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弄潮兒戈達爾(下)

弄潮兒戈達爾(下)

從 觀 影 開 始

嘗 試 不 粗 糙 的 生 活

前段時間連續做了兩期電影推送,藉此機會梳理了一下台灣電影發展史——

其中就有提到台灣電影在八、九十年代興起的新浪潮運動,這次運動最主要也是最有名的代表人物就是楊德昌和侯孝賢,他們的代表作品分別是《牯嶺街少年殺人事件》和《悲情城市》。

而剛過去的10月1號國慶節,正好是第54屆金馬獎提名名單的宣布之日,這種時候尤其讓人懷念台灣電影的黃金時代。

放眼世界電影史,「新浪潮」作為一個名詞進入世人視線還要追溯到1958年末、1960年代初興起的法國電影新浪潮運動。

當時安德烈·巴贊主編的《電影手冊》聚集了一批青年編輯人員,如克洛德·夏布洛爾、特呂弗、戈達爾等50餘人。他們深受薩特的存在主義哲學思潮影響,提出「主觀的現實主義」口號,反對過去影片中的「僵化狀態」,強調拍攝具有導演「個人風格」的影片,又被稱為「電影手冊派」或「作者電影」

他們所拍的影片刻意描繪現代都市人的處境、心理、愛情與性關係,與傳統影片不同之處在於充滿了主觀性與抒情性。這類影片較強調生活氣息,採用實景拍攝,主張即興創作;影片大多沒有完整的故事情節;表現手法上也比較多變。

1958年是「新浪潮」的誕生年,有兩部處女作問世:特呂弗的《四百擊》與夏布洛爾的《漂亮的塞爾吉》;

1959年是「新浪潮」的幸福年:特呂弗憑《四百擊》在當年獲戛納電影節最佳導演獎。

左:特呂弗《四百擊》

右:夏布洛爾《漂亮的塞爾吉》

「新浪潮」電影以表現個性為主。特呂弗的《四百擊》是較早出現的代表作。他用現代主義手法敘述了他童年時代的悲慘遭遇。他信奉所謂「非連續性哲學」,認為生活是散漫而沒有連續性的事件的組合,在電影創作上否定傳統的完整情節結構,以瑣碎的生活情節代替戲劇性情節。

而戈達爾是以蔑視傳統電影技法聞名的「破壞美學」的代表人物,他的影片在破壞傳統結構方面比特呂弗走得更遠,著名的《精疲力盡》(1960)就是其創作風格的最好體現。

今天,就談談法國電影新浪潮運動的弄潮兒之一——戈達爾

蘇珊·桑塔格說,戈達爾是我們這個時代最偉大的文化英雄之一。

特呂弗說,電影分為戈達爾之前和戈達爾之後。

理解戈達爾,就是理解現代電影。

桑塔格稱戈達爾為「現代的文化英雄」。她說——

「現代的文化英雄有兩個共性:他們在某些方面是刻苦修為的典範,同時也是批判舊事物的偉大破壞者。」

在她看來,戈達爾與喬伊斯、畢加索、斯特拉文斯基同樣——

「表現出接受一切文化成果的巨大胃口,儘管他們對文化殘骸的反思,要多於對館藏藝術的借鑒,卻也宣示了不避雅俗、兼容並蓄的創作理念,並通過大肆汲取他人的藝術成果來發展自己的道路。」

在理想國近期出版的法國新浪潮專家、巴黎三大電影美學教授米歇爾馬利的《理解戈達爾》一書中,作者認為,1960年代的作品,是理解戈達爾這片豐饒大陸的最佳途徑。

原因在於他簽名式的元素在這一時期的電影里已經反覆出現,如《筋疲力盡》里的跳切和推拉鏡頭,碎片化的拼貼結構,離題或者因果關係的斷裂,對於類型片的戲仿和顛覆、影射的技巧,對電影本身的指涉,如《輕蔑》里出演自己的弗里茨·朗,對文學和哲學的指涉等。

而理解戈達爾之所以難,就在於他引用了數量龐大的參考與指涉,而他對於自己博學的炫耀,有時候也難免會激怒讀者。

《理解戈達爾》一書試圖通過兩部最佳入門影片:作為新浪潮宣言的《筋疲力盡》和1960年代法國電影和戈達爾作品的巔峰《輕蔑》,來梳理清戈達爾的指涉類型、拼貼技巧、觀看之道、在電影史上承接的時代以及之後產生的廣泛影響。

如果說戈達爾電影是一座後現代迷宮,《理解戈達爾》相當於作者給觀眾的一張地圖,大家可以按圖索驥,了解戈達爾這座迷宮的全貌。

當然,除了這本書,以下我還為大家提供10部理解戈達爾的最佳入門影片,請收藏。

PS:雖然我有戈達爾電影資源全集,但是也不是那麼輕易就分享的哦~

GIF/1K

01

《精疲力盡》(1960)

豆瓣評分:8.3(16751人評價)

革命在此打響。這個似有若無的多層黑色故事,有關一位愛慕虛榮、嗜車成癖的虛無主義罪犯,和他有時是美國姑娘的女友。罪犯射殺了一名警察後開始了半調子的逃亡,最後他自己也被射殺了。

此片的革命是嚴肅的、體裁上的。就像《天鵝絨金礦》借力於觀影反饋的「意外撲街」,戈達爾也利用傳統製片業不能接受的瑕疵重構了電影藝術。

通過在未經許可的地方拍攝、不使用劇本(對白都是後期配音的),並大膽運用紅遍60年代紀錄片潮流的新式便攜攝影機,戈達爾成功營造了一種即興自由的紀實感,這在1960年是全新且令人振奮的。

他還粉碎了高雅與低俗文化的觀念,以此證明你可以在骯髒的B級片垃圾中注入:阿波利奈爾的詩意和《野棕櫚》(威廉·福克納的小說)的文采、莎士比亞的浪漫和泰迪熊的可愛、杜甫仁科的敘事和弗蘭克·塔許林的精怪。

總之,從此之後,一切不同。

PS:本片也是我的個人影史十佳之一。

02

《隨心所欲》(1962)

豆瓣評分:8.4(4687人評價)

《隨心所欲》是戈達爾最美的一部作品,他鏡頭裡的安娜·卡里娜永遠美麗又充滿靈氣。

影片講述了女主人公娜娜如何從一名普通售貨員走上賣淫道路的悲情一生。娜娜厭倦了售貨員的生活,想要成為一名演員,可命運卻讓她陷入了出賣肉體的色情深淵。她越是試圖探究生命的深刻意義,越是懷疑生活的本來面目。

命運輾轉,就在她終於遇見她的愛人時,命運又再一次跟她開了場玩笑,最後死在了皮條客的槍下。

「為拯救靈魂而出賣肉體」「把自己借給他人」,戈達爾從女性視角解構妓女職業與修養,用哲學的方式在香煙、金錢、性之間周旋。女性的解放正是新浪潮的一部分,「不是新的起點,而是終點」。

而「隨心所欲」,便是新浪潮的真義。

03

《蔑視》(1963)

豆瓣評分:7.7(3378人評價)

《蔑視》是戈達爾唯一一部提前寫好完整劇本的電影,重現解構了荷馬史詩,是《奧德賽》夫妻生活的現代演繹。

影片以拍電影為首尾,隨鏡頭推拉搖移捕捉婚姻與男女關係的平衡,色彩的跳躍與濾鏡的變幻隱約帶來情緒上異樣的轉化,逐漸嘗到「輕蔑」與「厭倦」的滋味在其中橫生。不知曉《奧德賽》就看不見其中的映射,看不見互文就只能聽見繁雜瑣碎。

「我希望我能更愛你,或者不愛你了,因為愛是盲目的」,這句安東尼奧尼式的對白用來表達妻子的心境再恰當不過。當妻子已堅定地放棄愛時丈夫仍然深陷物質與虛榮的漩渦中不能自拔。

戈達爾在影片中提出了知識分子的集體脆弱,面對愛情與金錢榮譽的雙重衝擊時變得怯懦不堪,毫無自我;更對以金錢至上為準則構建的西方現代文明進行嘲弄和批判。

04

《法外之徒》(1964)

豆瓣評分:8.5(4954人評價)

作為戈達爾早期電影中最可愛也最平易近人的一部,《法外之徒》將自己深深嵌入了全世界電影藝術的民間記憶中。它還被其他電影多次引用,比如貝托魯奇的《戲夢巴黎》,直接在盧浮宮裡重演了三人幫著名的九分鐘追逐戲,又比如塔倫蒂諾通過其製片公司名稱——法外之徒電影(A Band Apart Films)——間接致敬。

全片的核心是戈達爾當時的妻子以及他在60年代的繆斯——絕頂迷人的安娜·卡里娜。她在電影中帶領著兩個罪犯一起謀划了針對她有錢上司的搶劫。然而多數時候,他們只是在1964年美麗的巴黎街頭嬉戲、騎車,或在咖啡館閑扯,這包括了當其中一個人物提出保持一分鐘的沉默後,整部片子的音效戛然而止的一幕。總之,他們作惡並不成功。

《法外之徒》反映了戈達爾和藹可親、滑稽有趣且喜愛玩笑的一面,而這一面在68年五月之後便隨著他成為激進的毛澤東主義者而幾乎消失了。不過,這部電影的歡樂仍然值得你飽餮一番。

05

《已婚女人》(1964)

豆瓣評分:7.3(567人評價)

《已婚女人》可以看作女性視角版的《狂人皮埃羅》,戈達爾試圖從女性主體性角度探討「我如何才能區分真正的我和慾望?」這一永恆命題。

札記式的影像記錄流溢著杜拉斯式的情與欲的囈語,如果不是有著完美的分離式構圖,其形式化的獨白和對白,關於記憶、遺忘、理性、愛情、慾望、生活、表演、戲劇等等的乏味陳述,將讓人極其懷疑它是否有必要被製作成電影。

戈達爾的鏡頭,特寫的美感與畫外音的神秘成為了其命題式創作。更加驚喜的是鏡頭語言再次的創新,長鏡頭旋轉,底片的運用美妙奇特。

而他電影中的女人,也許都是一種人,短髮的、微笑又苦悶的女子,神秘卻往往富有悲劇化。

06

《狂人皮埃羅》(1965)

豆瓣評分:8.2(7400人評價)

《狂人皮埃羅》嫁接了歌舞片、黑幫片、公路片等元素,戈達爾把委拉斯凱茲、蘭波、福克納等元素生硬地拼接進他的電影里,在這部電影里他還向自己的上一部片子《女人就是女人》致敬。

50年代,波普藝術在美國興起,並由於其易操作性和易於流水線生產的特點,在歐洲迅速流行。「拼接」和「複製」風靡了當時的藝術圈。用複製品取代原作的地位、有意地在畫中消除個性與感情的色彩,不動聲色地把再平凡不過的形象羅列出來。

這些波普藝術的特點原封不動地在戈達爾的作品中顯露出來——

「我經常拿一些不是自己構想的點子來拍片,我自己是不可能會有那麼多點子的……至少可以拿別人的東西做個大綱。現在我則試著拿一些別人拍過的影像,前前後後再加上一些其他的影像,如此就成了我的電影。」

07

《阿爾法城》(1965)

豆瓣評分:7.7(3054人評價)

《阿爾法城》是戈達爾早期的一部反烏托邦科幻電影。所謂「阿爾法城」,是一座以「沉默、邏輯、安全、謹慎」為生活坐標的未來城市,人們表情木訥,生活思維受到嚴格控制,所有人早已被稱為「阿爾法60」的超級計算機完全統治。

影片開始時出現的男聲獨白低沉粗重混濁,斷斷續續,有一種詭異幻滅的暗黑科幻氣質。影像忽而呈現出負片效果,忽而又恢復正常,空氣中的滴滴聲不斷。音樂詭異而神秘,時而振聾發聵,時而沉默如謎,充滿隱晦的令人費解的氣息。

那些貼扶在牆上的步履不穩的遊走者,他們的姿態開始反常地扭曲起來。走廊中頻頻閃動的燈管,預示著末世的到來。

整部影像愈發陷入到不可收拾的迷霧中,實際上,阿爾法城即是所有現世的縮影,從它身上可以窺見所有城市日漸迷失的影子。

08

《中國姑娘》(1967)

豆瓣評分:7.2(1799人評價)

《中國姑娘》是一部在政治上和藝術性上都具有深刻意義的作品。

戈達爾一直認為美學與政治密不可分,他在72年以前是堅定的毛派分子,他所組成的「吉加維爾托夫小組」早在66年就為68年做好了準備。67年拍攝的《中國姑娘》更是用一群信奉毛主義的青年的故事,不可思議地預言了後來發生的事。

戈達爾藉由其慣用的閃回與跳接勾勒出了一個探索中的社會主義樂章式框架。影片中充斥了太多紅色,帶著令人亢奮的政治氣息,亦或許,這是唯有戈達爾才能給予我們的藝術格律。

他的很多作品涉及到大量邊緣題材,讓人毫無防備地進入一個陰暗晦澀的世界中。當他將電影題材轉移到政治上的時候,他就像一個扛起武器的士兵,用咄咄逼人的台詞橫掃這個世界,在光影里消失,在政治里重生。

我時常會在微博(@十九君加特技)發一些有趣的句子或圖片

可惜沒辦法和所有人分享

可以得到其中一些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南山往事 的精彩文章:

整個愛爾蘭都在下雪

TAG:南山往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