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華大學書法交流會,看看有沒有你認識的人!
張旭光的行書師法二王一脈,在書法風格上崇尚晉韻。二王的倜儻風流、明清諸家的汪洋恣肆,都曾使他駐足其間、流連忘返。其後他又以宋代和明代書風來調劑,先後廣泛涉獵米芾、楊凝式、王鐸、董其昌、孫過庭等人法帖,自求新意,隨機生髮,努力營造著一種平和簡靜的自然境界。
張旭光崇尚傳統,崇尚文化,提出「真正意義上的書法創作,應該是理性高原上的非理性馳騁」。故遍習歷代名帖,篆隸楷行草諸體皆擅,沈鵬先生稱其:「能寫多種書體,富有創造精神 ,楷書追求勢態,賦予生命;隸書鎔張遷、金農、小爨、伊秉綬於一爐,拙中寄巧,渾穆淋漓,獨具一格。行草宗二王,汲取魯公之寬博、蘇米之意韻,典雅閑適,朴茂自然,自成面貌」。
其行書用筆沉著穩健,結體嚴謹不苟,且兼具南帖秀麗典雅、妙美沖和之長,更著意在氣息韻致上古調新納,綽約其神。這在作品中表現為豐富細緻的用筆技巧、沉著暢快的行筆方式和典雅遒麗的藝術格調。今草風格奔突奇逸,以穿插機敏、造險果斷為主導。這類作品在章法構成上突破了傳統模式,巧妙地將現代藝術構成觀念引入書法創作,使作品在表達情緒與特徵表現上給人以強烈的視覺印象,在章法形式上給人一種新鮮感。在用筆、結字、章法、意境上,他追求一種大效果而不斤斤於點畫的精到與規整。氣勢的連貫、虛實的對比、巧妙的穿插避讓以及激情的自由抒發構成了張旭光草書作品的整體特徵。對隸書情有獨鍾,難以割捨。其隸以《張遷碑》、《鮮於璜碑》、《衡方碑》等為主,用筆方面沿襲了清人鄧石如、金農等人風格,並參合秦漢簡牘帛書用筆,行筆沉厚、圓通,富有節律變化,以筆力強、體勢險、氣格大取勝。特別是在通篇的黑白分割中,不僅突出了大、小塊面的黑白對比,也平添了黑白豁朗的強度,顯示了意氣風發的精神風貌。張旭光書法作品顯現出了大家風範。在中國書壇將產生重要影響!
張旭光先生是一個嚴謹的人,他認為書法的最高境界是儒家的那種古典和文雅。所謂「不激不厲而風規自遠」,他認為,如果在創新的同時,不能保持儒家的文雅格調,那寧可維持現狀。所以他在回憶書法創作路程的時候,感慨萬千:「這段路走得太艱難了。」
最初,張旭光先生學習書法僅僅是臨摹大家的碑帖。1992年他去了西安碑林,看到了一個漢代的石雕,那種渾然天成的博大氣象,讓他為之震撼,突然間有了一種很強烈的念頭要把這種浩瀚雄偉的感覺融入書法當中,要用書法表現這種大漢雄風。
回到北京後,他開始從臨帖中尋找那種審美體驗的震撼感覺。首先他從開張、大氣、方正的中唐顏真卿楷書入手,然後又深入到漢代的隸書裡面去尋覓,他將漢代藝術風格總結為:雄渾、博大、開張、充滿、浪漫、瀰漫。2003年「非典」期間,由於無法外出,只能呆在家中臨帖創作,他回憶說:「那時候是沒有晝夜之分的,一直沉浸在一種恍兮惚兮的狀態中。」經過不斷地打造、磨合、提煉、孕化和升華,突然有一天他找到了那種感覺——開張、雄渾、大氣蒸騰又不失文雅的境界。對張旭光先生來說,十幾年的時間雖然漫長,但確立了他獨特的創作風格。
在書法創作上,張旭光堅持中國書法離不開中國傳統文化的原則。在2002年首屆中國書法蘭亭獎會議上,他提交了《關懷這片土壤》一文。他認為,書法是在傳統文化這塊土壤中成長起來的一朵奇葩,要想讓這朵花開得絢麗,就必須先把這朵花生長的土壤澆灌得十分肥沃。傳統文化是書法創作前進的動力,而書法則表現了傳統文化的思想和精髓。
就書法藝術的審美取向,張旭光提出了「到位」與「味道」的標準。「到位」是指對傳統古法運用能力的完善程度,即對書法本體要求的全部要素的熟練掌握。「味道」則是指作品所表現出來的作者獨特的審美追求和個性的情感。這兩條標準通俗好記,便於實際操作,很快成了書壇上人人皆知的評審標準和創作標準。
※中國高等學府清華大學書法導師,這樣教你書法!
※大詩人書法家蘇軾的愛恨情仇,令後輩感到可憐!
※埋頭苦幹幾十年,獲得中國書法最高獎蘭亭獎,字體載入方正字型檔
※那個揚言要搶我們釣魚島的日本首相安倍晉三的書法,你們喜歡嗎?
※啟功本以為是包辦婚姻,最後她竟成了他難得的知己!
TAG:墨客七叔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