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子丑寅卯辰?你知道古代計時是怎麼算的嗎?

子丑寅卯辰?你知道古代計時是怎麼算的嗎?

GIF/46K

古時候的計時方式和現在是有明顯的不同的,有干支紀年法,紀月法,把一天分成十二個時辰等等,今天我們來總結一下古代的計時。

子時:半夜,又名子夜、中夜。十二個時辰的第一個時辰(23:00~01:00)

丑時:雞鳴,又稱荒雞。十二個時辰的第二個時辰(01:00~03:00)

寅時:平旦,又稱黎明、早晨、日旦。是夜與日的交替之時(03:00~05:00)

卯時:日出,又稱日始、破曉、旭日。指太陽剛剛露臉,冉冉初升的那段時間(05:00~07:00)

辰時:食時,又稱早食。古人「朝食」之時,就是吃早飯的時間(07:00~09:00)

巳時:隅中,又稱日禺。臨近中午的時候(09:00~11:00)

午時:日中,又稱日正、中午(11:00~13:00)

未時:日昳,又稱日跌、日央。太陽偏西(13:00~15:00)

申時:哺時,又稱日鋪、夕食。吃晚飯的時間(15:00~17:00)

酉時:日入,又稱日落、日沉、傍晚。太陽落山的時候(17:00~19:00)

戌時:黃昏,又稱日夕、日暮、日晚。天將黑未黑,天地黃昏,萬物朦朧(19:00~21:00)

亥時:人定,又稱定昏。此時夜色已深,人們也已經停止活動,安歇睡眠了(21:00~23:00)

古代常用的計時單位是「時辰」「刻」等。

一、古人把一天分為十二個時辰,用現代的計時法計算就是兩個小時一個時辰。用十二地支命名它。即是「子(夜半)丑(雞鳴)寅(平旦)卯(日出)辰(食時)巳(隅中)午(日中)未(日昳)申(哺時)酉(日入)戌(黃昏)亥(人定)」十二個時辰(見上篇)。宋以後把十二個時辰平分成初、正。這樣恰為二十四個時辰,跟現在的二十四個小時一樣了。

二、古人用什麼工具計時呢?通常我們會想到日晷,漏壺等。

古人在日晷上刻上一百個刻度,代表一晝夜。所以最開始的刻跟現在所說的「15分鐘」還是有區別的。清朝之後改一百為九十六,才和現在的剛好相對。

漏壺的道理是一樣的。

當然,我們也會聽到其他的一些代表時間的說法。

三、一盞茶、一炷香

古人有品茶的習慣,所以也願意用喝茶的時間來描述時間。盞是茶具。品茶時茶湯由熱變溫,到我們一飲而盡,也就是十幾分鐘的時間。

古人講情調,也會有熏香,一隻香由開始,到燃盡,有多長時間呢?這個真不確定。得看香的長短不是~一般計時的用香有一個小時左右吧。但一般用一炷香來計算「當下時間」。比如古代比武,約定一炷香的時間。事實上一炷香是多少絕對時間就沒人在意了,香不燒完,就不停止。

四、彈指、一瞬、剎那

佛教經典中,也有一些詞,也表示時間的用語。如「彈指」「瞬」「念」「剎那」。

「彈指」指捻彈手指做聲,比喻時間很短。

「瞬」二十瞬為一彈指。

「念」二十念為一瞬。

「剎那」六十剎那為一念,一說九十剎那為一念。

五、三更、半夜

古人把夜定位五個時辰叫做「五更」或「五鼓」。一更為戌時到亥時(黃昏)、二更為亥時到子時(人定)、三更為子時到丑時(夜半)、四更為丑時到寅時(雞鳴)、五更為寅時到卯時(平旦)。三更正好對應半夜。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一直在考試的小姑涼 的精彩文章:

興國醫療事業單位考情分析公益講座

TAG:一直在考試的小姑涼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