歷史上的一個神秘人群:墮民的來歷
墮民不是全國性的,僅限於江浙地區。在浙東的紹興、寧波、舟山等地,墮民人數較多,他們聚居一起,形成自已的社區叫做「墮民村」。也有少數散居浙江其他各縣的。散居的則住在祠堂內。墮民都不得與一般平民雜處,也不得從聚居處遷出。
朱元璋是在淮河流域起兵的,由南向北向西,逐步統一全國。從起兵到洪武14年平定雲南,20年取遼東,前後征戰達30多年之久。其間大部分蒙古人邊戰邊退,逃回蒙古高原。留落在江南的蒙元士兵,除了當年被砍殺的外,活著的,全部打入另冊,成了一個特殊的群體叫做「墮民」。墮民不準讀書,不準應試受舉,不準與平民通婚,不準與平民雜居,只准從事特定的服務業。明初戶籍登記中,墮民定為丐藉。並非墮民是乞丐,或者窮困,而是在政治上,把他們列入最低一等。在元朝,知識分子自嘲為「九儒十丐」,低於倡妓,僅比乞丐高一等。元朝垮台了,漢族的知識分子,通過官府,把墮民列為丐藉,也算是歷史的報復。600多年來,蒙元士兵無辜的後代,就在多數人對他們的專政下生活著。
墮民的來曆本來是清楚的。墮民自己世代相傳,他們是蒙古人的後裔。和他們同住在同一鄉鎮上的當地居民,也世代口頭相傳,知他們是蒙元士兵的後代。這個群體的出現在元末明初,年代還不算久遠。雖然辛亥革命以後,巳取消了賤藉,墮民遂步融入主流社會,但由於歷史慣性,墮民這個群體依然存在。 1949年以前,當地居民是不和墮民通婚的。直到改革開放的80年代前,他們一些老人依然住在墮民村。本來弄清他們的來歷是很容易的事。
歷史的怪異在於,這墮民的來歷,民間是清請楚楚的,但在歷史文獻上是筆糊塗賬,眾說紛紜,傳說甚多,流行於文獻不下十數種。墮民之由來弄不清。
翻遍明史,沒有任何關於朱元漳把蒙元士兵俘虜作為墮民的記載。相反的是只有朱元璋厚待元朝王室、大臣的指示。明史記載:
戊戌,遣使致書於元主,送其宗室神保大王等北還。辛卯,將還應天,諭達等曰:「 中原之民,久為群雄所苦,流離相望,故命將北征,拯民水火。元祖宗功德在人,其子孫罔恤民隱,天厭棄之。君則有罪,民復何辜。前代革命之際,肆行屠戮,違天虐民,朕實不忍。諸將克城,毋肆焚掠妄殺人,元之宗戚,咸俾保全。庶几上答天心,下慰人望,以副朕伐罪安民之意。不恭命者,罰無赦。」
魯迅寫了一篇《我談「墮民」》的雜文也在《自由談》上刊出。魯迅是紹興人,他幼時是見過墮民的。對墮民的來歷,魯迅說:
明太祖對於元朝,尚且不肯放肆。。所以他們的祖先,倒是明初的反抗洪武和永樂皇帝的忠臣義士也說不定。還有一層,是好人的子孫會吃苦,賣國者的子孫卻未必變成墮民的。」
魯迅對中國傳統社會不滿,總是標新立異,逆向看問題。他是名人,又是當地人,反而把事情攪得更不清了。
王靜女士
真要感謝王靜女士,她原是學化工的,後來的職業是記者。她腳踏實地,對慈溪城的墮民進行田野調查,把這歷史的疑案弄清楚了。她的研究成果寫成《中國的吉普賽人-慈城墮民田野調查》一書,2006年由寧波出版社出版。她說:
慈城墮民形成時間應在宋元以後,明初之際,其主要組成是元末駐守在寧波、紹興一帶元軍官兵的戰俘。
明史中多處記述,朱元璋厚待元朝的王公大臣,對戰死的元將厚葬,尤其在初期。歸順來的王公大臣,活得很滋潤。魯迅說: 「 明太祖對於元朝,尚且不肯放肆,……」。他沒有說錯。但這是對上層。魯迅也被朱元璋忽悠了。對前朝官兵的處置,他是分層的,對上下層的政策是不同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