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天下 > 廖偉棠:一個房間里的滄海桑田

廖偉棠:一個房間里的滄海桑田

「為什麼在者在,同時無也無處不在?」這是我對哲人海德格爾《形而上學導論》里那個大哉問「為什麼在者在,而無不在?」的文學性發揮。

回答出這個問題,甚至只是提出這個問題,也許就能稍微緩解一下漫畫《這裡》(Here, 作者Richard McGuire)給我們帶來的耿耿於懷。這本去年剛剛獲得安古蘭漫畫節大獎的實驗之作,嘗試把地球千萬年的歷史濃縮在一個普通房間內的一個視角里,時間不斷地變幻,變化之神的注視卻不變,似乎要在這區區幾平米內審判整個人類的文明……

說審判太嚴厲了點,在麻木的時光奔涌中常常有微小而確定的努力在證明著必有一死者的意義。而且即使人類文明未誕生乃至毀滅後很久,這個上帝的視角依舊屹然不動,不知道是因為無情而冷淡,還是因為有情而執著。無論如何,虛無無處不在的窺伺中,愛情、怨懟、生老病死、山河變色、物種更替依然日日如初般發生著,在者以哪怕漫畫中僅僅一格、寥寥幾筆,證明自己曾在、正在、能在。

這樣的描述,也許會嚇跑一個僅僅想看一本解悶漫畫的人。可是有趣的是,這本哲學意味濃郁的漫畫,它呈現的都是敘事和詩意——那些非常形而下的碎片,一個熱衷於推理小說的人大可以從這些碎片中選取最有故事性的部分重組出一個1910年的謀殺案或者二十世紀的家變;一個習慣接受現代詩的驚喜的人也可以視之為洶湧而來的意象流,你不必去理性梳理它,只需要讓它們的異質碰撞出張力,讓它們的共性像和弦共振,正如書中本傑明.富蘭克林說的:Life has a flair for rhyming events.

我肯定是後者。富蘭克林這句話,我一開始把它譯成:「人生善於為事件押韻」後改成「生活本就充滿奇妙押上的韻」,最後定稿「人生總是充滿彼此呼應的暗合」這基於我理解的意譯,當然是包含了整本書給我的感受,它每一頁都充滿押韻和隱喻。

富蘭克林這句話,是在1775年他和孫子回家看兒子,在馬車上和孫子說的,馬車正好路過公元前50萬年一片汪洋、1907年成為蓋房地基、2113年又將一片汪洋的地方。我第一次閱讀《這裡》的英文版,這一切像伊茲拉.龐德《詩章》或者查爾斯.奧爾森的「投射詩」那樣嘩啦啦沖刷過我的腦海,文明與荒蠻彼此侵蝕以證明它們本為一體。

怎一句「滄海桑田」了得,經驗世界之所以成為我們的經驗,是因為它隨時潰如蟻穴,「一切都是虛空,一切都是捕風」,《聖經》傳道書有這最樸素的真理。可是捕風也是一個詩意的行為,是我們面對虛無唯一能證明我們實存的行為。

漫畫作者理查德.麥奎爾和漫畫中的許多人物,都是在捕風,這些人物,除了富蘭克林,都沒有青史留名,即使富蘭克林,在1984年這間房子里的一組對話里,都已經和華盛頓的事迹搞混了。2213年在此上課的那個虛擬人老師,更是壓根沒提到他,只是不厭其煩地向學生們講解了手錶、錢包和鑰匙這幾種已經失傳的20世紀遺物;學生們也沒在聽,只笑說了一句:「她真是栩栩如生」。

整部漫畫充滿了這種漫不經心的時間警鐘。每一頁都有一到數十個年份標示每一格空間所處的時間,第一頁始於2014年,空房間里只有一個紙箱和一些已經零星上架的書,頁面上有題辭:「獻給我的家人」,感覺現實中理查德.麥奎爾一家是在這時搬進這個已經有107年歷史的房子里的。第二頁便退回了時間的中間點1957年,一張空的嬰兒床在畫面中央,那時也有一個家庭將要展開他們共負的命運。

最後兩頁又呼應前述的兩頁,1957年,那個忙忙碌碌的主婦說:「現在我又記起來了」,2014年,那個搬家紙箱還沒有打開,書架上還沒有書。一切已經完滿,一切已經喚醒,一切有待循環重啟。而這幾百頁之間,無數平凡人的命運早已寫完了自己的起承轉合。比如說書的中段,1986年,這位主婦已經老去29歲,她依舊彎腰收拾,說:「我越老,懂得越少」。這些就是平凡人的平凡事,然而一經抽離,皆讓人心痛如刀割。

不平凡的富蘭克林是一個參照性人物,《Here》的最驚悚一頁也和他有關,那一頁里並置著兩個時間:一方面是1775年本傑明.富蘭克林和他的兒子在爭吵尚未誕生的美國的命運;另一方面是10175年,也就是前者的8400年之後,未來是一片廢墟,人類已經「進化」成一種裸獸的模樣。美國何在焉?

後一格漫畫觸目驚心,依稀可以看出背景里還有「文明」建築的殘骸,那個未來「人」的肢體強壯,腳部還能看出人腳的樣子。我為什麼斷定他是未來的人呢?除了沒有毛(人類亦被稱為「裸猿」)、沒有尾巴,更關鍵的是他的眼神,充滿了人類的兇狠、狡黠、疑懼和自私,正是這種種讓人類自作死到了那樣的地步。當然,也充滿了悲哀,因為他在和我對望。

但當然,也有人類偉大的一面安慰我們,比如說標示為2015年的一個夜晚,看不出是爸爸還是媽媽的一個剪影抱著嬰兒站在窗前月光中,對孩子說:「這是月亮。」太初有道,道是語言,是命名,這點上一個2015年的父母和《聖經》上創造萬物的神是一樣的。

另外還要讚歎的是,作為前樂隊貝斯手的理查德.麥奎爾對畫面節奏的控制如入化境。比如說上述10175年未來人那頁的後幾頁是一段密不透風的回溯:1983年打破窗戶的一個棒球,喚起了無數年代的各種爭執與攻擊,到2111年這面窗戶再次破碎湧入毀滅的洪水。再下一頁就回應了一百頁前1989年的一個意外,那個因為笑話咳嗽的老人終於倒地。旋即接上的是一系列關於「丟失」的質問,背景卻是迄自公元前50萬年的洪荒。洪荒一直緩緩倒流到公元前30億年,然後時間又前行,直到1553年兩個印第安女人彎腰取水,像是要拾回這一切的「丟失」。

譯完這本書時,我想起一個世紀前詩人徐玉諾的一首小詩,就像《三體》里程心回望地球時油然想起它一樣。程心和理查德.麥奎爾也許有、我沒有徐玉諾那種上帝一樣的視角,卻有他一樣的悲欣交集:

「太陽落下去了,

山,樹,石,河,

一切偉大的建築都埋在黑影里;

人類很有趣的點了他們的小燈:

喜悅他們所看見的;

希望找著他們所要的。」

這一格格的漫畫就是一盞盞小燈,對抗著太陽運轉這樣最基本又最無情的自然大律,燈裡面人們在珍重當下和尋找過去未來,燈外面我們也並非上帝,僅欲藉此去珍重和尋找我們「在」的確證。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騰訊·大家 的精彩文章:

張家瑜:每逢佳節倍思吃
70後知識分子,從進城發展轉向歸鄉建房
老貓:有些城市,值得獻上膝蓋、眼淚和口水
陳念萱:吃盡苦頭的將心比心

TAG:騰訊·大家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