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些玉兔仙子,陪你過中秋!
在中國傳統文化中,「兔」不僅是十二生肖之一,也一直被視為吉祥之物,古書《瑞應圖》記載:「赤兔大瑞,白兔中瑞。」「兔」不僅是吉祥之物,也是長壽的象徵,月中有兔的傳說由來已久。玉兔搗葯是古代神話傳說中的重要題材,歷來表現嫦娥月宮的畫面,都少不了安置一幅玉兔搗葯的圖像,以示對長生不老的嚮往。
以「玉兔」賀中秋的詩詞頗多,
如晉代傅玄在《擬天向》曰:「月中何有,白兔搗葯。」 唐代白居易《中秋月》有「照他幾許人腸斷,玉兔銀蟾遠不知。」又有宋代辛棄疾《滿江紅?中秋》詞:「著意登樓瞻玉兔,何人張幕遮銀闕。」大約到了唐代,玉兔不但被正式命名,而且還成了月亮的代詞,如賈島《贈智朗禪師》詩:「上人分明見,玉兔潭底沒。」因其吉祥與長壽的象徵,古代留存下來的兔文物頗多,瓷、玉、木、水晶等各種材質的兔文物皆有。中秋佳節,玉兔也下凡來鬧中秋了,
小編特盤點那些有代表性的萌萌噠玉兔(玉材質),以饗讀者。
安徽含山凌家灘遺址出土的兔形飾
據悉,
目前所見最早的玉兔當屬安徽含山凌家灘遺址出土的兔形飾。
凌家灘遺址出土的玉兔形飾屬於
凌家灘文化,距今5300年,
起始年代大致
與良渚文化相當。
玉料受沁呈黃白色。飾件由兔形的上部和榫形的下部組成,兔呈伏卧狀,但無足部表現,嘴前伸,似在嗅著什麼,耳朵向後伸,背部呈弧形上凸,尾巴不似兔子反若魚,上翹分叉;榫部長條形,上面對鑽成四孔。
明代金環玉兔耳墜
關於玉兔搗葯題材的玉飾,
明代定陵孝靖皇后的棺內出土有一對金環鑲寶石玉兔耳墜,玉色青白細潤,兔子直立,雙耳上豎,以紅寶石嵌飾雙眼,兩前爪抱杵作搗葯狀,下有臼,兔身上以細密陰線刻出毛髮。金環玉兔耳墜,通長8厘米,兔高2.4厘米,出土自北京市昌平區十三陵定陵地宮,現藏於定陵博物館。商 青玉兔
商代
玉兔
流傳後世的玉兔文物,其中青玉和白玉材質的頗多,商周時期青玉兔較多,自漢魏始白玉兔漸漸多起來。
西周青玉兔
山東劉檯子西周墓出土
現藏濟陽縣博物館
長4.9厘米,寬2.1厘米,厚0.3厘米,重量5.1克,該玉兔通體扁平,圓眼,分嘴,有鼻,頭前伸,耳後展,曲身弓背,屈肢蹲踞狀。
明 白玉兔形佩
長4.8cm,高2.8cm,厚1cm
佩白玉質,玉料表面略有麻坑點,圓雕一兔,圓眼,回首,口銜靈芝,靈芝鏤雕。兔耳相交,中套一圓環,可懸掛。玉兔前腿前伏,身上毛紋豎立,回首之態顯得十分機敏。
此器雕琢簡潔明快,抓住了白兔回首的那一剎那神態,惟妙惟肖,極具動感。
兔子在人們心目中常是機靈敏捷的象徵。明清時期,玉雕設計中常常又讓兔子口銜靈芝,靈芝更增添了吉祥長壽的寓義。明 白玉十二辰之卯兔
高4.5cm,寬3cm,厚1.7cm
玉質潔白瑩潤,十分細膩。器型立體圓雕,兔首人身。玉兔杏眼,尖嘴,嘴分瓣,耳後搭,身穿交領衫,腰中束帶,坐姿,右手持摺扇,左腿支起,左手肘放在左腿膝蓋上高舉,呈持握狀,但手中無物,可能原有它物後脫落。
清代類似十二辰的卯兔坐像為右手持扇,左手持樹葉。這種搖扇玉兔形象好似一副古代書生的神態,悠然自得。整器拋光精亮,滑潤可愛。
古代生辰系統中,清晨5-7時為「卯」時,這時,太陽還沒露出臉面,月亮的光輝還未隱退,玉兔因是月亮的代稱,所以就同卯時搭配,常稱為卯兔。
清 青玉十二辰——兔
高5.3cm,寬4cm,厚3.2cm
器型立體圓雕,兔首人身,呈坐姿,左腿豎起,左手肘放在左腿膝蓋上,左手高舉,持兩片樹葉,右手搖扇。十二辰中,兔子的造型通常為兔首人身、手持玉杵。
此件玉兔手持的卻不是搗葯的玉杵,而是兩片樹葉,這來源於「吳剛斫桂」的傳說。相傳吳剛是漢朝西河人,因修仙有過,玉帝就罰他在月宮砍伐桂花樹,直止砍倒為止。廣寒宮前的桂樹生長繁茂,高五百多丈,每次砍下去,被砍之處就會立即合攏。
幾千年來,就這樣隨砍隨合,這棵桂樹永遠也不能被砍倒。相傳只有在每年八月十六那天,才有一片樹葉從月亮上掉墜地面上。如果誰拾獲這片月宮中桂樹的葉子,誰就能得到用不完的金銀寶石。李白有「欲斫月中桂,持為寒者薪」的詩句。此件玉兔手中握著的便是這種樹葉,寓意帶來無盡的財富。
清 青玉嵌寶石卧兔
通高8.5cm,長13.5cm,寬5.1cm
兔青玉質,局部黃沁為人工染做。玉兔呈伏卧狀,四足彎曲向前,背部、雙耳處有數道陰刻線刻畫出毛絨質感,口銜靈芝,更顯玉兔之溫順可愛。玉兔嵌有紅寶、碧璽等彩色寶石八顆,顏色明艷潔凈,從青玉的底色中透出閃閃的斑斕,賦予玉兔靈動之感。
此兔造型圓潤,雕工洗鍊,具有鮮明的時代氣息。兔為月宮靈物,靈芝是傳說中的仙草,兔銜靈芝的形象更增添了吉祥長壽的寓義。
【免責聲明】
文章來源為網路,版權歸原作者所有。如涉及作品版權問題,請與我們聯繫,我們將刪除內容或協商版權問題!
※吃了這麼多年月餅,你知道月餅是怎麼來的嗎?
※央視《朗讀者》告訴我們:孩子朗讀名家文學的好處,你一定不知道!
※十大最貴的中國藏品, 天價!
※傳承中華五千年文明 華夏兒女必讀
※「守身」為什麼要「如玉」?
TAG:掌上歷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