流動的音樂畫卷-德彪西《大海》
德彪西是西方音樂史上一位非常重要的音樂家,是印象樂派的主要代表人物、 現代音樂之父,他不僅是優秀的作曲家、鋼琴家而且還是非常優秀的指揮家和評論家。他的藝術作品表現的思想情感是超現實的和近乎抽象的。
《大海》 是一部音樂畫卷,它由三幅畫面組成,描繪了不同時間大海的色彩、情緒和感覺,為德彪西最大的一部管弦樂曲作品。其中的每一幅畫面都是精雕細刻且富有視覺感的。於 1903 年 3 月開始創作,經過整整三年時間創作完成,於1905 年 10 月5日出演。
第一樂章《從黎明到中午的海》,弦樂低音奏出短小的動機,宛如平靜的海面上跳動的微波。音樂緩緩進行,在豎琴微弱音響的伴奏下,英國管與加弱音器的小號奏出一個主題,好像太陽剛從水平線上徐徐升起,逐漸增強了活力,長笛與單簧管奏出五聲性旋律,豎琴用琶音和滑奏奏出了象徵微風的半音階動機,彷彿是在冉冉升起的太陽照耀下,海風親昵地吹拂著逐漸蘇醒的波濤,爾後,由大提琴部奏出的渾厚音響,表現了大海的巨大生命力。接著,音樂再現了第一主題,描繪了中午那輝煌燦爛的陽光和洶湧磅礴的大海,向我們展現了一幅陽光普照、波濤萬頃、生氣怏然的海上景象。
本樂章給聽者展現了:黎明時海洋靜穆而安詳。逐漸地大海從睡夢中漸漸蘇醒了,一片水波懶洋洋地起伏。一絲光亮映照在海面上,一輪紅日漸漸升起,天空有紫色變為青色,逐漸地增加了光輝,那深純迷濛的色彩,霧中初露的晨曦,海風吹拂著蘇醒的波濤,在陽光下變幻不定、望不到邊的海洋。一幅開闊的大海從黎明到正午的景色被生動地描繪出來。
第二樂章《波浪的嬉戲》音樂開始是木管的弱奏和弦及弦樂的震音,豎琴的琶音宛如粼粼的波光反射,木管接著奏出波狀音型,它們與三拍子的舞曲節奏交織征一起,聽起來好象波浪在無休止地嬉戲著、涌動著。隨後,小提琴奏出輕快而流暢的第二主題,表現了海浪無休止地翻滾的景象。樂曲中部是以前兩個主題材料為基礎,進行多聲部交錯變化和發展,最後經過輝煌的高潮,逐漸平靜下來,在豎琴和鐘琴的泛音中結束。
此樂章讓聽者更親近大海,猶如在水中玩耍時被海水波浪涌動,特別是那多聲部的交錯和發展,就象色彩多變的波浪在陽光下此起彼伏,互相糾纏、撞擊,海浪的歡笑與太陽絢麗而變幻的色彩和諧地交織在一起形成永恆的運動。
第三樂章《風與海的對話》在弱奏定音鼓震音背景上,低音弦樂器奏出波浪式旋律形成海的感覺,並不斷鞏固和展開。接著,雙簧管和單簧管在高音區奏出了半音階的動機,酷似風和海一呼一應的對話,有一層溫存迷濛的色彩。不久,第一樂章的主題由加弱音器的小號奏出,各種銅管樂器也隨之重複這一主題,緊接著,這一動機在執拗地反覆著,好似變成飛濺的大浪,掀起高潮。風和浪時而心平氣和的對話,時而互相咆哮,表現了大海反覆無常的個性,音樂達到高潮後結束。
此時好像預示著暴風雨即將接近。大自然的力量正在迅速聚攏,暴風雨似乎就要來臨。突然一切愕然沉寂下來,接著是一聲彷彿來自遠方的、充滿鄉愁的呼喊。喧鬧聲加強了,讚歌和歡騰再次出現。
德彪西用形象的手法,對大海進行了生動的描繪。用獨特的技巧與寫實的手法,把大自然神秘的色彩描寫得淋漓盡致,使文學、繪畫、音樂溶為一體,欣賞時使人百聽不厭,得到了美的享受,可見德彪西高深的藝術技巧,無愧為印象派音樂的傑出代表。
誕生與逝世
1926 德國作曲家克尼格(Gottfureid Mitchell Koenig)誕生於馬格德保
1928 玻利維亞小提琴家、作曲家奧薩(Atiliano Auza)誕生
1936 德國女鋼琴家施密特(Annerose Schmidt)誕生於維騰堡 在其12歲時就被東德普遍當做是鋼琴音樂家,獲得許多榮譽
1880 法國(德國)作曲家、指揮家、大提琴家奧芬·巴赫(Jacques Offenbach)逝世於巴黎 一生作有大量作品,被後人尊為輕歌劇的奠基人,代表作為歌劇《霍夫曼的故事》
1940 墨西哥小提琴家、作曲家雷維爾特斯(Silvestre Revueltas)逝世
圖片為奧芬·巴赫
首演
1762 格魯克歌劇《奧菲歐與尤里狄茜》首演於維也納霍夫堡宮廷劇院
1905 德彪西《大海》首演於巴黎。
1928 希爾維斯音樂電影《Jazz Sing》首演於百老匯華納劇院
1948 沙菲爾《聲音音樂會》首演於巴黎電台
1995 西貝柳斯弦樂四重奏《威格留斯賦格曲》首演於倫敦威格莫爾大廳
圖為奧菲歐與尤里狄茜,圖片僅供參考
古典今天
莫扎特完成了他的第25號交響曲
圖為莫扎特,圖片僅供參考
※德沃夏克第一交響曲
※天才的怪癖 霍洛維茨
※你看過比才的《採珠人》嗎?
※「最」需要聽的一部作品
※一根小棍要了他的命?
TAG:人人愛樂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