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道學 > 節日快樂,把關於月餅的故事說給你聽!

節日快樂,把關於月餅的故事說給你聽!

循環往複的民俗模式既是一種約束我們的行為規範,也是將我們連結為一個文化群體的紐帶。它使我們有一種文化歸屬感,使我們的精神不會失去某種必需的基本依託,使我們活得踏實充盈、感受到生活的意義。

(曾經買月餅需要糕點票)

月餅是古代中秋祭拜月神的供品,表達的是人對月神的敬意,祭祀完月神之後,月餅就成為一種美味的食品,沿傳下來,便形成了中秋吃月餅的習俗。後來,月餅就成為一種不依賴於祭祀的節令食品,這就是在親友團聚的飯桌上吃的一種食物,這時,月餅的象徵意義是團圓。月餅是一種節日象徵符號、感情寄託物、文化消費品。

(月餅的變遷)

「月餅」一詞最早的文字記錄見於南宋,《武林舊事》中首次提到「月餅」的名稱,月餅最早被賦予團圓之意是在明代。到了明代,中秋吃月餅才在民間逐漸流傳。當時心靈手巧的餅師,把嫦娥奔月的神話故事作為食品藝術圖案印在月餅上,使月餅成為中秋節的必備食品。每當中秋月亮升起,家家在露天設案,將月餅、石榴、棗子等瓜果供於桌案上,拜月後,全家人圍桌而坐,邊吃邊談,共賞明月。

《帝京景物略》說:「月餅月果,戚屬饋相報,餅有徑二尺者。」《臞仙神隱書》也提到:「(中秋夜)乃造太餅一枚,眾共食之,謂之八月求團圓。」從這些早期的記載還可見到,月餅一開始就是相互饋贈的社交禮物,而且分量頗大,必須眾人分而食之,蘊含了中國倫常與共食制度的精神,和現代月餅愈做愈小的趨勢大相徑庭。由明代至清代,這種大月餅還盛行了幾百年,《紅樓夢》中賈母吃的「內造瓜仁油松穰月餅」出自宮廷御賜,據考證就是個大月餅。

清代,月餅的製作工藝有了較大提高,品種也不斷增加,供月月餅到處皆有。清代詩人袁景瀾有一首頗長的《詠月餅詩》,其中有「入廚光奪霜,蒸釜氣流液。揉搓細面塵,點綴胭脂跡。戚里相饋遺,節物無容忽……兒女坐團圓,杯盤散狼藉」等句,從月餅的製作、親友間互贈月餅到設家宴、賞月,敘述無遺。清代關於月餅的記載有很多,而且製作越來越精細。清朝楊光輔寫道:「月餅飽裝桃肉餡,雪糕甜砌蔗糖霜。」看來當時的月餅和現在已頗為相近了。

月餅的功能有三:一是祭品,二是食品,三是禮品。月餅做為節日饋贈之物由來已久。明代田汝成在《西湖瀏覽志余》中記:「八月十五謂之中秋,民間以月餅相饋,取團圓之意。」

清代《燕京歲時記》中說:「每屆中秋,府第朱門皆以月餅果品相饋贈。」且有李靜山在《增補都門雜詠》中的詩云:「紅白翻毛製造精,中秋送禮遍都城。」紅白翻毛即自來紅、自來白和翻毛月餅三種京式月餅。

《紅樓夢》第七十五回有中秋前賈珍給賈母送月餅的情節。賈母說:「你昨日送來的月餅好。」賈珍說:「是新來的一個專做點心的廚子做的,我試了試,果然好,才敢來孝敬的……」

(現在月餅變成了一種噱頭)

末代皇帝溥儀曾送內務大臣紹英一個大月餅,直徑2尺許,重二十斤,圖案豐富多彩,上有月宮樓閣、桂樹玉兔。

沿習至今,中秋佳節除了要吃月餅,還要送月餅。送至愛親戚,送往來好友,送上司官員,送同僚部屬,總之,送一切該送、想送、值得送的人。俗說:買月餅的不吃,吃月餅的不買。通過送月餅表達人們的感恩之心、感謝之意,通過送月餅聯絡人們的情感交誼、互惠關係。時值中秋之夜,願大家都能和家人團圓,圍坐一起,暢聊瑣碎小事,祝大家節日快樂,闔家幸福!

(編輯甘棠,文來源於網路,轉載請註明出處,謝過)

(歡迎大家投稿,來稿不限題材,擇優選登有驚喜)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武漢長春觀道學堂 的精彩文章:

慶佳節,迎十九大——詩歌朗誦會
古琴和人體經絡有關係?
道教開光諸事宜
國慶節,看看與國號有關的那些事!
中秋,與月亮有個約會!

TAG:武漢長春觀道學堂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