賞月懷古,聞香知秋——煮酒論史話抗日
雙節匯,正當我苦於因各種原因無法外出時,卻意外發現自己居然一下就身處了國慶旅遊鄙視鏈的最頂端。
根據非著名網路寫手張五毛先生的劃分,國慶旅遊鄙視鏈總共分五層:回鄉、跟團、自駕、出境還有宅游。
結果,在經歷過各種收入慘絕人寰的對比後,我第一次沒有拖到祖國的大腿。
另外,宅游的主要原因,還是節前看到了一篇神攻略,更堅定了我雙節不外出的信念!在這裡我也不想藏私,拿出來給大家分享了:
十一黃金周出遊,去哪裡人少還便宜?
因為工作原因
我去過幾次
十一確實人少
根本不需要排隊
不吵
也不熱
沒有強制消費
還能免費上網
良心推薦
單位
就這樣,選擇了宅游的我,終於有時間來補一篇早就想寫的文章供大家鑒賞。
——————————————
10月1號,普國同慶之際,卻因一篇文章讓我很鬧心,相信絕大多數人也看到了這篇文章《台媒發文感嘆:大陸遊客國慶熱衷出境游,台灣韓國卻賺不到》。我鬧心的不是大家不去韓國台灣,而是在這篇文章中出現了這樣一段話:「該文援引大陸攜程網日前發布的預測報告指出,今年黃金周將有600萬陸客出境旅遊,其中最受青睞的前10個目的地分別是泰國、日本、新加坡、美國、越南、馬來西亞、印度尼西亞、菲律賓、澳洲、俄羅斯。過去曾備受陸客喜愛的台灣地區及韓國則未擠進前10。」
結合文章標題,你應該清楚我今天要講的話題是什麼。
在正文開始之前,我想先做一個簡單調查
二三題全對的第一題算作A;答對一個第一題算B;二三題全錯的,第一題算D,百度的算D。按照這個標準,以上三題全對的,我估計不超過1%
其實,即便全錯也不用太過自責,因為我們上學時用的教材對於近現代史本身就交代的不是很清楚,而我們絕大多數人離開學校後學習歷史知識的方式大概只有看《甄嬛傳》和各種抗日神劇了。
或許,等我們的孩子們長大之後,對於日本,有的只是同情心了。(曾經不止一個人提到過孩子看抗日神劇後覺得日本兵好可憐)
下面我會從日本的發展史的角度來談這場人類歷史上慘絕人寰的戰爭,不同的角度帶給你不同的思考
————————————————
日本的起源:
這一節有很多學者做過充分的調查,無論是史學資料上還是從基因檢測的結果,目前相對主流的認識是這樣的:
35%祖先為矮黑人 是日本的原著居民,主要是冰川時期歐亞大陸的原始人經過冰凍的海峽進人日本的,大概時間是5萬-3萬年前
原著人的長相大概是這樣的
35%祖先為生活在中國東北的扶余部落(原本為炎帝部落的一支) 大約 公元前300年到公元300年年陸續遷入。
在公元前3世紀的時候,肅慎被匈奴逐步逼上絕路,惠漠的「扶余」部落崛起,統一本族民眾,建立了「扶余」國,定都「扶余城」。從此這個民族也就慢慢被稱為「扶餘人」了。
批扶餘人建立的高句麗, 一批扶余王室跑到朝鮮半島西南部,建立了統治三韓人的「百濟」部落。 剩下的三韓人建立了「新羅」國。這也就是歷史上的朝鮮三國時代
後來,高句麗被唐和新羅的聯軍徹底擊潰。扶余這個民族開始消逝在歷史長河裡。
20%祖先為典型華夏漢人
既已,齊人徐巿等上書,言海中有三神山,名曰蓬萊、方丈、瀛洲,仙人居之。請得齋戒,與童男女求之。於是遣徐市發童男女數千人,入海求仙人——《史記.秦始皇本紀》
這是司馬遷巨著《史記》中的記載,大家都知道以太史公的嚴謹,很少有臆想和杜撰。
太史公在《史記》中至少2次提到徐福。
不管徐福最終到沒到達日本,根據日本史料記載公元57年倭奴國王朝貢東漢,光武帝授漢委奴國王印。公元107年,倭國王升入貢後漢,獻奴隸160人。也就是說從漢朝起,中日互動就非常頻繁,中間自然難免人口的流動。
————————————
日本的發展史
說到發展史,我們一直引以自豪的就是華夏五千年,但是即使不怎麼熟悉歷史的我們也清楚,我們的五千年文明史是不斷的重複甚至退步的發展史,也是五千年間不斷地驗證馬爾薩斯《人口論》的過程,尤其自宋朝以後,無論是是吏治、經濟還是科技,中國無一不在走下坡路。
如果把中國歷史比作是一條開口向下的拋物線,那麼日本歷史就是一條斜率為正的直線。
1、史前文明:對應中國夏朝之前
擅長製作一種具有典型性花紋的陶器,而被稱為繩紋人。
2、彌生文明:對應中國春秋兩漢時期
隨著對繩紋人研究的不斷深入,學者們發現一個很奇怪的現象:繩紋人雖然製作出了世界上最早的陶器,但仍然屬於舊石器文明。而在繩紋人之後,日本突然出現了技術水平相當高的農業、金屬冶煉工藝,這已經遠遠超越了繩紋人的技術發展水平,難道是繩紋人「跨越式發展」彎道超車了?
答案自然是否定的。給日本帶來了農業和金屬冶煉技術的,正是日本列島即將迎來的第二批移民——渡來系彌生人。彌生人其實並非一個整體,而是由於航海技術的發展,由東亞、東南亞各國不斷遷移到日本的移民的統稱。這些移民的來源複雜,動機也有不同。其人數最多的當屬躲避戰亂的中國和朝鮮移民,而移民的高峰則集中在公元前300-公元300年。
請大家注意,徐福東渡的時間是公元前210年,恰恰正是彌生人移民日本的高峰期。徐福的船隊,就是彌生人中的一支。彌生人的到來,直接促使日本列島的文明向前大大的跨進一步,其中最為重要的就是水稻的引進。作為古代中國植物馴化的典型代表,水稻在山東半島經過多批次傳播到朝鮮,並經朝鮮傳入日本,或由中國移民直接帶入日本。這就是朝鮮和日本稻作文化的起源。而在日本的一些方誌上,則直接記載著是徐福引進了水稻這一作物,其真實性已經無法考證。
在此之後,依然有外來移民源源不斷的匯入這個島國,而生活在這個讓我們又愛又恨的比鄰上的一億兩千六百萬人,正是這些古老移民們交流融合產生的後代,某種意義上,他們身上的確流淌一些和我們一樣的血液。遙想幾千年來的血脈糾纏,再看看今日的不共戴天,真是讓人唏噓不已。
3、古墳時代-公元894年 對應中國漢到唐
日本繼彌生時代之後的時代,從西元300年開始,迄於西元900年,因當時統治者大量營建「古墳」而得名。這個時期是中國許多知識、技術傳入日本的時期。
這一時期類似中國的封建社會,因為跟大陸的一直交流,日本直到此時的發展歷程與大陸相似,但是在公元894年,日本廢止了遣唐使。
如果你熟悉歷史,你就會了解,這是唐朝最後的統治時間,唐王朝最後20多年從公元880年到公元907年可謂是動蕩不堪。這個時期,唐帝國的藩鎮逐漸分裂成一個個獨立王國。朝堂上,宦官們還牢牢抓住自己手上僅有的權力。帝國的君主們已經完全喪失掌控局勢的能力,無論如何努力,只能看著帝國這艘大船一步步走向沉沒,最終連帶著自己一起沉入深淵。
而後,從公元907年-公元960年,短短的53年年,連續出現了五個朝代,這段不堪的歷史,直到趙匡胤的陳橋兵變而結束,史稱「五代十國」
也就是在這一時期,日本廢止了遣唐使,從此發展處自己獨特的歷史和文化
4、幕府時期 公元1186-1868年 對應中國北宋到清中後期
這一時期,中國在抵禦北方游牧民族的入侵,宋朝以後儘管有明朝短暫的漢文明,但是實質上契丹、遼、元、金包括最後的滿清還是這塊土地上的掌權者。所以這一時期中國進入了拋物線的下降段。
而日本的情況也好不到哪裡去,脫離了大陸交流的日本陷入了長期的家族戰亂當中,甚至到最後19世紀中葉,情況也與大陸類似。
1840年-1868年,閉關鎖國的滿清政府被鴉片戰爭的炮火轟的顏面盡失,而日本的德川幕府同樣在閉關鎖國的政策中被西方列強蹂躪。
但是,兩者之間有最大的區別就是,當時的中國大陸只有極少數的人接受過教育,而日本江戶時代的人們教育水平是在中古型態的國家中出奇地高的,當時的男性大部分皆識字,女子識字率也較高,一是因為私塾和寺子屋沒有特定收費,富人可繳交銀兩作學費,即使出身寒微,如一般農家也可交以少量農作土產作學費,學費的相較便宜令多數人皆有機會受教,其二隨著商業化,人流物流增加,生活技藝的提高也迫使人們必須識字以維持生計,故當日之日本社會的教育水平是頗高的。
這次改革始於1868年明治天皇建立新政府,日本政府進行近代化政治改革,建立君主立憲政體。經濟上推行「殖產興業」,學習歐美技術,進行工業化浪潮,並且提倡「文明開化」、社會生活歐洲化,大力發展教育等。而江戶時代日本良好的教育水平也使得他們順利的承接了這次轉型,這次改革使日本成為亞洲第一個走上工業化道路的國家,逐漸躋身於世界強國之列,是日本近代化的開端,是日本近代歷史上的重要轉折點。
相應的,我們都知道中國的「戊戌變法」,失敗的原因固然後既得利益者的阻礙,更多的還是因為當時國內受教育人數太少,發動變法的群眾基礎和社會輿論基礎過於薄弱導致。(教育的重要性不止在這一歷史事件中提現無疑,同時也可以解釋為什麼韓國可以跨越中等收入陷阱而墨西哥等拉美國家最終淪陷,以後我會專文探討)
日本國力逐漸強大,後來在甲午中日戰爭(即所謂「日清戰爭」)中擊敗大清北洋艦隊,在日俄戰爭(即所謂「日露戰爭」)中全殲俄國太平洋艦隊和波羅的海艦隊,日本成為帝國主義列強。
6、對外擴張期 1894年-1945年 對應中國甲午戰爭至抗戰結束
1868年,日本通過明治維新,「脫亞入歐」,開始走上 日本明治天皇 資本主義道路,國力日漸強盛。當時的日本,正交叉進行兩次工業革命,1888年,日本產業革命出現高潮,因此急需對外的商品輸出和資本輸出。但日本作為一個島國,國內本身就資源匱乏、市場狹小,加之國內封建殘餘勢力的濃厚及社會轉型期各種矛盾的尖銳,因此以天皇為首的日本統治集團急於從對外擴張中尋求出路。而旁邊正好躺著一隻體型龐大的東方睡獅(其實比作大白羊更形象一些)。
請牢牢記住以下年份和事件,包括事件中的地理名稱,因為這些絕大多數都曾是中國的領土。
1872年,日本開始侵略中國附屬國琉球,準備以琉球為跳板進攻台灣。
1874年,發生了琉球漂民被台灣高山族殺死的事件,日本利用清朝官員的糊塗,以琉球是日本屬邦為借口大舉進攻台灣島,這是近代史上日本第一次對中國的武裝侵略。
但當時日本和中國實力懸殊,加上水土不服,日軍失利。在美英等國的「調停」下,日本向清朝勒索白銀50萬兩,並迫使清廷承認日軍侵台是「保民義舉」(即間接承認琉球人是日本屬民),才從台灣撤軍。
後來,由於清廷的軟弱無能,日本於1879年完全并吞了琉球王國,改設為沖繩縣。
1876年,日本以武力打開朝鮮國門,強迫朝鮮政府簽訂《江華條約》,取得了領事裁判權等一系列特權。
1894年5月,東學黨人利用群眾性抗議官僚貪污的機會,策划了一次暴亂。當朝鮮宮廷要求中國出面援助,中國人剛剛協助撲滅東學黨人,八千名日本兵馬上就出現於朝鮮。
1894年7月25日,日本突然向豐島的清軍運兵船發起了攻擊,挑起甲午中日戰爭,北洋海軍全軍覆沒,清軍被迫退回至鴨綠江,從此日本完全控制了朝鮮。
1895年4月17日,《馬關條約》簽訂。
——————————————
日中戰爭和日俄戰爭:
上文已經提到了中日甲午戰爭之前的一些事件,僅算作前奏。
1、初期: 中日首戰,日清戰爭
甲午海戰大家比較熟悉了,過程就不贅述,僅僅是拿一組軍費數據給大家看看
自1890年後,日本以國家財政收入的60%來發展海軍、陸軍,1893年起,明治天皇又決定每年從自己的宮廷經費中撥出三十萬元,再從文武百官的薪金中抽出十分之一,補充造船費用。舉國上下士氣高昂,以趕超中國為奮鬥目標,準備進行一場以「國運相賭」的戰爭。
在1890年時,北洋海軍二千噸位以上的戰艦有7艘,總噸位27000多噸;而日本海軍二千噸位以上的戰艦僅有5艘,總噸位約17000多噸。
1892年,日本提前完成了自1885年起的十年擴軍計劃,到了甲午戰爭前夕,日本已經建立了一支擁有63000名常備兵和23萬預備兵的陸軍,包括6個野戰師和1個近衛師。戰前日本海軍擁有軍艦32 戰爭前兩國的準備(4張) 艘、魚雷艇24艘,總排水量72000噸,超過了北洋海軍。
日本還出動樂善堂、玄洋社等間諜組織和人員潛入中國,加緊對中國各方面的情報搜集和滲透。
而在此期間的中國,經過數十年的洋務運動,初見成效,開始得意輕敵。
北洋海軍自1888年正式建軍後,就再沒有增添任何艦隻,艦齡漸漸老化,與日本新添的戰艦相比之下,火力弱,射速慢,航速遲緩。
當時北洋水師有艦艇25艘,官兵4000人。到甲午戰爭前,北洋艦隊的大沽口、威海衛和旅順三大基地建成。但清朝軍事變革基本停留在改良武器裝備的低級階段,陸海軍總兵力雖多達80餘萬人,但編製落後,管理混亂,訓練廢弛,戰鬥力低下。
1891年以後,北洋水師甚至連槍炮彈藥都停止購買了。這是因為此時清朝最高統治者慈禧太后為了準備她在1894年的六十壽誕,將這些費用來修建頤和園,供自己「頤養天年」了。
中日兩國的最高統治者——慈禧太后與明治天皇相比,對照何其鮮明。這在某種程度上也預示了中國失敗的命運。
甲午開戰時,清朝陸軍總兵力達96萬人,而日軍總兵力為24萬人,清軍與日軍的兵力之比達到4:1;然而,清軍一線戰場實際參戰部隊主要以淮軍為主,只有十餘萬人(有說法是最多20萬人),實際參戰兵力可能還不如日軍(17萬人)。
2、日俄戰爭
甲午日清戰爭,清政府慘敗,簽訂《馬關條約》。該約除規定承認日本控制朝鮮外,還要清政府向日本割地賠款以及同意日本享受其它特權。特別是關於割讓遼東半島的規定,激怒了俄國,於是演出上文所說「三國干涉還遼」、迫使日本修改《馬關條約》的事件。日俄在遠東的利害衝突進一步激化。
此後,日本立即加緊對俄戰爭準備。1895年它從中國掠奪的賠款白銀2.3億兩,大部用於戰備方面。日本的國家開支在1893—1894年為8400萬日元,到1897年增至2.4億多日元,其中軍費大幅度增加。甲午戰後,日本通過一項陸海軍軍備計劃和鐵路建設計劃,所需款項總額達5.16億日元,這項計划到1900~1901年時基本完成,這標誌著已經作好對俄戰爭的準備。
1904年2月5日,日方決定同俄國斷交同時,日本天皇即指示開始 兒玉源太郎 軍事行動。日本聯合艦隊司令東鄉平八郎,於2月6日0時召集下屬指揮官,傳達天皇的決定,並且命令全艦隊開赴黃海,分別攻擊停泊在旅順和仁川(濟物浦)的俄艦。
這就是「突襲旅順」,後面又有「遼陽會戰」、「奉天會戰」,「沙河攻守」,均已俄軍慘敗告終。
最後,俄羅斯調過歐洲的主力部隊波羅的海艦隊、黑海艦隊參戰,這就是著名的「對馬海戰」,這次海戰,俄國太平洋第2、第3分艦隊除3艘逃往海參崴之外,其餘全軍覆沒(包括擊沉、被俘和被中立國扣留),艦艇損失總計達27萬噸(比後來第一次世界大戰中著名的日德蘭海戰雙方損失的總和還大)。人員陣亡4830人,被俘5917人(不包括受傷和在外國港口被扣留者)。日方只損失魚雷艇3艘,人員陣亡僅117人,傷587人。
兩個帝國主義,為了爭奪中國的地盤大打出手,而且是在中國的領土上。正如《盛京時報》所述:東北人民「陷於槍煙彈雨之中,死於炮林雷陣之上者數萬生靈,血飛肉濺,產破家傾,父子兄弟哭於途,夫婦親朋呼於路,痛心疾首,慘不忍聞。」
本次戰爭慘敗之後,俄國發生了著名的「十月革命」!
所以說,實質上,從1905年以後,中國的東三省及現在的朝鮮半島就已經在日本的控制之下了,而且源源不斷地供應著日本軍事擴張所需的各種資源。
3、東北易幟
說到東北就不能不提九一八,說到九一八就不能不提張學良,而說到張學良,就不能不提他的父親——張作霖。
張作霖自幼出身貧苦農家,參加過中日甲午戰爭,後投身綠林,勢力壯大,清政府無力征剿,就將其招安。張作霖協助清廷剿滅杜立三等土匪勢力,後又消除蒙患,維護國家統一,逐步提升,先後擔任奉天督軍、東三省巡閱使等,號稱「東北王」,成為北洋軍奉系首領。
成立東三省陸軍整理處,與孫中山、段祺瑞及盧永祥結成同盟 。第二次直奉戰爭勝利後,張作霖打進北京,任陸海軍大元帥,代表中華民國行使統治權,成為國家最高統治者。
在位期間曾多次抵制日本人的拉攏,拒絕簽訂賣國條約。
1928年,北伐軍蔣、馮、閻、李對奉系進攻,奉軍全線崩潰。1928年6月2日,張作霖聲言退出北京。
1928年6月4日,張作霖乘火車被日本關東軍預埋的炸藥炸成重傷,史稱皇姑屯事件,當日送回瀋陽官邸後即逝。
這一年12月,張作霖的兒子張學良發表通電,宣布東三省及熱河省服從南京國民政府,這就是史稱的「東北易幟」。
可以說,在日俄兩大帝國的勢力壓迫下,張作霖不但沒有屈服,還發展了自己,甚至一度打入北京成為最高統治者,手段和能力可見一斑。
4、中東路事件
這是一個奇葩的歷史事件,奇葩的原因是因為他無論是從動機還是過程都屬於奇葩,但是它卻的確很大程度上影響了中國近現代史,更奇葩的是,從國共兩黨的各類報導中,這麼重要的一場戰爭卻很少提及。
中東路是沙皇俄國與清政府訂約「合辦」的,中國出土地和500萬兩庫平銀,絕大部分資本都是俄國政府出的。該路西起滿洲里,中經哈爾濱,東至綏芬河,北起哈爾濱,中經長春、瀋陽,南到旅順口。日俄戰爭後,長春以南到旅順口(含旅順口軍港)的一段被日本佔去,稱南滿鐵路。這裡所說的中東路是不包括南滿鐵路在內的蘇聯控制的部分。(張學良易幟後,即著手收回蘇聯控制的以上路段,而對日本控制的南滿鐵路,連一根毫毛都沒敢碰。)
當年11月東北「易幟」,張學良放棄東三省自治,打青天白日旗,歸服國民政府,全國統一。張學良的義舉,受到了全國上下一致讚揚,幾乎被舉為民族英雄。他年少氣盛,在對外方面也想大顯身手,決定強行收回中東路。蔣介石對張學良大力支持,東北遂成為推行革命外交的試驗場。
蔣介石許諾出錢、出兵,東省特別區和從滿洲里到綏芬河的各個路段的軍警一齊出動逮捕了200餘名蘇聯公民--在中東路工作的工人和職員,包括蘇方鐵路局長在內的大約 60人被驅逐出中國國境。被拘捕者被關在距離哈爾濱數英里遠的鐵路局的一些空房子里。原蘇聯人留下的職位空缺,或由中國人,或由白俄分子充任。這樣,東北當局就將包括屬於蘇聯部分的中東路管理權全部奪取過來。
其實蔣介石說出兵、出錢並非認為蘇聯真的要打,而是想乘機進軍東北,牢牢地掌控東北這塊地盤。張學良也認為蘇聯不會動武,看穿了蔣介石要派兵的用心,委婉謝絕,只要求蔣介石給他提供軍費和武器。仗打起來後,蔣介石只提供了200萬元軍費,其餘兵員款項一應由張學良自籌。
結果,蘇聯反擊,1929年9月17日,布留赫爾簽署了第14號命令,命令特別遠東軍必須在秋冬時節進駐國界地帶,做好充分的戰鬥準備。為趕在松花江封凍之前結束戰鬥,蘇軍首先發動了同江一線進攻。
從1929年10月12日同江戰役開始,到11月27日海拉爾失陷,連同戰役的間歇時間,中蘇這次邊境戰爭歷時40餘天。這次戰爭,從蘇聯方面看,進行的是對華局部邊境戰爭,蘇軍入侵中國邊境的「作戰地區始終限制在中東鐵路兩端各自大約200英里的範圍」,但它打的卻是「懲罰性」戰爭:完全殲滅作戰區域內東北軍的有生力量並徹底摧毀所有軍事目標,使東北當局在相當長的時間內不能恢復作戰能力,因此戰爭進行得十分殘酷。
蘇軍俘獲和殺傷東北軍近2萬人,繳獲大批武器彈藥、軍事物資,摧毀了松花江艦隊,還將同江、富錦以及滿洲里、扎賚諾爾、海拉爾等地的所有軍隊的營房、堡壘以及通訊設施等各種軍事目標徹底毀掉。此外,還對一些東北邊境城市實施狂轟濫炸,「位於中東鐵路東端的城市綏芬河,幾乎被蘇聯的大炮和飛機夷為平地」,同江被炸成「一片焦土」。
教訓就是:作為軍閥混戰中最強悍的東北軍,從此元氣大傷,一蹶不振。而且是輸給了日俄戰爭中慘敗的俄國軍隊,這也導致了日本關東軍提前動手,在戰後不到兩年,製造了九一八事變的嚴重後果。
同時,慘敗給俄軍的經歷,深深的打擊了東北軍,面對更加精銳的日本關東軍,他們甚至失去了抵抗的勇氣。不抵抗政策是不是蔣所發已經是值得商榷,但是身為東北軍主帥,國恨家仇當前,將在外君命有所不受也是常理。無怪乎1932年吳佩孚專程趕到北平大罵張少帥「忘記了國讎家恨,真是不忠不孝!」
至於兩大陣營都不願過多提及的原因也很好理解:蔣方是戰敗方,而且蔣公在此次戰爭中存在嚴重錯判;共方,一向是把張少帥當做英雄去宣傳的。
5、九一八事件、盧溝橋事變、淞滬會戰、南京保衛戰、武漢會戰
這幾件都是教材上的重大歷史事件,不熟悉的去翻高中歷史課本就好了。
其中,淞滬會戰(又稱八一三戰役,日本稱為第二次上海事變),是中日雙方在抗日戰爭中的第一場大型會戰,也是整個中日戰爭中進行的規模最大、戰鬥最慘烈的一場戰役。
此次戰役,國軍陣亡18萬,日軍陣亡4萬。其中中央海軍全軍覆沒,中央軍精銳部隊幾乎全滅。後續在逃亡過程中又陣亡12萬。
隨後,南京保衛戰失利,才有了震驚世界的南京大屠殺。
其實,我想說的是,南京大屠殺之所以舉世皆知,僅僅是因為當時南京是國民政府的首都,所以南京城人口眾多所以導致最後的死亡人數多的恐怖而已。其實日本侵華戰爭中一直都是採取的這種策略,比如平頂山慘案。包括他在新加坡和菲律賓做下的「新加坡大屠殺」和「馬尼拉慘案」。
而1938年的武漢會戰是抗戰時期最後一次大規模會戰,武漢會戰以後國內再也組織不起大規模會戰,轉入敵後游擊戰爭為主與日軍對峙的局面,而日軍因為兵源不足且戰線拉得過長,也只能無奈陷入消耗戰中。
6、中方對日宣戰 1941年12月9日
是的,你沒看錯。中華民國政府直到1941年12月9日才對日宣戰。
1937年7月16日,盧溝橋事變後,國民政府曾召開會議,討論對日宣戰的問題。由於中國軍需品不能自給自足,有相當大一部分需要外國輸送,如果宣戰,日本政府可以以交戰國的身份,通過各國禁止一切軍需物品和軍需原料輸入中國。再者,日本海軍遠遠強大與中國海軍,握有制海權,中國沒有能力保護從海上輸入的援華物資。另外,中國在日本的僑民極多,中日一旦斷交,中國在日僑民就會被驅逐或拘捕,中國沒有能力將僑民接回國內,僑民便得不到應有的保護。由於以上這些原因,會議作出決定:對日不宣戰,不斷交。 (這就是產業鏈不全的劣勢,也是現階段中國最大的優勢)
與此同時,日本政府也曾召開會議,研究和討論對中國宣戰和斷交等問題。他們權衡利害得失,覺得這個問題極端錯綜複雜,會議研究結果事先把這個問題擱置起來,伺機而行。
日本佔領南京後不久,便發表了「今後不以國民黨政府為對手」的近衛聲明,不承認蔣介石的國民黨政府代表中國。之後,日本推出汪精衛傀儡政權,視作中國政府,並與之建立了「外交關係」。所以,日本政府發動了太平洋戰爭後,向英、美宣戰時,也沒有對中國宣戰。
1941年12月7日,日本海空軍突襲珍珠港,美太平洋艦隊遭受重大損失。12月8日,美國國會通過決議對日本宣戰,英國也宣布同日本處於戰爭狀態。太平洋戰爭爆發。12月9日,國民政府隨即發布《中華民國政府對日宣戰布告》,正式對日本宣戰。
7、最後的瘋狂
1939年 2—6月,日軍相繼攻佔海南島、南沙群島和汕頭等地。
11月,日軍攻陷南寧。
1940年 5月,日軍對重慶城進行了20多天的轟炸,死傷者無數。
1941年—1942年 日本把75%的侵華日軍用來對付我抗日根據地,頻繁向晉察冀等各抗日根據地進行「掃蕩」,千人以上的「掃蕩」達170餘次,投入兵力共達83萬。
1942年 春,日軍在冀熱遼區,自古北口到山海關約200多里的長城兩側,承德、密雲、遷安等9個縣內製造無人區,使大片土地荒無人煙,近50萬中國人過著非人的生活。5月,日軍5萬兵力對冀中根據地進行了殘酷的大掃蕩。
1944年 4月,日本發動豫湘戰役,至8月先後佔領鄭州、長沙、衡陽等地。
9月,日軍發動柳桂戰役。
12月,日軍攫取了大陸交通線。
恩,不得不提,中間夾雜著一場震驚中外的「百團大戰」。這是由中國共產黨所率領的國民革命軍第十八集團軍(八路軍),在1940年8月至1941年1月間發動的以破壞華北日軍佔領的交通線、礦山為目的的破襲作戰(又稱晉南遊擊戰)。
百團大戰是抗日戰爭時期中國共產黨與日軍正面交鋒規模最大的一次戰役,中方認為百團大戰粉碎了日軍的「囚籠政策」,推遲了日軍的南進步伐,增強了中國軍民取得抗日戰爭勝利的信心,提高了中國共產黨和八路軍的聲望。
8、我們贏了?
從日本侵華後一系列戰役中很難發現日本為什麼侵華失敗,當然,我們還是稍微掌握一些歷史知識的。
如果說俄羅斯的嚴冬阻止了希特勒的腳步,那麼阻止日本的就是美國海軍。
上文我們提到1941年12月7日,日本空襲珍珠港,隨即12月8日美國對日宣戰、英國宣戰、12月9日中華民國宣戰(蔣公站隊還是挺及時的)。
隨後1942年6月4日,中途島海戰美軍只損失一艘航空母艦、1艘驅逐艦和147架飛機,陣亡307人;而日本卻損失了4艘大型航空母艦、1艘巡洋艦、332架飛機,還有幾百名經驗豐富的飛行員和3700名艦員。日本海軍從此走向了失敗。
美國海軍首腦事後評價道:「中途島戰鬥是日本海軍350年以來的第一次決定性的敗仗。它結束了日本的長期攻勢,恢復了太平洋海軍力量的均勢」。
1945年8月8日,蘇聯對日本宣戰。
1945年8月15日,日本投降,何應欽作為國民政府代表受降。
事實上,日本一直不承認投降,只是把8月15日稱為「終戰日」
9、戰後
《波茨坦公告》第八條規定:「日本之主權必將限於本州、北海道、九州、四國及吾人所決定其可以領有之小島在內。
《波茨坦公告》第8條有一個補充規定:日本應將金、馬、彭、台、琉球諸島(包括釣魚島)歸還中國。所以,琉球群島法理上其主權屬於中國。
但是,開羅會議期間,美國總統羅斯福曾兩次私下找蔣介石交換意見,說琉球群島是過去日本用非法手段強佔的,是不是借戰後日本歸還中國的領土,將琉球群島主權一併還給中國。哪想到這位蔣先生不知道是哪根筋扭了,第一次支支吾吾,第二次也不說主權歸誰,卻說琉球群島最好交中美兩國共同託管——實際上後來就由美國單方「託管」。經過中美交涉,羅斯福同意「琉球由國際託管,由中美共同管理」。
而麻煩就出在琉球由美國單方託管之後。由於中國大陸被共產黨統一後,中美後來的關係發生逆轉,美日成為同盟,美國原先要將琉球歸還中國的想法完全變了向,1972年——也就是日本1872年非法強佔琉球後正好100年,美國為了自身利益,既不與中共通氣,也不告知台灣,通過與日本的一個協議就與日本搞了一個私下交易,將琉球群島的「施政權」正式「歸還」日本。
如上文所述,事實上,日本一直不承認投降,只是把8月15日稱為「終戰日」
然後,其餘的大家應該都知道了。
————————————————
落後就要挨打,落後就要被強姦,落後就要被屠殺,落後就是最大的不正義。
日本是最負責任的老師,手把手地教你,一個字一個字的教。問題是有部分學生,他不學啊!
我從不相信日本這個民族會滿足現狀偏安一隅,無論是歷史上的所作所為還是現在的修憲拜鬼。
而且更深層次的原因,我在前文已經用紅色粗體大字標註了。
在北境之王頻繁放二踢腳,薩德入韓,日本自衛隊海外駐軍(吉布地)的今天,在我TGZF就差赤膊上陣宣傳反日反韓的今天,你還看不明白,就證明你確實需要再補一補歷史知識了。
END
——————————————
陽曆8月15該發的內容,陰曆8月15補上了,長按下圖可關注,閱後請轉發。
TAG:笑敬往昔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