杏花樓玫瑰豆沙月餅
都說國營企業搞不大好,我看也未必。別的不說單看杏花樓,我看搞得就很好。每年清明青團端午粽子中秋月餅,這家百年老字號總能推陳出新,福州路總店門前排的長隊,能一直排到福建路還要拐個彎。沿途的古籍書店、吳宮大酒店……只能眼巴巴地看著排隊的人流站在他們門口而徒呼奈何。每年到這個時間段,福州路還沒到就有「黃牛」湊過來,問的只有兩句話:「月餅票有伐?」「月餅票要伐?」
東方網發布的杏花樓福州路總店排隊照片
每年月餅送來送去,吃卻未必吃。以前小的時候,月餅分廣式、蘇式和潮式,百果、金腿、五仁、蓮蓉……口味多得不得了。如今這些口味的月餅只有老人還在吃。年輕人偶爾在辦公室打開一盒不知道誰送的月餅,小心翼翼地拿一隻出來當下午茶,還有特別注意健康的朋友專門把鹹蛋黃摳出來,油膩膩地拿在手裡問:「儂要吃伐?覅吃?摜特啰……」以前我什麼口味的月餅都吃,現在只吃兩種:鮮肉月餅和杏花樓的玫瑰豆沙。
杏花樓玫瑰豆沙月餅是我的心頭好
油而不膩
鮮肉月餅的事情先不去說他,今天單單來講一講這款我的心頭好:杏花樓玫瑰豆沙。豆沙月餅各家都有,但我個人獨好杏花樓。蓋因其有三大好處:一,當然是甜啦。豆沙月餅不甜還不如不吃,杏花樓的月餅糖分很足,完全沒有考慮高血糖高血脂朋友的感受,當然在口味上就佔了先機。豆沙之外,還加了玫瑰油,花香豆香完美結合,自不是凡品可以比的。二,當然是油啦。月餅不油不好吃,太油則吃不消。市面上其他種類的豆沙月餅要麼油太少干麩麩的,要麼就一整塊豬油塞在裡頭,讓人吃了「吊噁心」。獨有杏花樓這款月餅油而不膩,用以前本幫菜廚師的行話,叫「汪油包鹵」,正正好好。三,當然是買起來便當啦。月餅再好吃,如果要排隊才能買到,那就沒有意思了。這款月餅便利店就能買到,價錢雖然不便宜,好在不是當飯吃,點心點心么,點點心的,貴,就貴一點吧。又甜又油的玫瑰豆沙配上一杯黑咖啡,當早餐也可以,當下午茶更是絕配,本季當造,非他莫屬。
又甜又油的玫瑰豆沙配上一杯黑咖啡,當早餐也可以,當下午茶更是絕配
杏花樓在上海算是老字號中的老字號了,官方記載的創辦時間是1851年,足足166年歷史。最早開在虹口,搬到福州路這個地址是1883年,那也有134年了。上海很多老字號,推來推去只有七八十年的歷史,還要冒充「百年老店」。要知道杏花樓早在1948年,也就是在解放前一年,就辦過97周年紀念,光是這點家底,足夠在上海灘笑傲了。不過杏花樓早期的歷史記載並不多,1851年成立時不過是個經營廣東湯水和粥的夜宵小店,後來又經營過粵式茶樓和西餐大菜,連創始人的名字都無從查考,只知道叫「勝仔」。那時候上海灘上有多少個小廣東叫「勝仔」?究竟哪個是杏花樓的主人?伐曉得。直到1927年,主廚李金海掌權以後,這才開始了杏花樓的神話,屈指算來,那也有足足90年了。李金海很有經營頭腦,當時上海最有名的廣式月餅是冠生園、陶陶居和錦芳餅家,李金海採用的辦法很簡單,就是我們中國人最擅長的「山寨」,買來這三家的月餅,請高手試吃然後模仿,幾年以後,徒弟超過師父,杏花樓一躍成了「海上第一餅」。
福州路杏花樓總店舊影
生意一旦做開,杏花樓開始搞「企業文化」了。1930年,杏花樓請來清代末科榜眼、廣東同鄉朱汝珍先生題寫招牌,這塊招牌一直用到現在,哪怕是幾塊錢的一塊的月餅,上頭都有朱汝珍的字印著。
由朱汝珍題寫的杏花樓招牌,「庚午孟冬之月」,就是1930年了
朱汝珍的落款
清遠朱汝珍先生(1870-1943)
說起這位朱汝珍,倒是有點故事可以講。他是光緒三十年(1904年)科舉末科的榜眼,也就是亞軍。野史中講道,朱汝珍本來是要點狀元的,試卷送到慈禧太后手裡「欽定」,老佛爺看到姓朱,一不開心。再一看是洪秀全、康有為、梁啟超的老鄉廣東人,二不開心。仔細一看名字里有個「珍」字,想到了被她推到井裡的珍妃,三不開心。於是朱汝珍從狀元成了榜眼,「挑挑」直隸肅寧(今滄州)人劉春霖,成了中國最後一位狀元。這個傳說說得有鼻子有眼,不過在我看來多少有些不經。畢竟慈禧太后何等樣人,她腦子轉的念頭,什麼姓朱啊,什麼洪秀全康梁啊,還什麼珍妃啊,怎麼可能大鳴大放地說出來。朱汝珍「黃金榜上偶失龍頭望」,想來另有原因,這段故事無非是為他抱不平,說明他的才學文章,絕不亞於狀元劉春霖。
朱汝珍書法:花好月圓人壽
朱汝珍沒當上狀元,但他對清朝可說是孤忠自持,痴心一片。辛亥革命以後朱汝珍以遺民自居,人家請他寫字,只要有「民國」二字,一律不寫。溥儀到滿洲國以後,他曾經上表稱賀,這是他歷史的污點。但他在日軍佔領廣東、香港之後,又從香港移居上海,始終沒有和日本人合作,保持了晚節。字如其人,朱汝珍的字也是中正平和,很有骨氣,因此流傳至今。
朱汝珍書法:醖雅
除了朱汝珍題寫的招牌,杏花樓出名的還有月餅盒上「嫦娥奔月」的圖畫。原版圖畫是1933年時由上海著名畫家、月份牌大師杭穉英所畫,並配有「借問月餅哪家好,牧童遙指杏花樓」的詩句。可惜在文革中,杭穉英的畫和印模都毀掉了。上世紀七十年代杏花樓曾請唐雲補畫,不知為何也沒有流傳下來。現在看到的杏花樓月餅盒上的畫,是1985年由另一位月份牌名家李慕白先生所畫。李慕白是杭穉英的同鄉、連襟兼徒弟,多少算是彌補了杭穉英原畫被毀的遺憾。
杭穉英(又名杭稚英,1900-1947)和夫人王蘿綏
杭穉英所畫的老版杏花樓月餅盒
如今由李慕白所畫的「嫦娥奔月」
李慕白上世紀八十年代的作品「女排奪魁」
中國人到了中秋,終究要吃一枚月餅,這是一種民俗、一項儀式。我寫了那麼多,並沒有為杏花樓做廣告的意思,他們生產那麼多種月餅,我只喜歡玫瑰豆沙一種而已,而且還是沒有蛋黃、沒有流心、更沒有肉鬆鮑魚的便宜貨而已。玫瑰豆沙在上海人心目中的地位非常崇高,當年我老師在北京工作,每年心心念念就想吃上海的杏花樓玫瑰豆沙月餅。湊巧我經常到北京出差,就買上一盒給老師送去。不料人的口味是會隨著環境變化的,這位老師自從回到上海以後,又想念起北方的月餅來了。前不久天津辦全運會,我老師為全運會工作,正好他原籍天津,一邊工作一邊慰藉鄉愁,實在是再開心不過。那天我在小咖啡廳碰到他,老師拿出一枚天津的五仁月餅,非要讓我嘗嘗。五仁月餅這樣東西,我在上海都多年不吃了,而且北方月餅出名的硬,用相聲里的話說,「那是能砸死人的。」硬著頭皮嘗了一口,沒想到硬則硬矣,干則干矣,卻甜甜酸酸非常好吃,和上海一坨豬油的五仁月餅迥異其趣。可見吃東西貴在嘗試,以前認為不能入口的東西,勇敢地嘗一嘗,也許並不那麼差。
天津的五仁月餅,別看其貌不揚,其實味道不錯
杏花樓除月餅以外,餐廳也很出名。說來慚愧我活了一把歲數,只吃過一回,那還是有一年一位遠房親戚做壽,老人堅持要放在杏花樓,那才上樓嘗了一次。傳說中的名菜咕咾肉、蚝油牛肉什麼的,擺了一大桌。只不過壽宴上人頭攢動,坐不了幾分鐘就要站起來敬酒,桌上的菜究竟什麼味道,一點都沒有印象了。1890年的時候有位叫劉夢音的湖南湘鄉人來到上海,游寓三月留下一首《杏花樓》:
樓上笙歌著意催
酒人魂夢戀陽台
杏花春雨江南路
報導先生去由來
詩意盎然,可惜我一點都沒感覺到。
上世紀八十年代杏花樓賣月餅舊照
最近我還寫了
IOS系統打賞專用:
歡迎掃描或長按以下二維碼關注「老周望野眼」
※長日無事好懷舊
※歲月里的徐根寶
※上海閑話究竟還能傳承下去嗎?
※深更半夜嘗早點
※仍會略略提及我,仿似你歡喜的歌
TAG:老周望野眼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