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文史 > 太監系列:泄露國家機密讓乾隆皇帝龍顏大怒的太監

太監系列:泄露國家機密讓乾隆皇帝龍顏大怒的太監

李大嘴 大嘴讀史

——史料摘譯——

原文:

三十九年,內監高雲從漏泄硃批道府記載,下廷臣鞫治。雲從言敏中嘗向詢問記載,及雲從買地涉訟,嘗乞敏中囑託府尹蔣賜棨。上面詰,敏中引罪。——《清史稿·于敏中傳》

譯文:

乾隆三十九年,太監高雲從泄露硃批的道府記載,被交給大臣審問治罪。高雲從說于敏中曾經向他詢問過記載的內容,等到高雲從買地涉及到訴訟的時候,他曾經請求于敏中囑託府尹蔣賜棨。皇帝當面詰問于敏中,于敏中承認了罪過。

1

我們耳熟能詳的清朝太監不在少數,但能在「准正史」《清史稿》上露回臉的少之又少。

前期的蘇培盛,後期的小德張這樣鼎鼎大名的人物都沒有出現在《清史稿》上。

終於在官員傳記中又找到了一個死太監。

這傢伙就是乾隆時期的太監高雲從。

2

高雲從的下場比較慘——磔刑。

這個字念zhé,百度上的解釋是「割肉離骨,斷肢體,再割斷咽喉」,很殘酷的一種刑罰。

高雲從的罪名主要有兩條,其一是泄露國家機密,其二是結交外官。

不僅如此,高雲從不但自己慘死,還牽連了包括副國級、部級在內的一大批官員。

害人啊!

3

事情要從乾隆皇帝的一個小本子說起。

皇帝是一個很辛苦的職業,單單是要記住上至宰相下至縣令的數萬公務員就是一個不可能完成的任務。俗話說得好:好記性不如爛筆頭。乾隆皇帝就有了這樣一個小本子,名為「道府記載」。

「道府記載」上記得是些什麼東西呢?主要是對官員功過的記載,往往還有皇帝的評語,「此人可用」、「此人一府之地尚可,不可大用」、「此人琢之而後用」諸如此類。

一般情況下,這個小本子由皇帝口述,執筆太監書寫,密級極高,屬於超級絕密。

皇帝自然不會到處亂說,但問題就出在執筆的奏事處太監高雲從身上。

4

乾隆三十九年,也就是公元1774年,國防部的一個副部長(兵部侍郎)在某次會議的茶歇時間,聽見幾個副部長聚在一起竊竊私語,他湊過去一聽,發現大家談論的內容居然是絕密的「道府記載」。

這位副部長插嘴問了一句,哪來的消息,靠不靠譜?回答是從內廷執筆太監那裡打聽到的,可信度很高。

這位副部長當面沒有表示什麼,一轉身就求見乾隆,當面舉報。

乾隆皇帝很生氣,後果很嚴重。

要知道,乾隆皇帝一直很注意對太監的監管和限制。

曾經有一次,他看到兩個官員和一個太監相向而行,相會的時候,太監不但沒有讓路,還大搖大擺地和官員發生碰擦,碰擦後,太監連招呼都沒打,揚長而去。

結果,乾隆皇帝不但處罰了這個牛哄哄的太監,連太監總管也一併被罵了個狗血噴頭。

如今,最高機密泄露,眼裡不揉沙子的乾隆皇帝又怎麼會善罷甘休?

5

乾隆拒絕了首席軍機大臣于敏中「和稀泥」的建議,嚴令清查。

凡事就怕認真,再說,可以接觸到「道府記載」的人並不多,偵查範圍不大,所以,太監高雲從很快就被鎖定。

乾隆對案件極為重視,親自審問,結果拉扯出一大堆事情,乾隆「不勝駭異」。

首先,有為數不少的官員都從高雲從這裡得到了「道府記載」的內容,包括之前建議乾隆不必追查的首席軍機大臣于敏中。

其次,高雲從依靠「賣情報」和不少大臣打得火熱,利益交換的事例同樣觸目驚心。

高雲從因為在宮外買地與人打官司,「嘗乞敏中囑託府尹蔣賜棨」,請于敏中幫他走府尹蔣賜棨的路子,妨礙司法公正……

高雲從把弟弟高雲惠託付給廣東海關關長,把弟弟高雲龍安排在山東一個市長手下……

6

審訊完畢,乾隆皇帝目瞪口呆。

他在申斥于敏中的聖旨中說,于敏中你每天都被我召對,我什麼話不和你說?怎麼還至於向太監去探查消息?你于敏中做事有功勞,我想讓你領受世代的職位。現在竟然有這樣的事情,你難道不感到痛苦羞愧後悔嗎?

很受傷的乾隆一怒之下,雷霆萬鈞。

首犯高雲從被處死,加以磔刑。

相當於總理的首席軍機大臣于敏中、相當於副總理的軍機大臣舒赫德、相當於中央辦公廳主任的總管內務府大臣英廉等高官都受到了嚴厲申斥。

監察部副部長、財政部副部長、司法部副部長、廣東海關關長等一大批官員被革職。

這一切,都是一個太監亂說話的結果。

7

明朝和清朝一個很大的區別就在於對太監的限制上,明朝的縱容和清朝的嚴管形成了鮮明的對比。

不過,明朝亡了,清朝也亡了。

一個王朝有一百種死法,只做對一件事是遠遠不夠的。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大嘴讀史 的精彩文章:

和親第一人是個冒牌貨(八卦史記142)
八卦史記96:蘇秦與寡婦王后私通,沒人管管?
刺客系列:你殺我,他殺你……離成功最接近的北伐就這麼毀於窩裡斗
太監系列:李蓮英 一條忠狗罷了
八卦史記95:發憤讀書必須知道的四個成語六個人

TAG:大嘴讀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