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科技 > 索尼 WI-1000X 評測:無線入耳式降噪耳機,第一次不用妥協音質

索尼 WI-1000X 評測:無線入耳式降噪耳機,第一次不用妥協音質

摘要:索尼 WI-1000X 在繼續拉高耳機主動降噪能力的同時,還擁有不遜色於千元有線入耳式耳機的音質。

在 9 月初的德國 IFA 電子展上,索尼發布了三款 1000X 系列主動降噪耳機,包括上一代 MDR-1000X 的升級版、頭戴式的 WH-1000XM2,類似 AirPods 的真無線入耳式耳機 WF-1000X 以及同為入耳但採用了頸掛式設計的 WI-1000X。

在接下來的一段時間裡,我們會相繼為大家帶來這三款主動降噪耳機的評測體驗,今天的主角是 WI-1000X。

佩戴舒適的頸掛式耳機

WI-1000X 採用了頸掛式設計,外觀上最明顯的特徵就是這條被戲稱為「狗圈」的頸帶了,左右耳塞通過有線的方式連接到頸帶的兩側。

相比起近期很火的「真無線」耳機(比如 AirPods、索尼 WF-1000X)以及兩個耳塞之間用一根線連接的無線運動耳機(比如 Jaybird X3、Beats Powerbeats3 Wireless),WI-1000X 這種頸掛式設計乍一看可能會有些「累贅」,不過從使用和佩戴的角度,這其實是一種非常巧妙的設計。

Jaybird X3,圖片來自 CNET

無線耳機除了耳機本身,還需要集成電池、藍牙模塊、電池、麥克風、線控等眾多元器件,受限於體積,大部分的無線耳機只能選擇將大量的元器件集成在耳塞內部,這就可能會導致出現耳塞本體過重、續航不佳、音質糟糕等問題,這也是為什麼市面上的無線耳機那麼多,真正能做到在各方面都足夠均衡的產品卻很少的原因。

不過在 WI-1000X 的這種頸掛式設計耳機中,可以將原本這些非得往耳塞里「硬塞」的元器件放到頸圈中,這樣一方面可以讓耳塞本體的重量做到很輕,使佩戴更舒適,方便調出更好的聲音,另一方面,頸圈內部相對充裕的空間也給耳機廠商留下了更大的發揮空間。至於頸圈自身的重量,由於分散到佩戴者的頸部,基本不會對佩戴的舒適度造成影響。

在使用 WI-1000X 的過程中,我甚至嘗試過將耳機一整天都戴在身上(用 FIIL 的話說叫「全天佩戴耳機」),聽歌時開機戴上耳機,不用的時候直接把耳機掛脖子上。幾天下來,除了運動時耳機晃來晃去有點煩人(WI-1000X 在頸圈上設計了收納耳機線的凹槽,但用起來稍顯繁瑣),絕大多數時候,WI-1000X 幾乎不會給我帶來額外的干擾。

當然了,WI-1000X 並不是第一款採用這種頸掛式設計的耳機,在這之前,LG 已經推出過多款類似頸掛式設計的無線耳機,另外,大家熟知的、也是 WI-1000X 最直接的競爭對手 Bose QC30 也採用了頸掛式設計。

採用頸掛式設計的 LG HBS-910

和 Bose QC30 對比的話,WI-1000X 的頸帶要稍長一點,機身略重(WI-1000X 為 71 克,QC30 為 64 克)。

在頸帶的材質上,二者也不太一樣。QC30 整個頸圈都是橡膠材質,而 WI-1000X 在頸圈後部(也就是和脖子直接接觸的位置)的內側採用了柔軟的仿皮革,外側是金屬,這種處理很像是不少頭戴式耳機的頭梁。

在頸圈的前部,WI-1000X 則採用了皮革觸感的塑料,耳機的所有按鍵也都集中在這一區域的內側,其中左側有開機鍵、音量加減、播放/暫停(也可以用來接電話)。

右側是降噪模式切換開關,按一下可以在主動降噪、關閉降噪、環境聲(耳機麥克風拾取外界的聲音並傳到耳機內),長按時降噪優化(降噪部分會詳細說這個功能)。

Bose QC30

和 WI-1000X 不同的是,QC30 只在右側頸帶內側佩戴了一個開機鍵,音量加減、播放控制按鍵都位於右側的耳機線上,更加接近傳統的耳機線控。

至於佩戴,無論是採用了鯊魚鰭的 Bose QC30,還是索尼 WI-1000X,佩戴起來都非常舒服,二者並沒有明顯的優劣之分。

同類產品最好的主動降噪,沒有之一

過去相當長一段時間裡,Bose 的 QC 系列一直代表了耳機主動降噪能力的最高水準,去年索尼推出的 MDR-1000X 頭戴式耳機打破了這一局面,在主動降噪這一點上,索尼終於是追上甚至部分超過了 Bose 同期的 QC35,今年的 WI-1000X 也是如此。

一耳朵聽上去,就可以感覺到 WI-1000X 的降噪起碼是「Bose 級別」的。打開降噪後,走在路邊,會感覺路上汽車的胎噪變得非常輕柔,在飛機上戴上耳機後,原本巨大的引擎聲變成了不再刺耳,彷彿坐進了一輛在平坦路面上勻速行駛並且隔音優秀的高檔汽車。如果你之前體驗過 Bose 的 QC 系列或者索尼 MDR-1000X 的話,應該對這種感覺不會感到陌生。

此外,相比起 Bose QC35、索尼 MDR-1000X 這樣的頭戴式耳機,QC30、WI-1000X 這樣的入耳式耳機本身具備更好的被動降噪能力,特別是在主動降噪耳機通常處理地不太好的中高頻人聲,入耳式設計帶來的被動降噪效果可以進行更好地進行隔離。

不過話到這裡,才算是說了一半。

除了開機後默認的降噪模式,WI-1000X 還可以針對根據外界的聲音和氣壓(不清楚是耳機內置氣壓計,還是調用手機氣壓計的數據),對降噪進行特殊的優化。

使用方法也很簡單,只需要按住 WI-1000X 右側項圈邊緣的按鈕,耳機會播放幾秒鐘的音樂,耳機在這個過程中就完成了優化。此外,我們也可以在手機上的索尼 Headphones Connect app 中選擇這個功能。

如果這時候你所處的環境比較吵的話,比如在飛機上,待 WI-1000X 完成優化後,你會感覺到進入了比之前還要「純凈」的世界,這時候,WI-1000X 的降噪表現已經超越了曾經的標杆 Bose QC30。

當然了,由於要增加一個花時間優化的步驟,這種降噪模式用起來還是稍微麻煩了一點,更適合用在周圍環境非常嘈雜或者坐在高鐵、飛機上進行長時間旅行等場景使用。在更加日常的使用中,WI-1000X 開機後默認的主動降噪能力已經足夠優秀了。

不過需要指出的是,WI-1000X 在連接上手機之後,如果手機不播放音樂,WI-1000X 過一會就會自動關機。

這個功能雖然貼心,可以防止忘記關掉耳機導致不必要的耗電,但在某些時候,我會希望耳機降噪一直處於打開狀態但不播放任何音樂,此時 WI-1000X 的自動關機功能反倒是有些麻煩了。

降噪耳機里最好的音質,沒有之一

由於藍牙音頻傳輸中的損耗、主動降噪對聲音的干擾等原因,無線主動降噪耳機想要在保證降噪效果的前提下做出好音質是極其困難的,即便是之前 Bose QC30 這樣優秀的產品,單純看音質,也很難超過不少五百元左右的有線入耳式耳機。

不過在使用之前,我對 WI-1000X 的音質有很高的預期,原因是這款耳機採用同類產品中難得一見的圈鐵設計,並且支持 LDAC 和 aptX HD 兩種高品質的無線傳輸標準,還有索尼自家的 S-Master HX 和 DSEE HX 兩項技術的加持,有了這些之後,WI-1000X 的音質似乎很難做得太差。不過真聽的時候,WI-1000X 的音質還是好得讓我有些吃驚。

無論是解析力、聲場、動態,還是低頻的下潛、高頻的延展性,WI-1000X 的表現都明顯優於我之前聽過的任何一款無線入耳式耳機。即使是把 WI-1000X 放到傳統的有線入耳式耳機中,WI-1000X 的聲音水準也起碼是千元級別的,注意是「起碼」,WI-1000X 的音質比我聽過的一些聲音調得比較糟糕的千元入耳還要好。

至於 WI-1000X 的內部單元,有人猜測它比較接近索尼自家的同為「一圈一鐵」的有線耳機 XBA-N1AP(官方價 1299 元)甚至是 XBA-N3AP(官方價 2199 元)。我們手上沒有這兩款產品可以做 AB 對比,無法準確驗證,不過印象中,相比起 N3AP,WI-1000X 的聲音風格要更加均衡一些,低頻沒 N3AP 那麼「重口」。

至於大家關注的和 Bose QC30 的音質對比,坦白地講,已經沒什麼可比性了。即使你是一個耳機「小白」,即使你是個「木耳」,應該也可以一耳朵就聽出來哪個音質好。

LDAC、aptX HD 無損傳輸

我們知道,無線藍牙耳機的音質瓶頸之一就是藍牙傳輸過程中帶來的損耗。這個損耗和藍牙版本區別不大,事實上,在藍牙 3.0 之後,數據帶寬已經不是問題,而真正影響的因素是在藍牙無線標準下傳輸音頻的協議。

目前常見的藍牙音頻傳輸協議有 SBC、AAC、aptX,音質依次變好。除此之外,還有兩種比較特別的協議:LDAC 和 aptX HD,這兩種協議傳輸的數據量要遠大於 SBC、AAC、aptX,理論上能實現接近無損音源的音樂品質(特別是 LDAC)。

值得一提的是,WI-1000X 居然可以支持上述所有的傳輸協議,也就是包括 SBC、AAC、aptX、aptX HD 和 LDAC。

當然了,如果想體驗到高品質的無線音頻傳輸,光有耳機支持是不夠的,還需要手機等發射設備的支持,好在 Google 已經在 Android 8.0 中原生增加了對 LDAC 和 aptX HD 的支持,未來應該不缺前端。

在我的實際體驗中,升級安卓 8.0 的 Google Pixel XL 可以正常打開 LDAC,音質自然均衡,細節也最豐富,不過大家手上暫時沒有 LDAC 設備的話也不用太糾結,即使把 WI-1000X 連在 iPhone 上(這時候耳機會選擇 AAC 協議),依然可以保證非常不錯的音質。

另外,可能是因為我測試的這個 WI-1000X 不是最終的量產版本,藍牙連接有些小 bug。

在將 WI-1000X 和 vivo X20、小米 MIX 2、小米 Note 3 配對後,索尼的 Headphones Connect app 都會顯示採用了 aptX HD 連接,不過除了 vivo X20 可以正常工作,兩台小米手機的聲音都斷斷續續的,無法正常使用。除非是在 app 當中強行改成穩定連接優先,這時候耳機會強行切換到採用 SBC 編解碼協議,用是能用了,但在 SBC 模式下,WI-1000X 的音質會有明顯的劣化。

另外,除了藍牙連接,WI-1000X 還附送了一根有些「奇葩」的 Micro USB 轉 3.5 毫米耳機插孔的連接線,其中 Micro USB 一端插在耳機的充電口位置,從而把 WI-1000X 作為一副有線耳機來使用。

在有線模式下,使用高品質的音源和前端,WI-1000X 的音質還有進一步的提升空間,續航也因為沒有了無線傳輸和解碼放大的「負擔」而有所延長(打開降噪,藍牙模式下為 10 小時,有線模式為 14 小時)。

不過對於我來說,除非是坐飛機長途旅行時在座位上看飛機上提供的電影,時間很長又無法用藍牙,這根線可能會派上用場,在我兩周多的日常使用中,這根線基本就沒用過。相比起有線模式下那一點稍好的音質,無線模式帶來的方便明顯來的更加實在。

一些小功能

最後看一下 WI-1000X 的幾個小功能。

第一個叫做「自適應聲音控制」,原理是根據佩戴者的狀態自動選擇匹配的環境聲或降噪方案,比如在候機廳的時候自動打開環境聲,避免因為聽不到登機通知而造成延誤,坐上飛機之後再切換成主動降噪。

不過在實際使用中,這個功能並沒有想像中來的智能,比如從計程車下車走路,耳機會需要過一段時間才能切換成環境聲,而且即便是能正常啟用,由於 WI-1000X 的環境聲模式是耳機麥克風從外界拾取的聲音,聽起來也非常不自然,如果需要聽歌的同時注意外界的聲音,我寧可選擇關掉主動降噪甚至是直接摘下耳機。

此外,在 Headphones Connect 這個 app 中,還可以找到聲音位置控制、環繞、均衡器等聲音效果,算是聊勝於無吧。

一個比較實用的功能是來電震動,來電話的時候整個頸圈發出振動,不會因為手機和耳機配對但沒有戴上耳機而漏掉來電。

第一款不妥協音質的入耳式降噪耳機

作為一個「小燒」,在過去的幾年裡,我陸陸續續地買了不少所謂的「Hi-Fi」器材,包括多單元動鐵入耳式耳機、大尺寸振膜的頭戴式耳機、便攜解碼放大器、台式解碼放大器。不過在「燒」了一堆器材之後,我發現日常使用最多的卻是去年 6 月國行首發時購入的 Bose QC35。

Bose QC35

雖然按照「Hi-Fi」耳機的標準來看,Bose QC35 的表現並不夠好,它的音質放在有線的頭戴式耳機中也就能值 500 塊上下,不過 Bose QC35 優秀的佩戴和頂級的主動降噪對我的幫助卻是巨大的,特別是主動降噪功能,讓我可以在坐地鐵上下班的路上,在出差旅行的途中,也可以在嘈雜的環境中安靜地聽聽歌,這種便利性是聲音素質再好的普通耳機都無法提供的。

不過我對 Bose QC35 依然有兩點不太滿意的地方:第一是包耳式頭戴設計讓它的體積比較大,出差時放在包里會有些占空間;第二是音質,雖然我很喜歡 Bose QC35 寬鬆均衡的聲音調教風格,但畢竟聲音素質有限,不夠「Hi-Fi」。

問題是,在保證無線、佩戴和降噪水準的同時,想要再去縮小體積並且提高音質又談何容易。去年的索尼 MDR-1000X 的音質比 QC35 好,並且降噪水準和 QC35 同樣優秀,但佩戴舒適度上要遜色一籌,並且體積同樣不小。而在體積小巧的入耳式無線降噪耳機中,唯一一款能在降噪上媲美 QC35 的只有 Bose 自家的 QC30,不過它的音質要比 QC35 還要差一截。

兩周前,我收到了索尼 WI-1000X 的媒體評測機,在聽了幾分鐘後,我就立刻決定自己買一個,換掉了用了快一年半的 Bose QC35。雖然作為索尼的第一款頸掛式無線主動降噪耳機,WI-1000X 在細節和功能上還有提升的空間,但小巧的體積、頂級的降噪和媲美千元有線耳機的音質讓我找不出任何拒絕它的理由,雖然 2299 元的售價並不算便宜。

不過話說回來,放在整個耳機市場中,WI-1000X 依然是一款售價相當昂貴的產品,如果你對主動降噪沒有太多的需求,只是想買個音質不錯的耳機聽聽歌接個電話,市面上有很多比 WI-1000X 便宜得多並且佩戴、音質同樣也不錯的產品。另外,如果你希望買一副運動用的耳機,頸掛式設計並且不支持防水的 WI-1000X 也不太合適。

索尼 WI-1000X 更適合的是那些需要或者已經習慣了主動降噪的用戶,它在繼續拉高耳機主動降噪能力上限的同時,並沒有在音質上做出妥協。對於無線入耳式降噪耳機來說,這還是第一次。

責任編輯:Rubberso

本文由極客公園原創

轉載聯繫 zhuanzai@geekpark.net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威鋒網2007 的精彩文章:

不會拼音不會五筆照樣打字很六,語鼠再次顛覆人們對滑鼠的認知!
LG推出一款防蚊功能手機 科學家表示不認同
屏幕越來越寬,你發現了嗎……
新報告探討了蘋果和高通糾紛的真正起源
疑似iphone X成本列表曝光 除了蘋果外每台三星能拿走110美元

TAG:威鋒網2007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