幼教博士周育如:洞察孩子的小小心機
文:周育如
孩子開始有了心機,表示他能夠根據別人的期待與人進行合適的互動了。圖片來源:Shutterstock
為了吃糖果,孩子察言觀色,糊弄爸媽,你會擔心這麼小就有心機還騙人,將來還得了?其實這不代表他是壞孩子或愛說謊,而是能力的成長。
娃娃很愛吃糖果,但媽媽總說要娃娃表現好才給。娃娃很快就學聰明,等爺爺奶奶來的時候跟媽媽要,媽媽礙於公婆只好由她去。今天娃娃又想吃糖,但爺爺奶奶今天不會過來,於是娃娃就跑去問爸爸,爸爸說:「你去問媽媽,媽媽說可以才能吃!」娃娃走進房間一會兒,又回來跟爸爸要糖果,爸爸問她:「媽媽說可以嗎?」娃娃點點頭「可以!」然後把糖果塞進嘴巴。過了一會兒,媽媽在廚房喊大家吃飯,爸爸才發現,媽媽根本不在房間!爸爸瞇眼看她,娃娃抱住爸爸,一臉真誠的說:「爸爸好帥哦!」
你是否曾對孩子的小小心機或謊言感到生氣?或覺得很有趣?這麼小的孩子,怎有這些本領懂得察言觀色、玩弄心機!
嬰兒就有初始的心智理解能力
事實上,孩子這種觀察他人,根據他人的想法來見機行事的能力,源於兒童心理學中稱之為「心智理論」的能力。研究發現,嬰兒就已經有初始的心智理解能力,例如實驗者在嬰兒面前吃甜餅乾時故意露出很難吃的表情,然後在吃生西蘭花時故意表現得很好吃的樣子,然後伸手跟嬰兒要東西,結果多數嬰兒會看著實驗者一會兒,然後把西蘭花拿給實驗者。
這表示,嬰兒已經知道自己和他人的欲求是不一樣的,雖然我自己喜歡的是甜餅乾,但眼前這個人喜歡的跟我不一樣,所以我要給她「她喜歡」的東西,而不是「我喜歡」的東西。另外的研究則是一個稱作「錯誤信念」的經典實驗,年幼的孩子看到小熊布偶離開房間時,這個布偶原本藏好的東西被換了位置,然後研究者就問孩子:「等一下小熊回來時,他會去哪裡找他的東西?」
三歲以前的孩子,因為自己明明就看到東西換了位置,因而會回答小熊會去新的位置找東西,但四歲左右的孩子卻知道,雖然我知道東西換了位置,但小熊並不知道,所以四歲左右的孩子會回答:小熊會去原本的位置找東西!
這可是很不得了的成就,當孩子開始有這個能力,表示他開始能夠根據他人的所知所欲所想(而不是自己的所知所欲所想)與人進行合適的互動了!反映在真實生活中的例子就是,還沒有這種能力的孩子,可能會在母親節卡片上畫自己最喜歡的小汽車,但有這種能力的孩子可能就會畫一束花或一枚大鑽戒。前面例子中的娃娃,她一定是對爸爸、媽媽和爺爺、奶奶的想法和他們之間的關係,有一定程度的洞察,才能這麼順利的每次都吃到糖果。
面對孩子這項能力的成長,父母要理解,孩子有這些表現並不表示他是壞孩子或愛說謊,反而要思考,這表示我的孩子很聰明,也開始有了人際互動的重要能力,父母一方面要引導孩子往良善的方向發展,另一方面,也應該珍惜並引導孩子這個發展中的能力。
爸媽要不動聲色,見招拆招
所以,下次孩子又出現這種可愛又可惡的小小心機,爸爸媽媽要使出「王語嫣」策略(金庸小說《天龍八部》的女主角,總能在對手出招前破解對方的招數,既不讓對方難堪,也能制敵機先),有智慧的應對。
例如娃娃的媽媽可以在爺爺、奶奶來的時候,把少量糖果交給公婆,由爺爺、奶奶來給禮物,如此把面子做給公婆,孩子和爺爺、奶奶有美好的祖孫時光,媽媽自己也不破壞原則。
爸爸發現自己被騙了,可不要被女兒的迷湯給灌昏了頭,總要讓娃娃知道,爸爸很帥是真的,但爸爸不喜歡你騙人,這樣爸爸很難過,然後要跟老婆討論,設定什麼樣的好表現才是孩子容易達成且願意達成的,讓孩子只要付出一點努力,就可以得到自己想要的東西(這純粹是指非生活必需品,父母不能要求孩子要有好表現才能得到生活照顧),這樣孩子就會願意依規則而行,而不是用欺騙的方式來達成目的。父母要致力於營造一個溫暖又有原則的家庭,則孩子才能既有良好的品德,也能發展出圓融的人際能力。
★版權所有,轉載請加註作者及出處,出處為親子天下微信公眾號(微信號:cn-parenting)
※管教失控時,如何與孩子和好?
※小小孩為什麼愛玩性器官?5招引導孩子度過「性蕾期」
※哈佛大學:心智堅強的孩子,家長有這4大特質
※弱氣父母養出王子病兒子
※斯坦福大學教授:聰明不是成功的必要條件
TAG:親子天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