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文化 > 既得藝,必試敵?

既得藝,必試敵?

著名抗倭戰將戚繼光精研覃思,運用武術進行軍事訓練。取得了赫赫戰績,同時在理論上進行了精闢的總結,寫下了武術理論上繼往開來的光輝一頁。他的《紀效新書》既是一部「誨三軍俾習」的軍事論著。又是武林中人長期探研追索的一部武術經典。它在論述武術與軍事的辯證關係上,筆者認為是很值得推崇的。

戚繼光

人們在抨擊當今武術是「花架子」、「不實用」時,常引用戚公的一句話:「既得藝,必試敵」。問題在於這裡的「藝」指的是軍事武藝,還是武術武藝。《卷六?比較武藝賞罰篇》中說:「凡比較武藝務要俱照示學習實敵本事。真可對搏打者,不許仍學習花槍等法,徒支虛架,以圖人前美觀。」這段話正是從練兵的實效出發,強調了兵槍的功能是「實敵」,決不能學供人觀賞的花槍法。再從器械的規格和裝備來看,如「長槍鋒要輕利」,「狼筅要利刃」,弓箭手要副「鐵鏃三十枝,大腰刀一把,解首一反」;弩弓手則要求「每弩毒花一瓶,鐵箭一百枝」;藤牌要「堅大輕遮」,「每人長刀一把、標槍二枝」。不難看出,這樣的裝束械備完全是古代軍中所用,是從征戰的實際出發的。在今天熱武器高度發展的昌明時代,軍隊大都不會如此裝備,作為體育運動的武術就更不會有如此要求了。

就比試方法來看,也大都屬於軍事性質的。比如槍,「先單槍試其手法、步法、身法、追進之法」,可以想見,與武術中的槍術比較相近,但無花法而已;對試則「以二十步內立木靶」,「分目、喉、心、腰、足五孔,各安一寸木球在內」,「每一人執槍二十步外,聽鼓擎槍作勢飛身向前戮去孔內,圓木懸於槍尖上如此遍五孔目」。也就是說要求在快速衝殺中,迅疾準確地擊中象徵人體的五個部位,形同今日軍隊中的刺殺訓練,與武術中的槍術訓練大相徑庭。再如試射。八十步外「每三矢中二矢為熟」,不是很象今天軍事上的打靶嗎?不難看出,戚公所言的比較武藝大抵指適應作戰的軍事技術,和今天的武術不能混為一談。從這個角度出發,講究實效:不允許「學花法」、「支虛架」是理所當然的。今天,我們的公安戰士、偵察兵要學習武術中的拳法,也應以克敵制勝的實效出發,大可不必去仿效競技體育的一套,而更多地著眼於戰爭的各種可能性,否則,難免「花槍」。

實戰

《卷十四?拳經捷要篇》中說:「拳法似無預於大戰之技,然活動手足,慣勤肢體,此為初學人藝之門也」。這段精闢之言導出了武術與軍事既相關聯、又相區分的辯證關係,也就是說。拳法雖不等於軍事技術。但可以使手腳輕便、進退得宜,可以擒其妙、學其快、得其猛、兼其柔。使動作變化無窮,有迅雷不及掩耳之速。這不妨說是掌握軍事武藝的入門之法。他進一步說:「大抵拳棍刀槍釵鈀劍戟弓矢鉤鐮挨牌之類,莫不先由拳法活動身手」。這句話,用今天武術的觀點似可理解為練拳是學各種器械的基礎,著眼於通過各種拳法的習練,使身靈步捷,手腳輕便,練就良好的身體素質,對進而掌握各種兵器武藝是十分有益的。戚公認為,「此乃武藝之源矣」。

其實,藉助運動形式來提高軍隊素質並非武術一種。唐代張建封的馬球歌訣:「俯身仰擊復傍擊,難於古人左右射」,描述了以馬球運動提高作戰技能。宋孝宗趙慎常借馬球運動以習武。今天,我們的軍隊藉助包括武術在內的各項體育運動來增強體質,與戚公以拳法活動身手,同出一理。

由於火器的高度發展和大量使用,使武術與軍事的關係發生了巨大的變革。武術的職能在絕大多數的情形下,脫離了敵我雙方,發展到今天,主要的是作為一項體育運動造福於人類。作為一宗文化流傳於世,武術運動隨著人們新的需求不斷發展,才出現了「高、難、美」的技術。「穩、准、快」的風格。按照套路的運動規律,在手、腿、身、步、精神、節奏、勁力、結構、布局等諸多方面。出現了更嚴謹的規格,更多變的技巧,於是才會出現如電影《少林寺》、《少林小子》所表現的那種令人嘆為觀止的上乘功夫動作。這不妨說是時代發展的必然產物。

武術

「乖巧者,未必實用」,但用為體育運動的武術就不能光著眼予實用。只要有益於發展身體,有益於人類文明,「花」一點,「綉」一點,何嘗不可?當然武術動作當不是纖纖細腰那一套(亦不足以為武術),但也決非定要「一拳打死牛」才算不「徒支虛架」。

由此,筆者認為,古代武藝與今之武術雖是一脈相承的。卻不能等量齊觀。對戚繼光的武術觀也應以歷史的、辯證的觀點來認識,不應形而上學地去理解。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武術圈 的精彩文章:

武者必備的5個心理素質
大成拳梢節功
「五行」養生各不同
形意拳的發力原理
形意拳的明勁,對照下這五條,你練成幾個?

TAG:武術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