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文史 > 開遠門——「蓮湖印象」絲綢之路的見證者

開遠門——「蓮湖印象」絲綢之路的見證者

想必大家已經對蓮湖區的開遠門不陌生了,不論是坐車還是坐地鐵總會偶遇它,時光像雕刻師般將歷史雕刻在它的身上。

開遠門是隋唐長安郭城西城牆最北的一座城門,也是隋唐絲綢之路的起點。門內有我國最早的基督教教堂景教寺。作為隋唐長安郭城西面的通衢大門,開遠門見證過許多重要的歷史事件。

從長安到西域去的里程 從開遠門計起

開遠門建於隋初。隋代稱開遠門,唐代改名安遠門。名為「開遠」,可能意在表明隋唐帝國有向西拓展領土的需要。開遠門下有3門道,唐永徽五年(公元654年)門洞上建城樓。《唐代長安辭典》載,開遠門故址在西安西郊原大土門村。大土門村位置在今大慶路與西二環交界處南,而開遠門遺址位於此村中心。

開遠門向東,依次與皇城安福門、延喜門,郭城通化門相對,並與宮城前橫街處於一條直線。開遠門內的東西大街,叫做安福門街,是聯通開遠門與皇城安福門的大街。據日本學者足立喜六的實測和文獻對比,安福門大街寬廣百步,約為150公尺。連通開遠門和安福門的這條街道,不僅是外郭城開遠門直達皇城城門的交通要道,且兼有宮城和皇城西面廣場的功能。

西北大學教授張永祿說,開遠門是隋唐長安絲綢之路的起點,距長安城的國際貿易市場西市僅有兩坊的距離,門外豎有里程碑「立堠」,上題「西極道九千九百里」,不言萬里,表示遠遊之人不為萬里之行。儘管立堠不言萬里,但據《資治通鑒》記載,「是時中國盛強,自安遠門西盡唐境萬二千里」,說明開遠門外有直通西域的大道。當時,只要提起從長安到西域去的里程,大多從開遠門計起。唐天寶八年(749年),在開遠門外建「振旅亭」,用以表示等待西征的戰士歸來。

唐長安城作為當時的國際大都市,對外交通尤為便利,外郭城門作為進出都城的主要通道,成為長安對外交通的關節點。開遠門就是連接絲綢之路和城內的通衢上的節點。隋唐時期,以長安為起點的絲綢之路,從開遠門出發西行,經河西走廊,出敦煌再西行,通往中亞、西亞和歐洲。就是通過這條絲綢之路,從長安開遠門以駝隊將中國大批的瓷器、絲綢等運往西域各國及地區,而西域的「胡商」,也通過這條絲路帶了香料、珠寶、藥物等運往長安,這些貨物主要集中在離開遠門不遠的西市售賣。

門內有我國最早的基督教教堂景教寺

開遠門內南側是義寧坊,北側是普寧坊。其中,普寧坊西街曾是西漢「辟雍」舊址。北宋人宋敏求所著《長安志·普寧坊》記載,坊西街「次東,漢辟雍」。辟雍也作璧雍,本為西周天子為教育貴族子弟設立的大學,取四周有水,形如璧環為名。漢代的辟雍已經由西周時的教育場所,變為「行禮樂,宣教化」的禮制建築。西漢辟雍建於漢平帝元始四年(公元4年),位於漢長安城南的安門外以東,建築形製為外圓內方型,四周環繞水溝。

開遠門外建有夕月壇、白帝壇。史載,隋開皇初置夕月壇於開遠門外,每逢秋分祭月,唐代延續這一制度,夕月壇在開遠門外一里半道北。史載白帝壇在開遠門外道南,每年立秋時祭白帝。

開遠門內還有一座波斯胡廟。張永祿教授說,這座胡廟位於義寧坊內十字街的東北角,是目前可考的基督教傳入我國後最早建立的教堂。貞觀十二年(638年),唐太宗為從波斯來的大秦國(羅馬)僧人阿羅本在長安義寧坊建立景教寺,天寶四年(745年)改稱大秦寺。這是基督教在中國的最早流傳。由於當時把波斯人、大食(阿拉伯帝國)人稱為「胡人」,又因為景教是從波斯傳入,故稱其為波斯胡寺。唐德宗建中二年(781年),在該寺立有著名的《大秦景教流行中國碑》,碑中詳細記載了景教的教義,以及阿羅本來長安佈道受唐太宗優遇與景教在中國流傳的情況。《大秦景教流行中國碑》現存於西安碑林博物館。

開遠門內南側義寧坊南門之東,有隋代宰相高熲的居所。高熲(?~607年),字昡玄,隋渤海蓨縣(今河北景縣)人。他為人精明強幹,文武兼備。隋初,他官拜尚書左僕射,曾兼任營建新都(大興城)大監。開皇初年,高熲與裴政、楊素修制定刑律,廢除諸多殘忍酷刑。高熲任宰相長達20年之久,並輔佐當時的晉王楊廣滅陳國,並因為功勛卓著,被封上柱國,並封齊國公。大興城建好之後,他的居所就在開遠門內義寧坊。

唐長安普寧坊西南隅靠近開遠門處,有唐初名將李勣宅。李勣(594—669),曹州離狐(今山東東明東南)人。本姓徐,名世勣,字懋功。唐武德初年,賜姓李,永徽年間,為避太宗諱,改單名勣。貞觀時以戰功封英國公,任兵部尚書、同中書門下三品。唐高宗永徽年初,任開府儀同三司、同中書門下、尚書左僕射等職。

見證過許多重大歷史事件

開遠門作為隋唐長安城郭城西門中最繁華的一座,見證過許多重大歷史事件。唐太宗貞觀十九年(643年),一代名臣魏徵去世,他的公葬日那天,太宗勅令京官文武九品以上及計吏,送魏徵靈柩至開遠門外,而太宗則登臨苑日樓遠遠觀望,哀傷不已。

張永祿教授說,由於開遠門接近宮城和皇城,皇帝來去常經過這裡。唐中宗曾在開遠門外迎接高僧實叉難陀。唐代高僧實叉難陀是于闐(今新疆和田)人,對大乘和小乘佛教都很擅長。武則天時曾攜帶梵本《華嚴經》至東都洛陽,住在大遍空寺,與菩提流志、義凈等高僧翻譯了《華嚴經》八十卷。武則天長安四年(704年),因母疾請歸。唐中宗景龍二年(708年),中宗李顯遣使徵召,實叉難陀奉召到達長安時,長安僧眾傾城出迎,中宗皇帝也親自到開遠門外迎接他。據記載,當時場面非常壯觀,有萬年、長安兩縣法儀旌幢鼓吹,一路引導實叉難陀,並用青象載著他,儀式極為隆重,最後將實叉難陀送入大薦福寺。實叉難陀在長安薦福寺共譯出《大乘入楞伽經》《文殊師利授記經》等佛典共十九部,一百零七卷。實叉難陀於景雲元年(710年)十月圓寂,壽五十七歲。

有關開遠門的重要歷史事件,文獻中記載很多,比如,唐玄宗天寶九年(750年),唐安西四鎮節度使,執突騎施石國王,在開遠門獻俘。至德二年(757年)十二月,太上皇李隆基自蜀返都,即由此門而入。唐懿宗皇帝在咸通十四年(873)四月八日舉行了迎佛骨儀式,其中佛骨就是從開遠門進入長安城的。

安史之亂平定之後,朝中百官曾在開遠門迎接大將郭子儀。郭子儀是華州鄭縣人,因考中武舉而做官,天寶八年(749年)時,官職左衛大將軍。後安史之亂爆發,郭子儀因平定安史之亂及收復兩京有功,唐肅宗任命他為兵部尚書、同平章事。唐代宗廣德二年(764年),郭子儀被封為朔方節度使,當時,僕固懷恩與其子仆固瑒起兵反唐,率領回紇、吐蕃、党項數十萬人寇,京師震恐。郭子儀奉召到涇陽說服回紇酋長,並聯合共破吐蕃,叛軍與蕃軍自潰,京師解嚴,郭子儀成功地化解了一次危機。《舊唐書·代宗紀》記載,當年十一月丁未(12月11日),郭子儀自涇陽入覲,唐代宗詔令,命宰相以及百官在開遠門迎接郭子儀,唐代宗則在皇城安福門等待郭子儀。

開遠門見證了唐代的興盛,目睹了唐王朝危機的化解,也親歷了唐的衰敗。唐僖宗廣明元年(880年)十一月十七日,黃巢領導的農民起義軍攻克洛陽,接著揮師西進,渡過黃河,於十二月一日攻克潼關,長安城岌岌可危,在此情況下,《舊唐書·黃巢傳》載,唐僖宗連夜自開遠門出城,逃往駱谷,諸王官屬,都跟著他逃命,置國家的安危於不顧。

公元904年,朱溫挾唐昭宗遷都洛陽,佑國軍節度使韓建以唐長安皇城為基礎建新城,放棄了宮城和外郭城,從此,郭城和宮城成為郊野,逐漸演變為村落。

清嘉慶時的《長安縣誌》載,當時這裡有土門北村,即後來的大土門村。據當地住戶回憶,解放初時,大土門村還有高出地面的夯土台遺迹。地圖上標註的開遠門遺迹,在大慶路與西二環十字西南,土門坊中段街東。現在,西二環與大慶路交界處的立交橋名為「開遠門橋」,同時,地鐵1號線還有開遠門站,在開遠門站西不遠處,則是象徵著開遠門是絲綢之路起點的絲綢之路群雕。

眾所周知,日本這個國家在中國的近代史上扮演了極為不光彩的角色,屢次在中國內亂的時候發動侵略戰爭,妄圖征服中國。雖然,日本這個兇狠殘暴的民族在中國近代史以前也曾和中國發生過數起戰爭,可以這樣說,日本的下場幾乎都是清一色的完敗,被中國打的滿地找牙。

例如,公元663年,日本對唐朝悍然發動的白江口海戰,就是日本侵華野心蓄謀已久的集中表現。不過這場曠日持久的中日第一場大規模決戰最終還是以日本的慘敗落幕。從此之後,日本人假裝洗心革面,與唐朝重歸於好,甚至還大規模的往唐朝派出遣唐使,學習唐朝的先進文化和軍事技術。

在歷史上日本和中國的淵源還是很長的,我們知道就連日本這個國家的名字都是中國給起的,我們都知道日本最初的名字並不叫做日本。很久很久以前日本還沒有統一,而是一個由數十個地方割據政權成立的零散國家。公元57年,日本第一次派出使臣前往中國,那個時候正是東漢光武帝劉秀統治時期。

日本使者帶來了他們女王卑彌呼對大漢朝皇帝最崇高的敬意,同時也說明了想要稱臣納貢的願望,希望日本的國王能夠有幸得到大漢天子的冊封。光武帝劉秀當即表示同意日本作為大漢朝的藩屬國,但是,在賜名一事上很是傷腦筋。雖然經過多次的朝會,依舊沒有大臣給出一個合理化的名字,最後還是光武帝劉秀自己看到了日本使者身材矮小,突發靈感說道:「爾等遠來歸附,朕深感欣慰,就賜爾國號為倭奴國吧」。

日本使者不明其意,當他將「倭奴國」這三個字帶回日本的時候,日本全國上下感到無比榮耀,甚至為此大宴三天,以表示對大漢天朝的敬意和尊崇。不過後來,隨著日本人對中國文化的深入研究,發現「倭奴國」這三個字中充滿了鄙視和不屑的意思,隨後日本人就開始要求中國歷代王朝給日本更名,甚至強烈抗議要求中國漢朝以後的史書中不準再稱日本為「倭奴國」。

但是,當時的中國綜合國力相對於日本而言太過強大,所以壓根也沒有拿日本的抗議當回事。雖然這件事情已經過去了上千年,但是至今日本還在耿耿於懷。不過,在唐朝武則天時期,日本還是希望能夠將這個「倭奴國」的帽子給去掉。不過當時的武則天並沒有在意這個問題,或許在武則天看來,日本也就一個彈丸小國,,既然漢朝皇帝已經給了名字,沒有必要重新再起。

不過日本人辦事向來都是一根經,他們的遣唐使一波又一波的派,目的就是一個,對唐朝皇帝武則天實行車輪戰,若果唐朝皇帝武則天不答應給日本改名字,日本就打算就一直煩死她。最後武則天選擇了屈服,她沒有想到日本居然為了區區一個破名字這麼有恆心和毅力。於是,武則天靈機一動隨口就來了個「日本」,寓意日落之國。

不過當日本使者聽到這個名字的時候,卻興奮異常,他們認為「日本」即意味著日出之國,在遣唐使對唐朝皇帝武則天再三表示過千恩萬謝之後,日本的遣唐使高高興興的回國了,而從此以後日本就開始由「倭奴國」正式改成「日本」了。不過自從改成了日本之後,日本人無賴的精神瞬間得到了爆發,到了宋朝崖山海戰之後,日本人到處鼓吹,漢人已死,而日本才是這個世界上漢文化的唯一嫡系傳人。

為了這麼一個冠冕堂皇的理由,日本不惜多次發動了侵華戰爭,例如1592年爆發的中日朝鮮戰爭,1894年爆發的中日甲午海戰,1931年爆發的九一八事變,1937年的全面侵華戰爭等等,他們的借口就是藉助日本幫助中國傳承所謂的優秀文化,甚至為此還鼓吹出了一個狗屁所謂的「大東亞共榮圈」,真是恬不知恥、無恥之極。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唐朝 的精彩文章:

中華千年滅倭的第一功臣,現在沒有幾人知
唐朝的檢察官,與人民的民義中官員相悖的官場風氣
多幅地圖展示,唐朝滅亡後53年時間五代更替,最終北宋統一天下 天地之中 2017-10-05 00:14
今古千秋話國慶
你不知道的關於唐朝有趣冷知識!

TAG:唐朝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