強其心誌 淺談引擎腹內強化
原文發佈於2013-01-17
曾經有讀者在某篇文章的評論中留下這麼一句話:「就喜歡看無敵網的這種(暴改改裝車案例)文章,現在腹內強化的改裝案例太少了。」這一句話將筆者帶回那個盛行中缸強化的年代……那時候三菱EVO還是純手動,久經考驗的4G63鑄鐵引擎、斯巴魯的水平對置渦輪增壓引擎EJ257橫行,Cosworth、HKS、Jun、CP等一眾專精腹內強化的品牌都有一席之地,450匹輸出才只是一道「准入」門檻。然而市場上有更親民的車型可供選擇,很大一部分玩車人的心態也隨之而變了,對高性能的理解也多了一個代步、買菜的前提。代步、買菜的車基本上跟深度改裝無緣了,因此腹內強化這種深度改裝車的指定動作,瞬間被套餐式的快捷動力提升手法,搶佔了市場的聲勢。的確,如果馬力提升幅度難以超越某一個程度,例如受到變速箱限制,或者噴油嘴流量等硬體的局限,不必進行腹內強化也可以達到想要的效果。然而,腹內強化始終憑藉「壓榨引擎本體最後一點潛力」的能耐,站在動力改裝手法以及店家改裝技術的象牙塔。
重溫一個眾所皆知的道理,車廠在設計一輛車的動力系統的時候,會以較為保守的調校,來換取更高的穩定性、更經濟的油耗、更低的排放水平,以及更少的故障率,因此可以認為引擎本身是被車廠封印了一部分潛力的。而如果我們以木桶原理來看阻礙引擎解放大馬力的那塊短板,依次會是:排氣系統、進氣系統、點火系統、ECU調校、配氣正時……最後才是引擎腹內零部件強度、引擎本體強度,所以引擎本體強化才被奉為動力改裝的最終章。引擎本體強化大致可以分為兩大部分,一是凸輪軸室,二是引擎中缸。凸輪軸室的強化主旨是優化引擎的配氣機構,強化充氣效率,而引擎中缸的強化重點就在於曲柄連桿機構的強度,能否抵受突增的爆炸力,令爆炸力可以穩定地轉化為曲軸的扭矩,本文會從中缸強化入手。
要說鍛造的優點,相信大家都是信手拈來了,輕、硬、精度高,這對於運作精密度要求很高的內燃機來說,自然是優勢盡顯。而同樣因為鍛造的成本高昂,鍛造部件的售價不菲,鍛造部件需要在馬力提升幅度非常大的時候,才有比較可觀的投入產出比。例如本田改裝專家Spoon所製作的Completed Engine,輸出比原廠引擎有一定提升,發力平順,而且耐用,但Spoon的工程師只對引擎原厂部件進行重新精細加工,重新做配重定量,因為對於自然進氣引擎來說,不經過大幅度的改裝,鍛造部件也發揮不出應有的性能。
即便引擎強化廠家強調其強化部件是「鍛造」的,但由於曲柄連桿機構中不同部件的形狀,複雜程度不一,活塞、連桿以及曲軸的「鍛造」程度也有分野。活塞是「鍛造」程度最高的部件,以整塊鋁錠鍛造出活塞頂部的大體形狀、活塞裙部、活塞底部以及活塞銷的基部,之後再以CNC精細加工活塞頂部、活塞銷、活塞環槽、油孔等部分。連桿的鍛造程度較活塞為低,大致鍛造出連桿體、大頭小頭的大致形狀,然後就會送入CNC進一步加工出連桿斷面形狀、切斷大頭、精加工大小頭內表面等。而曲軸的鍛造,「鍛造」的只是用以加工曲軸的鋁錠,一根粗而長而硬的大柱子,然後就將整根大柱子放到各個工位上進行切割加工,逐步加工出曲軸的形狀,不過由於鋁錠本身是鍛造而成的,所以力學性能天生有優勢。
圖:擁有一套全套鍛造的腹內強化零件,可以說是眾多性能玩家的夢幻逸品。
圖:借用同事的「煙灰缸」來解說,從圖中可以看到,活塞頂部是直接鍛造加工而成的。
圖:活塞底以及內部亦是整體鍛造而成,確保金屬微觀流線符合活塞受力分布,CNC二次加工活塞表面。
圖:這一面就幾乎全是CNC精加工的痕迹。
圖:鍛造連桿的毛坯件,可以看到連桿已經基本成型。
圖:沒錯,這是曲軸的「嬰兒時期」,整一根鋁合金是鍛壓而成的。
圖:滾刀銑出曲拐和平衡陀。
圖:這就是曲軸的雛形,在經過進一步的加工就會成為我們看到的形狀了。
大家都知道,燃燒室的空間是同時由氣門室和活塞頂部組成的,因此活塞頂部在一定程度上決定了燃燒室的形狀,也決定了發動機的燃燒狀態。我們可以看到大多數鍛造活塞的頂部都有誇張的造型,有的是凸頂有的是凹頂,他們之間的區別就在於如何改變發動機的壓縮比。壓縮比是活塞處於下止點時氣缸的容積,與活塞處於上止點時氣缸的容積的比值,後者也就是燃燒室容積。那麼顯而易見,凸頂活塞會大幅度地降低燃燒室容積,即提高壓縮比,反之凹頂活塞則是降低壓縮比之用。提升壓縮比比較好理解,壓縮後的缸壓越高,化學能轉換為機械能的效率越高,因此對於自然進氣引擎來說,提高壓縮比是提升馬力的終極法寶。至於降壓縮比,其實也是為了提升缸壓,因為它是為增壓引擎準備的。增壓引擎會將高於一個大氣壓力的空氣泵入氣缸,因此其壓縮比會比自然進氣引擎為低,來避免燃油混合物在壓縮過程中由於壓力過大溫度過高而爆震。凹頂活塞是為了適應渦輪增壓引擎改用更大的增壓器,將增壓值調至更高而設的,降低壓縮比就可以延遲爆震的極限,或者說在同一個爆震極限下,容許更高的進氣壓力,也就是更大量的空氣可以參與燃燒。
圖:凸頂活塞是自然進氣引擎專用,凹頂活塞則是渦輪增壓引擎的最愛。
H斷面連桿和I斷面連桿,誰比誰強?這是個千古難題,事實上在材料力學裡面,H斷面跟I斷面是同一種結構,假設將H斷面的兩「豎」縮短,一「橫」拉長,再卧倒90°,就是I斷面了。只是我們為了區分不同形狀的截面,才起了H跟I的名字。I斷面指挖空部位平面與連桿主平面重合,H斷面指挖空部位平面與連桿主平面垂直。一般認為,I斷面連桿加工難度較小(因切割深度小),H斷面加工難度大(因切割深度大)。因此對於主要是鑄造工藝製作的原廠連桿,更多的也是採用鑄造工藝較容易實現的I斷面。至於比誰比誰更強就要看廠家的設計具體情況具體分析了。不過從力學的角度來看,如果以同樣厚度的材料,H斷面結構運用在連桿上,其抗彎曲的性能更佳,但材料的量比I斷面要多。可以這樣提出一個結論:H斷面連桿,其強度提升潛力相對比I斷面連桿要大,只要加寬兩「豎」即可大幅度提升其受力方向的剛性,而I斷面則輕量化潛力更高,因為主要偷輕都在其受力的中性部位(也就是幾乎不受力的位置)。即便是F1引擎,也無法在兩種設計之間明確站隊,乾脆就做一根H和I斷面混合的連桿,同時取I斷面輕量與H斷面剛性大的優點。另外特別介紹一下「X」斷面連桿,造型絕對拉風,也可以說是H和I斷面的一種混合,力學特性要根據X的形狀而定。
圖:左上是F1引擎連桿,右上是H斷面連桿,左下是I斷面,右下是X斷面。
圖:H斷面連桿視覺上比較粗壯,是為了加強其受力強度。
圖:斯巴魯翼豹WRC賽車引擎的連桿曲軸。
中缸強化的「大件」毫無疑問是活塞連桿曲軸,然而肚內強化之中,決不可缺少強化軸瓦、強化螺絲等這些輔助性的部件。道理還是木桶原理,當活塞連桿曲軸都強化了,那麼與之接觸和摩擦以及固定的部件,其強度也要有同步的提升。因此絕大多數的引擎肚內強化綜合品牌,在發售一款引擎的肚內鍛造套件時,必定會配上強化的鍛造軸瓦、強化連桿大頭螺絲、強化曲軸箱固定螺絲等。
引擎裝配也是能否正常發揮強化部件的關鍵。在零件安裝之前,引擎的各個部件是不是做了無塵處理?裝配時有沒有考慮引擎的正常工作溫度而在一個恆定溫度下進行?各個零件之間的配合間隙,是不是遵照安裝手冊來調節,精度是不是可以達到個位數的C值?螺絲鎖緊力矩是不是用專用扭力扳手來鎖死?螺絲固定是對角鎖定還是順序逐一鎖定?對精密的引擎進行重新組裝本身就不是容易的事情,而對要壓榨出每一個部件極限的高性能引擎進行組裝,更是一樁如履薄冰的技術活。國內有能力自主進行引擎強化的改裝店有多少家?如果不算專業車隊,用手指頭都數的完了吧。
不過肚內強化部件並非萬能,引擎本體在某些時候也需要進行一定程度的修改,例如擴缸、封閉掉開放式水道等等。擴缸聽起來簡單,不就是將汽缸壁進行刨削,令其內徑擴大嗎?但大家要知道,擴缸用的刨削刀具下刀是不是準確,跟引擎本體定位夾具的精度很有關係。想像一下,刀具的運動方向是固定的,而其對工件切削的形狀,是由工件本身與刀具的相對位置而決定。而在國內,夾具的開發就是一個不小的軟肋,因此出現不少擴缸擴斜了,甚至擴成「大肚子」的例子,這樣的引擎,沒等上路,在磨合時就可以直接報銷了。
不少引擎都是採用開放式水道,令引擎的散熱性能更強,不過這樣一來,因為汽缸體部分相較於中缸本體,是處於懸空狀態的,只有在缸體底部才相連,那麼在燃燒室發生爆炸時,氣缸就會因為連桿的側向推力而左右搖晃(以氣缸排列線為前後參考方向)。水道封閉由此而生。「土辦法」是往水道內塞入金屬條,固定住缸壁與中缸本體,但受不同材質之間熱膨脹係數不相等的影響,金屬條有可能會令缸體擠壓變形。更先進的做法是安裝封閉水道套件,它僅僅是一個環,只封閉水道上部分,使汽缸體的上下部分都與中缸本體相連,有效增強其剛性之餘,也不容易導致缸體變形,同時對冷卻效果沒有太大影響。
圖:開放式水道求強化,怎麼辦?
圖:把它密閉掉唄!
要說腹內強化,這篇文章只能算是泛泛而談,這其中有太多的技術性的原理需要解釋了。所以筆者一直認為引擎本體強化,是眾多改裝手法之中,最有技術含量的,而對於有能力做此類型改裝的改裝店家,亦會看高一線。雖然在國外,做引擎強化的產品、服務的改裝商多如牛毛,但筆者更希望看到的是,能在國內湧現出更多有能力、有技術進行引擎強化的改裝店家以及品牌,一起複興國內的高階動力改裝。
※五毛翻譯!新公路最速傳說MF GHOST第二、三話
※直面五家品牌代表 香港保捷行PRS專訪
TAG:無敵汽車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