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很多兒童安全事故的發生,根源是這個!

很多兒童安全事故的發生,根源是這個!

《怎麼幫孩子克服恐懼?》

你的朋友圈可能常常被關於「熊孩子」危險行為的帖子刷屏:

一個孩子吃完中飯,將筷子塞入耳朵,可能是感覺耳朵有點癢,也有可能是因為好玩。玩著玩著,突然大哭了起來,筷子折斷了,有一小節卡在耳朵里,取不出來。附近的市醫院沒有好的治療方案,只好轉到大醫院去。

孩子爸爸出去買點東西,留孩子一人在家,出門前和孩子交代了安全問題,可是孩子爸沒走多遠,孩子就爬上廚房窗戶,從6樓掉下來。還好樓下停了一輛摩托車,孩子才沒有生命危險。

……

這類「熊孩子」的危險行為並不少見,最近傳播比較集中,更讓爸媽們捏了一把汗。孩子也太調皮了,太不讓人省心了,很多人都感嘆道。

然而,真是「熊孩子」太調皮了嗎?許多兒童安全事故,的確與客觀的安全隱患或者監護人的大意有關,而那些熊孩子自己「傷害」自己的安全事故,比如孩子自己把東西塞入耳鼻、太「調皮」爬高上低甚至不慎墜樓等危險行為,卻大都和孩子的空間感發展不充分有關。

今天的文章,我們就來聊一聊這個和孩子人生安全息息相關的空間感發展。

空間感,顧名思義,就是孩子對空間大小、遠近、高低和方向等的感知能力的發展。孩子從出生的那一刻開始,一直持續到6歲左右,都是空間感發展的重要時期。空間感知能力的發展不僅對孩子的智能發展產生重要影響,而且如果發展不好,還可能影響到孩子的人身安全。

▋2-3個月的孩子已具備深度知覺能力,這可以讓Ta本能地避開一些危險

發展心理學上有一個經典的「視崖實驗」:孩子在玻璃板上爬行,玻璃板下方用不同的圖案構造以造成「視覺懸崖」的錯覺。將2~3個月大的孩子腹部向下放在「視覺懸崖」的一邊,發現嬰兒的心跳速度會減慢;當6個月大的孩子趴在玻璃板上,媽媽在另一邊與寶寶打招呼時,寶寶會毫不猶豫地爬過沒有深度錯覺的一段,但不管媽媽在對面怎麼叫,也不願意爬過看起來具有懸崖特點的一邊。

「視崖實驗」中,孩子不敢爬過有視覺懸崖的一段

這個實驗證明,孩子從小就有一定的深度知覺能力——可以幫助Ta本能地避開一些環境危險。

孩子喜歡扒拉東西、藏東西、摳洞洞……

寶寶再大一些,他們還會發現不同物體是可以同時同地出現,又可以分離的。所以他們喜歡把一些高處的東西扒拉到地上,然後去找,再拿到高處,又扒拉下來。這是孩子對空間的最早感受。接著,他們就會發現:一個空間裡邊的東西能倒出來,而外邊的東西也能塞進去,所以孩子見了洞洞就想塞東西進去。這時候我們會發現,孩子喜歡將各種東西塞進沙發底下、傢具背後、陽台縫隙中,把袋子和抽屜里的東西全部掏出來……孩子從1歲左右開始,就特別喜歡干這類「壞事」。

接下里,孩子還喜歡(將積木)不斷壘高、推倒,再壘高、再推倒的遊戲,這也是孩子發展空間感知能力的一個重要過程,和孩子智能發展息息相關。

隨著手部精細動作的發展,孩子慢慢地能將更小的東西塞進更小的洞洞,他們喜歡將小麵糰塞滿玩具小汽車的洞洞里,他們會將一個很小的洞洞摳成一個大洞洞,他們還會發現自己身體的洞洞,比如耳孔、鼻孔,這些也都會成為他們空間感的探索目標。

很多人都把這些熊孩子的行為理解為手部敏感期,嗯,手部動作是表象,而思維的發展是更深層次的。實際上,這是孩子在發展手部能力和空間感協同發展的表現。而孩子也正是在干這些「壞事」的過程中,逐漸體驗到空間的高和低、空和滿、前和後、存在與不存在……

孩子喜歡爬高、鑽桌子、上下樓梯……

隨著孩子身體能力的發展,接觸的範圍越來越多,空間感探索的方式也越來越多樣,尤其是會走路之後。

慢慢地,孩子們會對一個狹小的空間非常感興趣,比如鑽到大衣櫃里、桌子下面玩耍。他們還會對爬高有著很大的興趣,比如爬樓梯、爬窗檯、爬茶几、爬欄杆等。

接下來,孩子們還會喜歡從高處往下跳,喜歡上坡下坡……

這些都是孩子運用身體來把握空間的嘗試,正是在這些探索過程當中,孩子身體的感知能力變得越來越強。而一個孩子對空間的判斷能力,也決定了他對危險的判斷能力。

指責打罵只會影響孩子空間感的發展,減弱孩子的自我保護能力

女兒兩歲半了,最近一個月老是將手裡的東西塞耳朵或鼻子,每次看到,媽媽都會批評她。可她就是不長記性,今天晚飯時又把飯粒塞到鼻子里去了。媽媽一時著急,打了她。

孩子今天差點兒爬上窗檯,我家窗檯有1米高,還好有驚無險,爺爺趕緊跑過去把他抱下來。「我的小祖宗啊!他啥時候才知道,那麼高的窗檯太危險,掉下來腦袋會開花的。」

孩子鑽到桌子下面玩耍,鑽來鑽去,爸爸馬上說:「你是小狗嗎?桌子下面有什麼好玩的?快出來!小心撞破頭。」

孩子老喜歡扔東西,在外面玩,撿起一個石頭就往外扔,一不小心就打傷了別的小朋友。

……

空間敏感期往往讓父母們充滿危機感。很多父母見到孩子的上述表現,都會下意識地阻止。卻不知,孩子空間感的發展如果受到阻礙,將會影響到孩子對危險的感知。

比如說孩子喜歡將小東西塞進耳朵、鼻子。如果孩子每次這麼做時,大人就嚴厲指責,孩子可能暫時變乖了,可是如果父母不在身邊呢?他又可能在好奇心的驅使下再次探索,而這個時候,因為缺乏空間感的體驗,就可能發生危險,正如文章開頭提到的那個案例。

再比如說爬高。如果孩子一直都不被允許爬高,孩子爬桌子、爬窗檯等行為統統都被阻止,那麼孩子的空間感的建立就會受到影響。如果哪一天孩子一個人在家,寂寞的時候心血來潮,就可以爬上窗檯去,而如果窗戶又剛好沒有裝防護欄,那後果就不堪設想,因為他對空間的高度和危險沒有切身體驗,他不會懼怕。

你也許會問,前面不是已經提到,孩子從小就有深度知覺能力嗎。沒有錯,但是能力是會退化的,如果總是人為地阻止孩子敏感期的發展,很多能力都會減弱。

或者你說,大人直接告訴孩子那樣危險不就行了嗎,這麼危險的體驗,孩子沒必要事事儘力。然而,孩子小的時候就是靠體驗、靠感覺來學習的,父母的說教是抽象的,超出了孩子理解程度,如果聽話,也是懾於父母的威嚴,以喪失部分兒童的特性為代價,而不是「真的懂了」。一有機會,他還想要自己去探索。這就可能造成文章開頭說到的孩子墜樓事件。

更好的辦法是:在孩子6歲前,多帶孩子做有益的空間感體驗

看到這裡,是不是覺得自己的「熊孩子」可愛多了?可是,看到孩子做危險的事情,父母只能無動於衷嗎?小心臟怎麼受得了?

當然不是,更好的辦法是:引導孩子的敏感行為,輔助孩子獲得更重要的能力。

首先,我們要把孩子探知物體的準確概念、用法和他在做的事情,描述給他,如:這是媽媽的嘴,輕輕地伸進去,哈,手指不見了。這樣,既正確引導孩子,又使探索變得更有趣了。

其次,我們可以創造一些相對安全的遊戲探索環境,供孩子空間感的充分發展。如孩子在8-12個月時,喜歡摳洞洞,我們就製造一些洞洞——可以在跳棋的棋盤上面貼一層薄薄的紙,跟孩子一起用手指戳洞洞;也可以給孩子提供一些洞洞書。

下面則是在生活中訓練孩子空間感知能力的一些常用辦法,也一起分享給父母們:

為孩子的大腦建立方位感

方位的準確概念的表達和認知,如,花在花盆裡、手在桌子上、玩具在箱子里、球在地上、鳥在天上飛等。

從不同的容器中取放物品,當孩子在容器里取物品時,就是感知物體深淺、高矮和大小不同的空間。

用身體感受立體的空間——如高低、上下、前後等

用手觸摸不同形狀物體,感知不同形狀的特性。如,把圓柱體、三角體等不同形狀用兩手搓動,讓孩子感知並用語言表達,圓的是滑滑的,三角體的三個角搓不動。

鑽隧道。不同形狀、不同深淺的隧道會帶給孩子感官上的豐富刺激,調動身體的所有感覺器官來感知空間。

用不同的方式靠近物體,如,繞著椅子走、穿過走廊、跨過欄杆等,這都是引導孩子用身體感知空間關係。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微視文化 的精彩文章:

媽媽出門,娃哭成生離死別!我這樣解決了孩子的分離焦慮
你為孩子做了什麼,她就回報你什麼
寫給我的小可愛溫蒂
與寶貝同步成長
你為孩子付出一分,他就能給你十分回報

TAG:微視文化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