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回望都是一場空,唯獨「活著」前行

回望都是一場空,唯獨「活著」前行

玉林文藝現場

編輯

貓巷姑娘

在光滑的

地板上

愛看小說,無聊時彈琴,對於這本小說《活著》,我是很久就看過,第一次看的時候,看哭了,第一次看一本書看到哭,所以我是不敢重新讀一次,《活著》它給我帶來了一種沉重感,暑假在家看路遙的《平凡的世界》,也是哭了,第二次哭了,《活著》我也是不敢輕易再去看,希望自己過幾年,經歷更多的人和事,也許我看它又是另一種的感悟。

@羅冰清

梧州藤縣

集體讀的某段

活著,這個樸素的題材本身就涵蓋著深度、廣度、寬度。

活著,是一個歷史使命(它銜接了兩個時代,並發出自己的強音),又是一種擔當(呈現藝術的美感)。活著,是一個讓人放下架子,放下尊嚴,靜下心來思考的哲學命題。活著,不僅僅是一部小說,也是作為人性面對生命轉折時的多種選擇,選對了,你就可以活下去。《活著》的主人公是一個普通人的真實寫照,也是一種生命的具體詮釋。故事中呈現的兩面性,是辯證思維的統一,它承載著喜劇和悲劇,它貫穿在文字的敘寫過程中,充滿著夢幻和寫實。小說的結局讓人琢磨不透(詩意的表達往往產生餘韻不絕的效果),可它又能吸引你一讀到底,激起彼此心靈間的共鳴,這也許正是這部作品的美妙之處,驚人之處,可喜之處。《活著》這部小說,作者通過滑稽淺白的語言描寫,使人觀後莞爾一笑,語句里似乎充滿著黑色幽默,故事的情節似乎荒誕不經,險象迭出。使人看了笑過之後,又讓人陷入沉沉的深思和陣痛中。這,也正是這部小說的高人之處。

佛說,活著就是承受苦難和不幸。這句話也許就是這部作品最好的解析。

@陳博

玉林博白

動車上

這本書我斷斷續續地看了兩個月,經過了五個城市。本不打算帶著書名聽似不吉利的一本書出遊的,但暑假時,它一直在我的背包里。(閱讀完書後看的電影)

我記得較深的是作者寫「死」的手法。(寫家珍過世的那幾段)。「家珍是在中午死的。」在這句話前,還是以家珍的口吻講述。給讀者一種人突然就死了,而且還是書中重要的人物。這句話之後,描寫了「死亡」中身體變涼的一種準確的經驗。接下來的一段,馬上回到第三人稱(旁觀者)的敘述。「家珍死得很好。」富貴說。……

這種時間的抽離感,「用這樣的語氣談論著十多年前死去的妻子。」——對「死亡」進行時間、空間的觀察。

轉換人稱可以轉移痛苦,時間的抽離亦可稀釋苦痛。一生很快就會過去,我們不要把自己困死在自身;更不要「沉迷」於當下的煩惱、困境。回望都是一場空,唯獨「活著」前行。

@溪楊

貴港桂平

天南湖之水,湖畔之落葉

《活著》是作者描寫中國現實的一部小說,以活在當下看待過往,不論悲喜,無論朝夕,都自己活過來了,現在的我們又如何活著?也許我們讀完作者的書,有所悲意,有所借鑒。分享當下自己所經歷的,活著,活著,活在當下,品味人生的深意,最苦命的不是我們,而是不會努力的人生。

@老磨

貴港樟木

電影版《活著》

「往後的日子我只能一個人過了,我總想著自己日子也不長了,誰知一過又過了這麼些年……這輩子想起來也是很快就過來了,過的平平常常……做人還是平常點好,爭這個爭那個,爭來爭去賠了自己的命。」苦根死後,福貴這樣說到。

《活著》將福貴凄慘的一生在平淡之中娓娓道來,卻帶給我們一陣陣的痛楚。又令我們在痛楚之餘不得不深思——活著的意義到底是什麼?也許無所謂活著,塵世的苦難,活著的人總得承受。在命運面前,只有忍耐,忍耐孤獨,忍耐不幸,忍耐死亡。我們只能等待被時間和生命遺棄,而沒有權利拋棄生命。

在命運面前,我們不能一味地感嘆命運的不公和不如意。既然改變不了活著的事實,那就改變活著的態度吧。只要活著,總有希望,態度也許至少是可以改變活著的狀態,或好或差。只是在生命的盡頭,我們至少可以告訴自己,我們活過,也曾經努力過。

@謝佳偉

山西運城

故宮

這是我第一次讀余華先生的作品。讀之前,我看了該書的創作背景:依次為國黨統治後期、解放戰爭、土改、國民大鍊鋼鐵年代、人民公社化和自然災害時期。

歷史在這大概60年間不斷變更,始終沒有改變的卻是它給人們、給落敗的老徐家以沉甸甸的負重感。

這一大家子用他們貧瘠的血肉同他們背負著的苦難和壓迫鬥爭,和他們的命運鬥爭,雖然後來不免一死,但身為讀者的我不敢、也不會說,是命運贏了。

最讓我敬而卻步的是余華先生的寫作手法:他在用冷靜的筆,書寫沉重的歌。

翻完《活著》,悲情而堅強的身影彷彿仍在我眼前不舍遠去。合上書頁,可以用一句流行語概括我的讀後感:扎心了,老鐵……

@陳春玲

玉林陸川

余華《活著》

第一次讀《活著》這本書是因為「活著」這名字吸引了我,第一次閱讀,不明白作者為何用活著作為這本書的書名,看完主人公所經歷的一生,充滿了悲劇,主人公富貴看著自己的親人一個個離去而自己卻是活著,這也許是生命的延續,最後一段:「我知道黃昏正在轉瞬即逝,黑夜從天而降了。我看到廣闊的土地袒露著結實的胸膛,那是召喚的姿態,就像女人召喚著她們的兒女,土地召喚著黑夜來臨。」在最後這一段中,我思考著,也許這就是在時代背景中像富貴這樣的小人物在經歷一次次的悲劇,內心也是更加的堅韌,這部作品在我看來很是貼近生活,比較現實。

@鍾富雲

來賓忻城

余華~~讀者

從家財萬貫的福貴到一個放牛的老頭,從雲邊的絢麗到黃昏轉瞬即逝,從生到死,從要死到活著……從活著到「活著。」

不得不說,《活著》的本意,即告訴我們活著,具體這個活著又包涵了什麼,對於我而言,活著的本意就是本該活著的時候活著、本該死的時候也活著。

總之,生命是一個永遠也無法迴避的問題,同樣,生與死無時無刻不圍繞在我們的身邊,死是一件很簡單的事,而相對的活著就變成了一件極其困難的事,在《活著》中,無論是福貴的妻子還是媳婦還是女兒還是兒子還是孫子……甚至是僅僅說上幾句話的戰友,都在生死中被死亡超度。活著有多難?可能是一片麵包要吃上20天這麼難,也可能是被豆子噎死這麼難,死亡有多容易?如同一片麵包吃上20那麼容易,或者是吃個豆子就能被噎死這麼容易……

現代社會終歸是文明的、安全的、不易死的。然而如何活著,卻成了最大的問題。當我們可以不被死亡所威脅的時候,我們卻用另一種方式去折磨生命。正如一開始那位身家千萬的福貴,終日渾渾,不思進取。

其實講太多,對於活著本身而言,我並不想闡述太多,我只知道生命是最偉大,活著就是最大的幸福。

雖然目前我還沒有領悟到那種真正的生與死,也許領悟到了,但我依然不願意相信。有那麼一天,自己的親人在自己面前閉上雙眼的時候,我一定會發現,我根本不能釋懷生死。

慶幸還活著,最愛的人還活著,最討厭的人還活著,雖然那些苦也活著,但它們終會死去,雖然我終會死去,但我此刻依然活著。

@陳亮

廣西玉林

天南湖畔讀詩後留影(陶仁遠 攝)

人是為活著本身而活著,而不是為了活著之外的任何事物所活著。

余華《活著》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躁與默 的精彩文章:

短篇小說:守魚
藍天白雲 福佑玉城
紀錄片:夜燈下的城
詩聲:)旗袍里的女人
我是一隻暖手寶

TAG:躁與默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