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一位社工學生關於社會工作的一點思考

一位社工學生關於社會工作的一點思考

成為社工MSW已半年多,對於社會工作的學習一年有餘,但越學越困惑,自身對於到底什麼是社會工作尚無明確的定義。有人說社工是一門助人的職業、一種藝術、一種政治實踐、一種道德實踐、甚至是靈性的。

在Martin Davies 編著的《社會工作概論》中的第四篇的第一節《社會工作與社會》中,作者Viviene E.Care 有這樣一句話「社會工作一直存在於世,雖然不一定叫這個名字」。如神職人員、親友或社區領導人等擔任社工員角色,他們幫助他們應付種種問題的衝擊。從他的闡述中可以得出這樣一個結論,從廣義上看,凡是助人解決與社會相關的問題的行為都可稱之為社會工作。作者在這一章里梳理了英國社會工作的發展變化。下圖是由劉曉春老師根據這個章節內容加以整理的一張社會工作在社會發展的圖示:

可以看到社會工作的階段性發展:由慈善式的助人——以理論為本的助人實踐——法定的社會工作與人民的社會工作各自表述,多元並呈,而這又與社會的發展緊密聯繫。

社會工作的概念是隨著社會與時代的變遷而不斷變化,更具有多元化與包容性。但其基本內涵:人權與社會公義不會改變。

目前中國社會工作的發展應該是處於強調職業化與專業化的發展階段,同時又是各種NPO興興之時。根據在王思斌主編的《社會工作概論》(2004)對社會工作的定義:社會工作是以利他主義為指導,以科學的知識為基礎,運用科學的方法進行的助人服務活動。從這個概念上來看其更強調助人服務,選擇了利他這個最基礎的行為特徵作為指導,而不提國際上認為的人權與社會公義的價值。並且其認為中國只有兩種社工,一種是專業社工,也即是受過社工教育的人員,一種是行政社工,也即是傳統中國社會福利系統中的工作人員。

在目前中國語境下,似乎只有那些在民政機構註冊為社會工作機構中工作並且受過社工教育或訓練或取得社工相關資格的人才能稱之為專業社工員。伴隨著國家對社會福利的重視,以及社會工作人員本身的需求——「想躋身專業者」可以靠國家提供的職業和組織基礎發展(Clarke,1993a),這樣的相互需求使得中國社工得以蓬勃發展。Webb and Wiston(1987)提到「科層專業主義」保障了社會工作服務使用者基礎和它的持續正當性,但它也限制了社會工作的活動範圍,以及社工員使用自由和自由裁量權。這個現象在廣州的家庭綜合服務中心可見一斑,社工幾乎淪為了文書專員,專業自主性缺失。從英國的社會工作發展路徑來看,社工面臨著專業自主性的困境,並不是僅僅存在於中國,這點很值得思考。

大三時遇到就業與考研的選擇。於是和一個心理學老師交流自己的狀況,她結合我的陳述,認為我若考研可以考慮社會工作。因為我很喜歡心理學,同時對於弱勢群體也很關注。當時的我認為社會工作是集心理學與社會正義為一體的專業與職業,而且一個人老師還這樣描述社工「拿著工資去助人」,道德與經濟的完美結合,頓時認為這太契合自己了,於是便報考了社工的研究生。真正上了社工的研究生課程之後,反而更加困惑於社會工作。一是源自於社工知識本身的知識要求之廣,對於自身能力的懷疑;二是來自於書本知識與社工行業發展的目標的差距——說好的公平正義呢?

有人可能會說,那你可以選擇去那些草根NPO呀,他們總是熱情滿滿,滿懷著一腔改變社會的熱血。然而我深刻地意識到自身對於公民權的淡漠,我沒有那種權利意識,對此有時也令自身感到苦惱。而且對於草根NPO的那種性命僅系一線之間的不穩定,內心有一種恐懼。前幾天在看關於農民工方面的公民權文章時,才深刻感到作為農民工子女的我也與他們一樣選擇默默忍受體制帶來的不公平對待,等待著國家制度的變革,而不是去爭取權益。基變社會工作中有這樣一句話,當你想要幫助他人覺醒,首先自己要覺醒。

綜述所述,公益人、受過專業教育的社工、志願者,從廣義上來說他們都是一種社會工作,其背後秉持的核心理念應該是社會公義,幫助弱勢群體。但就目前很多「專業社會工作」,其在有意無意迴避著其本質性的專業價值。這也難怪坊間發出「志願者比社工更專業」的呼聲。但不能否認社會工作在知識、技巧上的專業性,同時需要警惕的是,沒有基本專業價值的社會工作可能會失去靈魂。而對於權利意識的培育也應當是社工教育中的一個重點,不然自己還沒醒,又如何去叫醒他人。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社工觀察 的精彩文章:

陳肖飛:有時候,個案就從搭訕開始
賴育珍:一個社工的助人情懷
李婷婷:「蝸牛」喚醒了迷茫的我
譚玉蓮:選擇社工,人生如虹
社工,你真的會做宣傳嗎?

TAG:社工觀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