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養生 > 如何判斷一個好中醫?

如何判斷一個好中醫?

  參考一:職稱的高低和醫術的高低不是正相關

  無論中西醫,都不缺醫德高尚之人。層級制度的根深蒂固讓病人往往習慣以醫師的職稱和行政級別的高低這些來評定其醫術高低,常以為所謂的」教授「、」主任「、」專家「之類才能治好病。但中國當下醫療的行政級別和職稱的高低,並不能反映其醫術水平,若是信這個,挂號之前還不如抓鬮好使。我跟過不少省某專科科研帶頭人,博士生導師之類的老師實習,但他們給病人開的方劑,實在不怎麼樣。大家都懂的,職稱高行政級別高,不是想高就高的,這需要苦心專研一心上進,那麼在醫術的鑽研上花費的精力自然不多。所以,一些職稱一般高,行政職務少的醫生,或許是把更多時間去研讀中醫典籍,感悟天人之道,臨床水平要高一點,這裡面也有個概率問題,因為你無法阻止職稱級別低的醫生一心想上,在進職稱的道路上一往無前,因為利益相關。

  參考二:細心診治,看病速度慢的醫生

  中醫先生有慢郎中之說,並不是說中醫起效慢,而是中醫在診治疾病的時候,需要細心查驗,認真組方,看一個病人怎麼也得十來分鐘吧。常客可能會用時短一點,也不可能兩三分鐘完事兒。醫聖張仲景在漢代就批評說一些醫生」握手不及足,俺脈不及尺「」相對斯須,便處湯藥「;明代名義張景岳即使是在成名之後,一日診治也不過五十餘人,便已頭昏腦脹,不再多看一人,他自己的身體是一方面原因,最主要的是怕在體力腦力不支的情況下誤診,害人性命。朋友曾經在香港醫院交換學習,講到他最大的感觸是:醫院規定一個醫生一天最多接診多少病號,設有上限,因為一個人的精力是有限的,而且謹慎細緻的診療又是需要時間和耐心作為支撐的。你求醫的醫生在輪到你之前,已經看了一百餘病人,忙得頭暈眼花神魂顛倒,即使輪到你了,你心裡是不是會冒涼氣呢?西方在制度層面保證診療質量和預防誤診和醫療事故,從人的局限出發,這才叫名副其實的科學方法,噢,扯遠了。

  參考三:開的葯簡而精,價格不是太貴。

  葯價的貴賤和療效並無直接關係,並非是越貴療效就越好。葯少而精,一直以來是中醫診療的一種 追求,簡約而不簡單。中醫遣方用藥,每葯的使用,都必須與其他藥物相互為用,七情相合。因此,藥味越多,就越容易出現不和、不當的搭配,影響全方的整體性和治療效果。醫聖張仲景的《傷寒論》,多數是流傳並沿用至今的名方,裡面多數的處方,不過三五味葯,最多不過十味,可見一斑。但事無絕對,民國時期名醫施今墨先生,遣方用藥自成一格,其處方配伍精當,藥品繁多,前後搭配無不相合,博得了「雍容華貴」的美譽。他擅用大方,藥品的搭配極有法度,與一般醫生之隨意堆砌藥物,斷不可同日而語。施老用藥,常見二、三十味之多,但即使藥味再多,也配合得體,法度嚴謹,毫無繁瑣冗贅之感,反倒彰顯其華貴大方,非常人能及之氣度,其處方之華美常令中醫藥界的行家矢口讚歎。他還十分善於將《傷寒》、《金匱》的方劑參合應用,可以說對於經方的使用已然達到了收放自如的境界。但還是得說,碰到習慣性開大方開貴方的醫生,請你三思。尤其藥店請的退休老中醫,不敢說絕對,不少醫師為了拿返點,不管你的病情如何,盡量開成大方,有甚者每副葯必加穿山甲之類。為何?因為貴!

  參考四:樸素真誠,不誇海口。

  中醫既是一門醫學,也是一種人生態度,一種修身之道,一個好的中醫先生,他的氣場,多是安靜祥和的。黃帝內經曰:」美其食,任其服,樂其俗,高下不相慕,其民故曰朴。「古語又云:巧言令色鮮矣仁。莊子曰:天地有大美而不言。道行高深的中醫先生,定然不會口若懸河滔滔不絕海口胡誇,一切以病人服藥後的療效作為評判標準。舉個例子,相面家何顒給年輕張仲景看相的時候說:」君用思精而韻不高,後將為良醫「,意思就是你這後生想問題很透徹但是嘴上不裝逼,以後應該能成名醫。

  參考五:不主動推薦中藥和西藥摻著吃。

  中醫和西醫是兩個不挨邊的理論體系,雖然各大中醫院校在毛主席一聲倡議下開了中西醫結合專業,但中西醫結合的理論體系的構建到現在為止,毛兒都沒見著,坑了多少中西醫專業的學生,包括俺大學前女友。所以,用腳趾頭想,百年前學貫中西的人可能有,當時西醫也就那麼點東西,但現在能學貫中西醫的人,有沒有很難說。你去瞧中醫,他給開的葯中西摻雜,除非是用西藥救急,一般情況你還是得掂量掂量;即使吃了沒大礙,而且還起效了,那麼問題來了,請問,到底是中藥的療效還是西藥的療效?別忘了你是來看中醫的,你的目的是以調理身體平衡五臟等中醫之法祛除病痛的。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TAG: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