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文史 > 明朝最不經意的一項發明,讓漢族人的中秋成了現在的樣子

明朝最不經意的一項發明,讓漢族人的中秋成了現在的樣子

文丨霸霸 (跨界少女解毒師)

對於中國人來說,慶祝節日都從吃開始,不同於餃子的百搭屬性,月餅彷彿就是為了中秋而生。許多人都覺得,吃月餅是自古以來的中秋風俗。上古時期的嫦娥一登月,地上的吃瓜群眾就開始吃月餅寄託相思。

圖樣圖森破!自古以來吃月餅純屬子虛烏有!!

月餅其實是一種古老又年輕的食物。月餅首先它得是個餅,不能是個,對不?

這不是月餅

「餅」在古代是包括麵餅在內的所有麵食的統稱。春秋戰國時期,餅就已經出現了,在《墨子·耕柱》中記載:「今有一人於此,羊牛自豢,雍人但割而和之,食之不可勝食也。見人之生餅,則還然竊之……」有人自己家的肉都吃不完,還去偷人家的生餅,可見當時的餅不是什麼稀罕物,百姓家中常備。

東漢時餅的樣式開始多起來。劉熙在《釋名》說:「餅,並也。溲麵使合併也。」且《釋名·釋飲食》中就列出了七種餅:「胡餅,作之大漫邁也,亦言以胡麻著上也。蒸餅、湯餅、蠍餅、髓餅、金餅、索餅之屬,皆隨形而名之也。」胡麻就是芝麻,西漢從西域引進。這胡餅就是芝麻餅,做法是把胡麻加在麵餅上烤熟。雖帶個不開化的胡字,卻是上至帝王、下至百姓的心頭好,據《續漢書》記載:「靈帝好胡餅,京師皆食胡餅。」。

根據文獻的記載,漢代並沒有「月餅」這玩意啊!嫦娥成功登上月球幾千年了,老百姓抬頭仰望星空的時候,還是不覺得要為了這個女人吃點什麼。

最先登上歷史舞台的月餅是什麼?不是蓮蓉、五仁、豆沙,而是大上海的鮮肉月餅!

魏晉南北朝時期,餅食種類變得豐富,製作方式有蒸、煮、烤、烙、炸等。北魏賈思韶《齊民要術》記載了餅類麵食20多種。《餅法第八十二》中的「作燒餅法」就記載了羊肉燒餅的做法:「面一斗,羊肉二斤,蔥白一合,豉汁及鹽,熬令熟,炙之。面當令起。」

羊肉餡的月餅的就這麼讓人猝不及防地出世了。到了「以大為美」的唐代,這款肉餡月餅來了一次靈魂的升華。富裕人家中流行做一種個頭超大的胡餅,在其中加多層羊肉,每層羊肉間隔以椒、豉,用酥油潤和,放入爐中烤,肉半熟時取出來吃,叫做「古樓子」。

事實上,唐代已經形成中秋節,不過飲食方面主要是擺酒席以賞月為主,還說不上有特色節令食品。

到了生活美學極為發達的宋代,我們才見到「月餅」的大名。不過,這時的月餅還混雜在一堆點心中,只是街市上所賣的日常食品,不管什麼時候都能買到。

《夢粱錄》曾一口氣羅列菜名300餘種,在卷十六「葷素從食店(諸色點心事件附)」寫道:「市食點心,四時皆有,任便索喚,不誤主顧。且如蒸作面行賣四色饅頭、細餡大包子,賣米薄皮春繭、生餡饅頭、飩子、笑靨兒、金銀炙焦牡丹餅、雜色煎花饅頭、棗箍荷葉餅、芙蓉餅、菊花餅、月餅、梅花餅、開爐餅、壽帶龜仙桃、子母春繭……」

可見包括月餅在內的這些點心,都並不是今天特別用於中秋節的月餅。更有意思的是,在宋代以前中秋節根本就不受重視。直到南宋嘉泰三年(公元1203年)頒布的《慶元條法事類》中,才增加了中秋休假一日的內容,從此,中秋節才被官方定為法定節日。

月餅登上中秋的舞台,還得要等到明朝。月餅終於開始以拜月供品的身份出道,在中秋的舞台上一展身手。

沈榜所寫的《宛署雜記·民風》「八月饋月餅」條目下說:「士庶傢俱以是月造麵餅相遺,大小不等,呼為月餅。市肆至以果為餡,巧名異狀,有一餅值數百錢者。」看看,人家明代的商戶就知道在月餅的包裝外形上搞花樣、過度包裝,抬高月餅的價格。

明代的月餅模子

好了,說到這裡你大概明白了,橫掃大江南北的中秋節必備食品月餅,是從明代開始的。月餅在中秋節的最初用途是作為拜月的供品,「其祭果餅必圓」。因為是供品,必然要選上好的材料,要做出好味道。這樣就使月餅在物質方面跟以前的餅食或點心不同了,就成了為中秋節特製的節日用品。

清朝後期開始,特別是到了民國,月餅的口味也漸漸分了流派,比如有京式月餅、蘇式月餅、廣式月餅和滇式月餅等。其餡料既可用芋頭、蓮子、杏仁、桃仁、芝麻等果料,又可用葷肉、蛋黃等。

清後期的北京出現了「中秋月餅以前門致美齋者為京都第一」的描述,月餅已經形成了自己的品牌。上海杏花樓、北京稻香村、廣州的蓮香樓成為享譽全國的月餅品牌。

今晚你準備吃什麼月餅?歡迎晒圖上「歷史研習社」的微信後台互動哦!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明清史研究 的精彩文章:

無蟹不中秋,古代小姐姐告訴你這樣吃蟹不會中毒
為何三國時期的人名大多是單字兒?
這支抗戰孤軍,曾是中國軍隊的驕傲,後被日本人送到太平洋荒島
東北人也懵了,哪裡的東北話最像普通話?
為什麼二戰中日本人那麼熱衷於自殺式襲擊?

TAG:明清史研究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