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了培育純種狗,人類到底有多麼慘無人道
從養成系的角度來看,狗是人類最傑出的作品。
作為最早被馴化的物種,狗的地位可以說是一人之下,萬物之上。雖然近些年被貓搶了很多流量,但說到人類最好的朋友,大部分人的第一反應還是狗。「忠誠」這種擬人度極高的形容詞,基本也只屬於狗。
但很少有人想過,為什麼狗會這麼聽話,為什麼一種動物會心甘情願被人類所控制。要知道,人類馴化狗了之後,還陸續馴化很多動物,比如野豬和歐洲盤羊,但再也沒有動物能像狗一樣用途廣泛——既可以畜牧打獵,也可以玩耍陪伴。
也很少人知道為什麼今天的家犬為什麼會多達數百種——西藏獒犬、荷蘭毛獅犬、德國牧羊犬、澳大利亞牧牛犬……而且這些性格形態各異的狗,全都乖乖聽命於人類。
其實,狗並不是從天而降的忠僕,而是人類在漫長的歷史中一點一點打磨出來的獨特品種。超過1萬年的時間裡,當初的一小群灰狼被人變成了溫順、通人性、能輔助人類完成各種任務的狗。
看人臉色的狗
從物理距離來說,狗是離人類最近的動物,但基因上卻並不是這樣。黑猩猩才是現存生物中與人類最接近的物種,高相似度的基因也體現在了智商上,黑猩猩可以用一些簡單的工具進行一些工作,某些雌黑猩猩甚至可以製作捕獵工具。
2011年11月11日,美國愛荷華州得梅因,一隻31歲的黑猩猩在吃自己煮的食物。/視覺中國
但是,高智商的黑猩猩,在一件事上卻遠不如狗,「看人臉色」。
研究者們曾經做過一個實驗,在房間中放幾個一模一樣的盒子,把食物藏在其中一個,並給出一定的線索,讓實驗動物去尋找食物。狗可以根據人的肢體動作和眼神判斷出正確位置。甚至當實驗人員故意走向錯誤的地點,只用眼睛盯著正確的位置時,狗依然可以找到。
然而,在社交能力之外,狗卻並沒有表現出其他過人之處。它們既無法通過人的行為軌跡判斷食物位置,也無法利用邏輯推理,通過自己之前的搜索來作出判斷。它們精通的大部分技巧,都與人的溝通型行為比如眼神密不可分。
2017年5月13日,英國大雅茅斯,工黨領導人傑里米·科爾賓與一隻臘腸犬對視。/視覺中國
實驗只展現了狗察言觀色能力的冰山一角,在日常相處中,這種能力的體現隨處都是。養過狗的人都知道,無論是「雪橇三傻」之一、蠢到突破天際的哈士奇,還是霸佔各大聰明狗狗排行榜前列的邊境牧羊犬,都似乎通曉人性。
不管是哪種狗,當被禁止觸碰某些食物之後,表面上乖乖聽話的狗,其實會在主人閉著眼睛的時候偷偷靠近垂涎的食物;在逗狗大法「拋接球」遊戲中,狗也會使用各種小心機,比如把球撿回來之後,特意放在主人面前邀功。
2016年10月2日,北京,主人展示自由式飛盤逗狗。/視覺中國
為什麼狗這麼擅長看人眼色?最容易想到的假設是,狗在跟人類共同生活的過程中,漸漸學習到了這些「交往」技巧。但這個假設很快被新的實驗否定了,因為即便是處於幼年期的狗,也能讀懂主人是開心還是生氣。比如,許多金毛尋回犬從小就挑食得要命,但只要給它們擺臉色,它們一般會乖乖聽話。
2015年11月23日,南寧。金毛犬的主人往往對狗十分溺愛。/視覺中國
最終的結論指向了「馴化」,在人類馴化狗的過程中,通過種群篩選施加特定的壓力,讓狗具備了一定了社會認知和溝通交流能力。
這種能力的養成並非一朝一夕之功,為此人類花了超過1萬年。普遍認為,狗在1.7萬年前到1.1萬年前開始在歐亞大陸被馴化,但直到大約3、4千年前,狗才逐漸在外形上變成今天的樣子。
馴化的發生從歷史發展的大進程來看,是人類生產方式改變的必然。舊石器時代,人類所到之處生靈塗炭,猛獁象、劍齒虎、袋獅……都滅絕於人類之手。
在人類對動物產生需求的同時,一些動物也開始偶發性地跟人類的生活發生聯繫。狗被公認為是從灰狼馴化而來,最初,一批跟人類相對比較友好的灰狼被人類打獵之後的」殘羹剩飯」吸引過來。而人類又恰巧發現這種動物還有別的用途,比如看家和輔助打獵。
2013年8月29日,美國華盛頓。尋血獵犬的嗅覺驚人,能夠用來偵查犯罪。/視覺中國
長此以往,這種跟人類距離更近的狼也就獲得了比同伴們更多的生存機會,「親人性」的基因也就得以傳承。
在需求的驅使下,人類開始逐步挑選一些溫順的幼崽作為寵物。它們身上開始出現隨機的基因漂變,這一部分種群開始在外貌上和曾經的同類出現明顯的差別。
當人類跟狼有了更加直接的互動之後,文化層面的馴化也開始發生,那些最初只是無意識被被選中作為寵物的幼狼,隨著社會性的增強,攻擊性也在減弱,而這些改變都在基因層面被紀錄和傳遞下來。
現代意義上的「狗」開始形成。
狗生來就是要做奴隸
馴化本質上是一個不斷進行人工選擇的過程。最強勁有效的篩選方式就是控制繁殖,但僅僅控制繁殖還不夠,像老虎、大猩猩這種在囚禁的環境中被控制繁殖的情況,仍然沒有被馴化,只是被馴服而已。
被成功馴化的動物會極度依賴人類提供的食物和住所,並會體現出「幼態成熟」的特徵,成年之後依然會保留很多幼兒期的特徵,比如圓滾滾的尾巴和耷拉的耳朵。
2015年4月24日,香港。耳朵下垂是大多數犬的特徵,包括常作為導盲犬的拉布拉多。/視覺中國
馴化和馴服是兩個截然不同的概念,馴服只是對動物的行為進行修正,而馴化則直接從基因層改變了動物的生存方式,而這種影響也註定不再是個體的,而是通過遺傳,對整個群體產生徹底的改變。
毫無疑問,狗是被人類馴化的最徹底的動物之一。
狗能如此成功的被馴化,不僅歸功於後天的各種篩選和控制,和這個種族先天的習性也有脫不開的關係。
早在1865年,達爾文的表弟Francis Galton就列出了6條野生物種被馴化的條件。「頑強的意志力」,可以適應不同的環境還不需要過多的照料。「喜愛人類」,對臟活累活要任勞任怨。「渴望舒適」,對人類的聚居地有很強的依賴性。「對人類有用」,尤其在「吃」這一人類的永恆訴求上。「容易被控制」,擒賊先擒王是控制大型群居動物最好的方法。「在圈養狀態下能自由繁殖」,這也是被人類選中最重要的條件。
此後的研究者們又在多個維度詳細列出了「生而為奴」的特徵。對於一個種群來說,很多時候,原本是適宜自己生存的性情,在面對人類時,反倒成為了被馴化的助力,例如強大的環境適應能力。
從飲食習慣來看,「不挑食」會大大增加馴化的成功,雜食型動物比飲食結構單一的動物更容易被馴化。看看今天土狗中的戰鬥機——中華田園犬就知道,豬肉或火腿腸它們能吃得很開心,當然菜汁拌飯它們也能吃。
2010年05月08日,湖南省張家界,比起其他犬,中華田園犬並不「嬌貴」。/視覺中國
你不知道狗為了留下來有多努力。《自然》雜誌刊發的一項研究表明,和其他肉食動物相比,狗擁有一些獨特基因,這些基因可以讓狗更好地把澱粉分解成糖分再消化掉。這說明狗的馴化恰恰始於在人類周圍的長期逗留,因為長期和人類共同生活,在農業發展起來之後,狗得到了更多人類的「剩飯」,因而慢慢獲得了可以消化澱粉的基因。
既然馴化伴隨著繁殖控制,對人類來說,容易被控制、性價比更高的繁殖模式意味著一個種群具備很高的被馴化潛力。因此,肉類產量高,一夫多妻,雄性主導,以動作而不是顏色作為交配暗示的早熟型動物就更容易變成被馴化的。泰迪犬的「日天日地日空氣」,正是狗早熟的體現。
2017年5月14日,重慶。一隻泰迪犬隨主人在小區跑步鍛煉。/視覺中國
此外雖然在今天,吃不吃狗肉被上升到了政治正確與否的層面,但其實在人們具備貯存農作物的能力之前,狗一直被當作是緊急時刻的食物供給,就像是個活動冰箱。
從狼到狗的馴化過程,是一個人工選擇和自然選擇交織的結果。但人類的馴化也並不會違背動物本身的特性。因為不同的狗,天賦技能點也不盡相同。荷蘭毛獅犬是非常好的看門犬,叫的足夠大聲,卻很少主動去攻擊闖入者。相比之下,攻擊力十足的德國牧羊犬則是天生的守衛者。
2014年12月19日,美國波士頓,一名小伙養了6隻德國牧羊犬。/視覺中國
就連同樣用於看管牧群的狗,也有各自不同的方法論。澳大利亞牧牛犬是典型的「隨從型」,遇到來襲的動物,只會試圖從側面追咬,從而把它們趕出牧群。博德牧羊犬則是「領袖型」,會跟入侵者正面針鋒相對,用強有力的眼神逼走對方。所以,馴化的過程仍然是「因狗制宜」的,原本就有極強社會屬性的拉布拉多,自然而然地成為了很好的陪伴者。
犧牲狗權,成全人類
《槍炮、病菌與鋼鐵:人類社會的命運》的作者Jared Diamond 認為,對動物和植物的馴化跟食物生產一樣,是了解人類歷史的重要切入點。他還指出,正是因為基於動植物的成功馴化,讓歐亞大陸成功發展了帝國、知識和鋼鐵武器。
站在人類的角度,馴化動物毫無疑問是生存,甚至文明得以建立的重要基礎。但是,對於被馴化的族群來說,這可能又是另外一個故事了。
加州大學洛杉磯分校的研究者發現,馴化的過程嚴重影響了狗的基因組中的有害變數。當馴化的進程開始,狗被從它的灰狼祖先中隔離開來之後,繁殖數量規模的減少直接會導致基因多樣性的減少,以及種群瓶頸的發生。
種群瓶頸意味著某個種群的數量減少50%以上或者數量級減少,Kirk Lohmueller 指出狗經歷過至少兩次種群瓶頸。第一次伴隨著馴化,大約在數千年前。第二次則是數百年前,在品種形成的時候。自然選擇的過程原本可以移除一些有害的基因突變,但是種群瓶頸卻恰恰阻礙了這種「自愈」。
有些時候,被馴化的動物跟自己的野生親屬們交配可能帶來意料之外的收穫。上海生命科學研究院的一個研究小組發現,藏獒之所以能適應高原的艱苦環境,EPAS1基因發揮了重要作用,而這種基因的恰恰源自和西藏灰狼的雜交。人類把藏獒帶到高原,雜交讓它們在基因上迅速適應了環境。
2017年8月20日,青海囊謙縣。藏獒經濟崩盤,包括藏獒在內的流浪狗遍地成災。/視覺中國
但並不是所有的狗都擁有藏獒的運氣。很多品種的狗,僅僅因為人類的觀賞喜好,被徹底改變了命運。
康奈爾大學、加州大學洛杉磯分校和美國國家健康機構共同進行的一項針對80個品種的900隻狗進行基因研究後發現,這些看似形態各異的狗在基因層面卻展示了令人驚訝的單調性,只需要大約50個基因開關就可以排列組合出這些品種。通常來說,一個形態特徵就需要多個基因彼此作用來決定。
2017年3月10日,英國伯明翰,世界上最大的犬展——克魯夫茲犬展。/視覺中國
人類對狗的馴化是導致這個結果的重要原因,作為最早被馴化的動物,人們對於創造新的狗品種充滿了興趣,習慣於通過篩選強化狗的某個特徵,然後再去獲得官方的品種認可。這個過程就像你遙控著自己的電視和音響一樣。
以「小短腿」而聞名的臘腸犬最常見的顏色是棕紅色,但在競賽和展覽中,花斑色才是更受歡迎的顏色。為了培育出稀有顏色的臘腸犬,人們對臘腸犬進行了廣泛的近親繁殖。因此雙色花斑的臘腸犬經常出生就失明,或者出現眼部嚴重發育不足的情況。
2017年9月23日,澳大利亞墨爾本,一年一度的臘腸犬比賽。/視覺中國
當人類對於狗的各種特徵進行從繁殖開始進行積極地篩選時,相關的基因附近會增加患病的變體。比如,在貴賓犬的毛髮基因中,有一個基因會增加它患甲床鱗狀細胞癌的風險,讓人傾倒的優美毛髮背後,卻是患病的風險。
早期鬥牛犬常常用於激烈的比賽對抗當中,所以鬥牛犬被改造為頭大、身體厚實、底盤低的模樣。今天的鬥牛犬已經成為了一種觀賞犬,但它們命中注定要飽受一些遺傳病。最常見的就是髖關節發育不良,如果你的鬥牛犬不愛運動卻愛扭屁股,偶爾還兔子跳,那可能就是得了這種病。
2016年7月,美國新罕布希爾,一隻重達150斤的巨型鬥牛犬。/視覺中國
Lohmueller 在採訪中表示,狗面臨的這些遺傳負擔似乎並沒有引起愛狗者足夠的關注,很多時候,通過繁殖手段試圖改變的特徵,並不是出於功能性和健康的需求,僅僅只是趕時髦而已。
然而這些事情,狗都無法知道。作為人類最忠誠的夥伴,它們依然全方位地為人類作出貢獻。連那些基因病變的狗,都能為研究人的遺傳病,貢獻了重要的解決思路,因為人們發現100多種狗的疾病可以歸因到基因突變,這些突變的大部分都能在人身上找到對應。
參考材料
J.· 戴蒙德, Diamond, J., & 延光. (2000). 槍炮, 病菌與鋼鐵: 人類社會的命運. 上海譯文出版社.
Marsden, C. D., Ortega-Del Vecchyo, D., O』Brien, D. P., Taylor, J. F., Ramirez, O., Vilà, C., ... & Lohmueller, K. E. (2016). Bottlenecks and selective sweeps during domestication have increased deleterious genetic variation in dogs. Proceedings of the National Academy of Sciences, 113(1), 152-157.
Driscoll, C. A., Macdonald, D. W., & O'Brien, S. J. (2009). From wild animals to domestic pets, an evolutionary view of domestication. Proceedings of the National Academy of Sciences, 106(Supplement 1), 9971-9978.
Cooper, J. J., Ashton, C., Bishop, S., West, R., Mills, D. S., & Young, R. J. (2003). Clever hounds: social cognition in the domestic dog (Canis familiaris). Applied Animal Behaviour Science, 81(3), 229-244.
Soproni, K., Miklósi, ?., Topál, J., & Csányi, V. (2001). Comprehension of human communicative signs in pet dogs (Canis familiaris). Journal of comparative psychology, 115(2), 122.
Hare, B., Brown, M., Williamson, C., & Tomasello, M. (2002). The domestication of social cognition in dogs. Science, 298(5598), 1634-1636.
Hare, B., & Tomasello, M. (2005). Human-like social skills in dogs?. Trends in cognitive sciences, 9(9), 439-444.
Galibert, F., Quignon, P., Hitte, C., & André, C. (2011). Toward understanding dog evolutionary and domestication history. Comptes rendus biologies, 334(3), 190-196.
Ed, ?. J. The Domestic Dog: its Evolution, Behaviour and Interactions with People. Cambridge Univ.
Bj?rnerfeldt, S. (2007). Consequences of the domestication of man』s best friend, the dog (Doctoral dissertation, Acta Universitatis Upsaliensis).
Price, E. O. (2002). Animal domestication and behavior. Cabi.
Eelmets, M. (2013). The genomic signature of dog domestication reveals adaptation to a starch-rich diet.
Ratliff, E. (2012). Mix Match Morphology. How to Build a Dog. National Geographic, 34-51.
※全民七天長假,正在毀掉我們的生活
※女生的四種身材大比拼,真沒想到這一種勝出了
※十一裝逼出去浪,浪完擠成這慫樣
※住在集體宿舍里,我快被室友逼瘋了
※明星工作室月餅PK:吳亦凡懂女人心 趙麗穎最實用
TAG:牛人班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