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年新四軍吃的這種戰備糧如今火了!涇縣出產遠銷各地,吃的是情懷!
以下內容,安徽經濟生活頻道,今晚18:20直播的《第一時間》有詳細報道!
土灶鍋巴
記得小時候,每次米飯吃的見了鍋底,底層金黃香脆的鍋巴就是時間君的最愛了。如今,在皖南涇縣的雲嶺鎮,不少地方又重新用土灶燒制起了鍋巴,一口咬下去,兒時的味道和記憶,立馬湧上心頭。
農家土灶鍋巴 吃的都是情懷
他叫王靜華,是這家鍋巴廠的老闆,也是土灶鍋巴製作技藝的市級非遺傳承人。土灶鍋巴製作技藝,也是宣城市級非遺。
王靜華對記者介紹道,廠里一個工人管十個鍋,其中五個鍋專門是來成型的,還有五個鍋溫度相對低一點,是用來烘烤的。王靜華說,土灶燒制鍋巴,看似簡單,但火候還有鍋巴的厚薄均勻度,都要通過烘烤師傅的經驗和感覺來完成。有時米不夠緊實的話,鍋巴就會散掉。
如今,王靜華說起這些鍋巴,儼然就是一個專家了,但是時間倒回到十幾年前的話,他還是一個門外漢,因為當時,他還在上海經營著兩家小餐館,2003年,當他把老家帶去的鍋巴分給客人品嘗時,一個念想,就深深的扎在了他的腦海中。
食客們看到鍋巴,都是十分的感動,這是他們年輕時的記憶,所以他就萌發了回來創業,要做這個鍋巴產業。王靜華說,想把小時候的記憶做出來。
周明祥,是涇縣雲嶺鎮另一家土灶鍋巴廠的老闆。返璞歸真,努力做齣兒時的味道,他和王靜華的設想,可以說是不謀而合。
確實,如今隨著煮飯工具以及生活水平的不斷現代化,土灶鍋巴,對很多人來說,儼然已經成為了一種記憶。而為了讓記憶再次回歸現實,周明祥他們在製作工藝和選材方面,也盡量做到恰到好處。
為了保證質量,稍微不好的殘次品,也要通過人工一一剔除。如今,小小鍋巴,再戰江湖,不僅勾起了人們兒時的味道,更是喚醒了很多人的記憶。周明祥介紹,最遠銷往的是新疆、拉薩、包括深圳、海南、都有人買。
當年的「戰備糧」如今成了暢銷貨
一塊小小的鍋巴,吃在嘴裡香脆可口,讓人回味無窮。現在,由於王靜華他們發現了鍋巴中的商機,附近不少人也開啟爐灶,做起了這種傳統的鍋巴。不過鍋巴,在雲嶺當地人的眼中,可不僅僅是一種乾糧,它還承載著一段難以磨滅的歷史。
在雲嶺鍋巴的眾多產品中,有這麼一種鍋巴,被命名為「新四軍戰備糧」,包裝上兩個新四軍的卡通形象外加一個小小的衝鋒號,讓人覺得別緻獨到。難道這鍋巴,和新四軍還有什麼特殊的淵源?
涇縣雲嶺鎮副鎮長李顯華介紹說,新四軍作戰部隊上前線的時候,當地老百姓就會把這個當地的鍋巴贈送給作戰部隊,作為他們的軍糧和乾糧。
今年已經92歲高齡的王文漢老人,是王靜華的外公,當年,作為新四軍兒童團成員的他,還親手給新四軍戰士送過鍋巴。他介紹道,帶鍋巴上山,方便充饑,渴了就喝些山泉水,鍋巴在當時被新四軍定為主要戰備糧之一 。
村民們說,當時為了支持新四軍,很多老百姓家的鍋巴,都捨不得吃,等每次新四軍要去打伏擊或者上山執行任務的時候,他們再收集起來送給戰士們。
王文漢老人身上的這個背袋,就是仿製新四軍當年經常使用的那種行軍背袋,雖然現在用不上了,但是老人卻一直珍藏至今。老人介紹說,當時就把鍋巴放在這個背袋裡,把鍋巴揣成小塊的,打碎了以後裝在這個袋子裡面,出門打仗帶著乾糧,像這一袋子可以吃一個禮拜。
現在,七八十年過去了,「戰備糧」早已成為了當地人的一種情懷,而為了讓雲嶺的鍋巴走的更遠更廣,除了手工,機械化的生產,也勢在必行。王靜華介紹,這個機器生成和手工不一樣,通過機器來壓平、成型、然後切成條狀的、再分割。通過三十多米的烤箱、烘烤出來、到那裡再冷卻、就可以包裝了 。
有一次,王靜文去台灣,在機場超市閑逛的時候,居然發現了自家的鍋巴,這可把他樂壞了。涇縣雲嶺鎮副鎮長李顯華也表示,鍋巴是鎮里重點打造的一項旅遊產品,目前有一定的基礎,但是發展的時間不是太長,也就近幾年發展起來的。想通過這個行政方式的引導,來擴大他們的這個銷售影響力。
而作為當地遠近聞名的「鍋巴大王」,王靜華在這方面顯然又走在了前列。王靜華介紹說,他做了一個直徑有四米多的鍋,還準備做一個全世界最大的灶,加上這個最大的鍋,一起申報吉尼斯世界紀錄,做一個全世界最大的鍋巴,讓全世界的人都知道我們家鄉鍋巴的發展。王靜華認為,熱點要蹭,但是保質和創新,還得繼續。
安徽經視記者程繼後 徐臨峰報道
編輯:方鴻宇
※國慶在家收拾家,這些家庭收納的小妙招太實用,收拾之後家裡變大了!
※休寧大山裡驚現大魚王,它今年已經49歲,體長達1.4米!
※吃不完的月餅怎麼辦?另類吃法,健康美味不浪費!
※肥西:種植新品「水果皇后」,這種嬌貴水果粘農藥會枯死,摘下不洗就能吃!
※國慶走親訪友容易喝多酒!如何快速有效解酒?最全解酒小妙招來幫你!
TAG:安徽經視第一時間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