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文史 > 明朝風雲人物——王陽明(上)

明朝風雲人物——王陽明(上)

相信很多讀者或多或少了解王陽明一點,至少聽過他提出的知行合一吧,很多大學的校訓就是「知行合一,止於至善」,今天我們一起來聊聊這位明朝大儒的傳奇一生。

王守仁(1472年10月31日—1529年1月9日),漢族,幼名雲,字伯安,別號陽明。浙江紹興府餘姚縣(今屬寧波餘姚)人,因曾築室於會稽山陽明洞,自號陽明子,學者稱之為陽明先生,亦稱王陽明。

明代著名的思想家、文學家、哲學家和軍事家,陸王心學之集大成者,精通儒家、道家、佛家。(能文能武,而且是非常精通,明代大儒,簡直太厲害了)

在正式講陽明先生傳奇一生之前先和大家分享一個小故事:1905年,日本海軍大將軍東鄉平八郎回到本土,作為日本軍事史上少有的天才將領,他率領裝備處於劣勢的日本艦隊在日俄戰爭中全殲俄國太平洋艦隊和波羅的海艦隊,成了日本家喻戶曉的人物。由於他在戰爭中的優異表現,日本天皇任命他為海軍軍令部部長,並為他舉行慶功宴。在這次宴會上,面對眾人的一片誇讚之聲,東鄉平八郎默不作聲,只是拿出了自己的腰牌,示於眾人,上面只有七個大字:一生伏首拜陽明!

成化八年(1472),王守仁出生在浙江餘姚。大凡成大事者往往出生貧寒,小小年紀就要上山砍柴,下海撈魚,家裡還有幾個生病的親戚,大家都吃不起飯每日以淚洗面(比如開國皇帝朱元璋)。可惜王守仁先生的情況恰好相反。王先生是典型的官二代父親王華是成化十七年(1481年)狀元,官至南京吏部尚書,所以他家是遠近聞名的大地主。王家的先輩們大都曾經做過官,據說先祖王綱曾經是跟著劉伯溫混的,混到了四品官員,還聽說王羲之也是他先輩,當然不是嫡親。中國人就是這樣一旦成名了就誰是誰親戚誰是誰兒子的,況且還是這麼兩個著名的人物,有點緋聞也是正常。

成化17年,王守仁離開浙江全家人搬到了北京,因為他家祖墳冒了青煙,他爸中了狀元,這下王家更是不得了了,王華也更加註重對王守仁的教育了,畢竟老子是狀元,兒子就算不能超過自己也不能是個笨蛋啊。於是他請了很多老師來教王守仁讀書。

十歲的王守仁開始讀四書五經了,他領悟很快,能舉一反三,他聰明的讓老師覺得驚訝,但是不久後老師們就發現了不對的苗頭。據老師們向王狀元反映,王守仁很不老實喜歡舞刀弄槍,讀兵書,還覺得書房很悶當見山高月更闊。王華聽後決定帶王守仁去關外轉轉,這一去就不得了了。不久後的一天,王守仁很莊重的和他爹說;「我已經寫好了給皇上的書,只要給我幾萬人馬,我願出關為國靖難,討平韃靼!」這時他15歲。王華一聽大怒,王守仁先生的第一次為國效力的夢想就這樣破滅了。不久後王守仁又找到王華,跟他說,我現在想做聖賢了,王華一聽,立馬反手就是一耳光,怒不可遏,一心想著兒子能讀書考功名,誰成想這小子居然這樣不務正業(至少當時的他肯定是這麼想的)。出於穩妥考慮,也是不想這小子留在京城繼續惹事,王華挑選了洪都(江西南昌)的一個官家小姐,然後叫剛年滿17的王守仁趕緊收拾東西去江西結婚,少在自己跟前晃悠,沒想到這一舉動給自己帶來了更大的麻煩。

王守仁去了洪都打算結婚,可就是結婚當天大家才發現新郎不見了,這可不是鬧著玩的,婚不結就算了,狀元家的兒子給弄丟了可賠不起。所有人出去找,到第二天早晨,他們才在城郊的一所道觀里找到了王守仁,大家都十分激動。可是失蹤了一天的王守仁一點也不激動,他驚訝的看著這些滿頭大汗的人,問道:「找我幹啥?」原來這兄弟結婚那天出來閑逛,碰到一個道士挺聊得來,就學道士打坐,這一打就是一天,竟然忘了還有件事情沒有做。無論如何,王守仁還是成功的結婚了,而現在的王守仁一心只想做聖賢。第二年,王守仁帶著新婚妻子會餘姚,路上遇到一個書生,問他怎麼樣才能成為聖賢呢?書生告訴他:「格物窮理」。王守仁問他何意,答曰:你去看朱聖人的書就知道了。朱聖人就是朱熹,這位仁兄可謂是地球人都知道了,連高祖朱元璋都想改家譜,給他當孫子。自從知道這個之後,王守仁回到北京家中,不顧風吹雨淋不吃不喝,在自家院子中格竹子,他在竹子面前守了幾天幾夜,沒有格到理卻感冒了,這能不感冒嗎。王守仁病倒了,他第一次產生了疑問:朱熹的話是對的嗎?這就是中國哲學史上著名的「守仁格竹」,在這背後是對未知的執著和探索。王華實在受不了了,他下了最後通牒,你做什麼我不管,但是你必須考中進士,畢竟老子是狀元。王守仁列印了這個條件,21歲第一次參加鄉試,就中了舉人,大家都覺得明年他必定金榜題名了。但是,歷史偶爾也是會讓人失望的,之後兩次參加會試,都鎩羽而歸。一般人這種情況肯定是要頭懸樑拚命讀書備考了,可惜王先生不是一般人,經過思索他做出一個決定讀兵書學習兵法報效祖國。

在日復一日的學習中,王守仁逐漸掌握了軍事奧秘和非凡的武藝,當然在學習兵法的過程中,為了給王狀元一點面子四書五經也是照讀的。28歲,他迎來了第三次會試,這次他中榜了,還是二甲,王守仁還是當上官了,不過他對這個沒什麼興趣,他還是想做聖賢,在這過程中慢慢的他發現朱熹可能是錯的,將天理和人心分開是不對的,但是這個理又在哪裡呢?

轉折發生在六部九卿上書事件。南京的言官戴銑上書被廷仗,大家都去救,由於劉瑾(當時掌權的大太監)過於強勢,很多人都建議從寬處理,只有王兄弟不僅要救人還說劉瑾是權奸。劉瑾氣壞了,不但打了王守仁四十廷仗還把他貶為貴州龍場驛丞,這裡的招待所別說人,連鬼都不去住。劉瑾當然不會放過王守仁,派殺手在路上殺他,王守仁是很聰明的,他知道劉瑾會這麼做,於是他在杭州時,將鞋子丟進湖中,還寫好了遺書,那些殺手信以為真,就回去交差了。王守仁也就保住了一條性命,問題是接下來該怎麼辦呢,他找人算了一卦,決定去南方,這是後他爹在南京做吏部尚書。他到了南京見到父親,向他道歉說自己意氣用事把功名丟了,王華卻對他說,不,你做得很對。王華勸他回去上任,王守仁聽了父親的建議踏上了去貴州的路程。

一下從一個六品官員降到驛丞(沒品),十個人心裡都會有落差吧。就是在這裡他苦苦思索到底什麼是理。王守仁陷入了季度的焦躁與狂躁,在這片荒涼的山谷中,在這個死一般寂靜的夜晚,外表平靜的他,內心正在地獄的烈火中煎熬。忽然一生大笑破空而出,打碎了山谷的寂靜,在痛苦到路上徘徊了十九年的王守仁,終於在他人生最痛苦的一瞬獲知了秘密的答案。「理」在心中!存天理,去人慾?天理即是人慾。中華文明史上一門偉大的哲學——心學,就此誕生。

過了幾年,劉瑾被楊廷和以及張永整死了(準確來說是楊廷和以及楊一清)。正德五年(1510),王守仁復起,被任命為廬陵知縣,之後又被調到北京,到了正德十一年(1516),他竟然當上了都察院高級長官奉命巡撫江西南部(三品官員),傳奇就此開始。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明朝 的精彩文章:

你所不知道的事,明朝就有限房令
擁兵300萬的明朝為什麼會滅亡
崇禎皇帝殉國自縊的歪脖子樹,現如今還在嗎?
明朝野史:明朝大富商沈萬三究竟擁有多少家產
明朝與荷蘭料羅灣海戰後,那批被俘的荷蘭戰俘去哪裡了?

TAG:明朝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