無限理解,也是團圓飯有信仰的家,有信仰的人,就會做出有信仰的事:回家與否,心系團圓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一分鐘信仰 的精彩文章:

信仰傳承的是一份強大精神力量!

TAG:一分鐘信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