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電影雜談-《蝙蝠俠:俠影之謎》

電影雜談-《蝙蝠俠:俠影之謎》

其實《蝙蝠俠》電影很早就成功了,早在1989年蒂姆·波頓注入了他的個人風格烙印,帶有荒誕,誇張,陰冷的哥特風格。而之後由喬·舒馬赫執導的《永遠的蝙蝠俠》卻被困在這個風格之內,喬·舒馬赫試圖沿著波頓的風格去拍,但是並不能很好延續蒂姆·波頓具有鮮明個性化的風格,變成了拙劣的模仿品。於是在《蝙蝠俠與羅賓》中喬·舒馬赫轉變了方向,加入了更多的坎普風在其中,直接被評為了史上最差的超級英雄電影,嚇得華納在六年里都沒敢拍這個系列。而諾蘭的出現是最恰到好處的,他對於《蝙蝠俠》系列的貢獻可以說完全不亞於蒂姆·伯頓的貢獻了,而且相比起蒂姆·伯頓的《蝙蝠俠》電影來說,諾蘭的《蝙蝠俠》電影更加堅實,更加牢靠,也更具有活力。從哥特風格過渡到現實主義風格,對於超級英雄電影來說也算是進入了一個新紀元,好萊塢意識到超級英雄只是一個外殼,並不影響電影里具有其他類型電影的內核。

其實覺得這部《俠影之謎》從哥特風格過渡到現實主義風格的過程中,還是保留了很多哥特以及朋克的元素在其中,很明顯的就是奈何島和高架鐵路了,還是很有著陰森哥特的視覺效果在其中,而哥譚市區的建築風格就更偏向現實主義了,這點哥特與現實的融合,覺得倒是成就了諾蘭這三部《蝙蝠俠》系列中,風格最獨特的一部。而且覺得諾蘭的《蝙蝠俠》是比波頓的《蝙蝠俠》更加優秀的。因為相比波頓的哥特幻想式風格的蝙蝠俠來說。諾蘭的蝙蝠俠更符合我心中的蝙蝠俠,他是一個真正存在於這個世界的黑暗騎士,這個角色沉浸在他的恐懼,自責,憤怒之中,他就像我們生活中若隱若現的一員,在面具和斗篷下隱藏著真實的、有血有肉的凡人。能做到這點就必須要誇一下《俠影之謎》的第一幕,事實上本片我最喜歡的就是這個部分。感覺就像是《記憶碎片》加《白夜追兇》的組合,敘事手法很有《記憶碎片》的非線性感覺,而攝影風格也類似於《白夜追兇》,畢竟也是諾蘭的御用攝影師。

其實說到這裡,想說下2014年扎導的《超人:鋼鐵之軀》,在第一幕描述超人的成長中,可以說用了和《俠影之謎》一樣的手法,過去-現在-過去-現在,這樣通過閃回或者說非線性來豐滿角色。不過問題是在於,《鋼鐵之軀》的閃回完全就是講一段閃一段,講一段閃一段,說白了就是把正敘強行剪成非線性敘事,看的莫名煩躁。 而《俠影之謎》的閃回,每段閃回都對應著蝙蝠俠的成長,第一段的閃回,講述了蝙蝠俠少年因為是什麼而恐懼,而回到現在的戲講述了如何克服恐懼,第二段閃回講述了蝙蝠俠的青年,他的憤怒是如何來的,以及是怎樣形成了關於正義的想法,而現代戲就是對於如何控制憤怒,以及自己關於正義的想法和影武者聯盟關於正義想法的衝突從而導致的戰鬥。其實最欣賞這部電影的一個理由就是:這部電影並沒有受到《蝙蝠俠》前作電影榮耀的影響,他走出了一條屬於自己的道路。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影視榮耀 的精彩文章:

TAG:影視榮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