桃花塢木刻年畫工藝流程
桃花塢木版年畫的製作技藝要經過畫稿、刻版、套印三道工序,個別還需要人工著色、敷粉、掃金、掃銀和裝裱等手續,工序繁多複雜,是一門獨特的手工技藝。
一、畫
1、創稿。創稿是指在熟悉生產工藝過程的基礎上,確立設計主題,畫出富有桃花塢木版年畫特點的畫稿。畫稿如果不符合工藝生產特點和操作規律的話,只是一幅好繪畫,而不能成為一幅符合桃花塢木版年畫藝術特點的畫稿。
2、勾稿。勾稿即先勾出線版稿用於刻版,要求用濃墨勾勒清楚,不能像寫意畫那樣隨意發揮,造成刻版上的困難,且線條不宜過密,也不宜粗細相距太遠,筆法不能有太多輕佻轉折,這樣不僅刻出來效果不好,還會造成印刷時的困難。
3、分版稿。線版完成後,要根據原創初稿分出填色版稿。
二、刻
1、看稿。畫師勾出的線版稿先要看,並研究在具體刻制過程中有哪些不利於操作的地方,提醒畫師修改。
2、配板。根據線版稿選擇適用的梨木板,並刨光、沙平。
3、貼樣。線稿勾在蟬衣紙(特製專用透明紙)上,再平整服帖地貼在梨木板上,這一工序極為重要,要求不能走形,講究指法、份量輕重,所以技術要求很高。「上樣定終身」,這句話充分說明了粘貼畫稿對於桃花塢木版年畫生產的重要性。不論墨線稿或者套色稿,在粘貼畫稿時,先將同類的木版按照稿紙大小配料、刨平,並以平鑿扦光,以達到平光細凈為度。稿紙先與版面定位放好,在稿紙四周和版面銜接處用鉛筆打上四五個騎縫叉,以便粘貼稿紙時不會走位。然後用薄勻漿糊遍塗版面,迅速貼上稿紙。貼稿紙時用左手扦住稿紙,右手以小棕帚輕勻地自中央向四周刷出來,刷時要求平服準確,絲毫不能走位才合乎要求。如果稿紙一經走位,刻版時無法糾正。而套色版貼稿紙比墨線版要困難的多,套色版是根據墨線版而來的,如果和墨線版有差錯,印刷時必不「上套」。所以刻版藝人中對於套色版上套與否,視為這行手藝中的第一個難關。
4、刻版。首先,是用拳刀以四種刀法(發刀、襯刀、挑刀、復刀)刻出線版。「發刀」是用刀在線條右邊向內發劃;「襯刀」是在線條左邊相距約一分的地方所襯的一刀;然後用「挑刀」在發刀、襯刀和墨線間挑去木面,於是一根線條就刻出來了;線條刻出來後,到敲底前又必須先在線條著根處再復一刀,稱為「復刀」,復刀要比前三刀吃力略深些,以便在敲底時既能順利地敲出空間,又能保證線條根底的牢固。雖然使用的刀法不外乎這四種,但在刻的時候仍需視不同的情況而分別對待,且刻版的刀下功夫並不能完全用言語表達,其中的訣竅仍需刻版藝人在不斷的鑽研和苦練中得來。線條、點、面全部刻出後,需用彎鑿、扁鑿、剔空、韭菜邊、針鑿、修根鑿、扦鑿等刀具進行敲底、修整。鏟底要求奏刀準確,鏟底平整。有訣云:「發刀准,挑刀狠,鏟底輕」。其具體操作如下,先用「彎鑿」剔去木版上的空間,再用「扁鑿」鑿平,接著根據空間大小的不同情況適用「大剔空」「二剔空」「韭菜邊」「針鑿」「修根鑿」等敲底,最後用「扦鑿」扦平版底。若有損壞,須及時採用補版工藝進行補版,補版工藝仍是相當精密的。
5、套版(亦稱色版)。根據線版,畫師會進行分版。刻出線版後,應將分版稿選板、上樣、刻製成色版。
6、對樣。線版、色版全部完成後,要細心複查,有否失套、漏版、斷線等現象,發現問題要及時補版。補版時可以在需要改動處挖去一塊,然後嵌入同形大小木片一塊扦平,再依照原稿加以墨線刻畫。經高手補版後,印刷時並無異樣。補版的要求:首先挖補的木版必須是同類質地,以求服平;第二,挖補後還應用小釘在四角適當地方釘牢;第三,在中央版面上挖補的塊面形狀較自由,而在邊處挖補的形狀必須呈梯形,否則容易脫落。
三、印
套印工序包括:看稿、上料、印線版、夾水、摸版、印套版、夾水。
1、看稿分看墨線稿和看套色稿。看墨線稿時要注意檢查墨線稿的布局、線條組織和粗細程度。墨線稿布局要豐滿,便於印刷時刷帚平順流暢的刷印,不致因版面空間大而礙滯手下動作或導致擦子不小心陷入版面凹陷處而污染紙面,造成印刷時所說的「打椿」;線條組織要疏密適度,線條過密處刷不清,容易起塊,也會造成套印色彩時,色彩灰暗沉滯,線條過細不僅印不準確,也會造成套色後因缺乏明顯的墨線分界而不能突出色彩對比的鮮明度,更加要避免桃花塢木版年畫印刷藝人所說的「雨夾雪」,即大的塊面和過細的線條混在一起,造成兩不討好的畫面。看套色版,桃花塢木版年畫的色彩分布雖然多是滿版,但必須做到不沉不悶,配色輕重要適當,色塊處理既要滿版,色距又要相近。反之,會造成色彩刺眼或污濁。
2、上料,即夾紙。印刷每手料為500張,要整齊地夾在印台的撓棍下。上料時,500張紙要先切光篤齊,靠左邊,即靠按版片的邊緣,要使之略有坡度,約在30-45度之間為宜,坡勢由右向左,這樣上撓棍固定後便不易走位。
3、印線版。印線版的黑色(墨色)均為自己配製,要求色度飽和,印出效果應當準確、清楚、清潔。墨色要加膠(或漿)處理,比例適當(須注意季節變化)。在印線版或印套版的時候要求:扦紙功夫,扦紙的緊或松、平或斜均會影響到印刷的準確度。一般都是在撓棍左邊按上一塊「襯板」,以幫助扦紙的角度和平穩度,不過最後效果仍決定在手中。老師傅扦紙,不上不下,不左不右,鬆緊統一,五百張始終保持在同一個位置,注意版面的平準。刷帚功夫,刷帚使用時先在顏色盤內蘸色,落版時需用力較重,以便潑開顏色,敷滿版面。接著既輕勻而又快速地遍刷版面,不等顏色稍乾的時候便扦紙上版,使用擦子擦印。在刷帚刷版時,應防止由於顏色用得過多而溢成「色邊」,即在版面邊沿或溢到邊外,或者淤塞成塊;更應防止棕絲脫落而污染畫面。總之,要做到畫面上色彩的勻、准、潔、鮮四字的要求。擦子功夫,當扦紙上版後,隨即擦子下落,由撓棍這邊先輕輕地從右到左,再由中央向四周施展,以定版位,然後用重而靈活的力道擦出畫面。要求既要均勻,又要根據粗細不同的色塊的情況,使用不同輕重軟硬的功夫去對付,以達到勻、准、潔、鮮的要求。
4、夾水。印完線版,需先夾水20分鐘左右。目的是讓墨色固定,並去掉一些水分。
5、摸版。套色版要和墨線版結合的絲絲入扣,摸版是重要的一關。上下左右的部位要摸准。版片大的在版背四角墊以潮紙,版片小的用膏藥肉,即中藥店中出售的膏藥原料粘住,均用小榔頭敲移。在引刷進行中微有移動時,也需隨時注意敲版校正。
6、印套版。根據原定的色版工藝程序,特別是要採用環色版工藝的情況時,首先要設定印色版先後程序。一般先印紅、藍、紫,後印黃、淡墨。每印完一套版,都要採用夾水工藝過程。整個過程,要做到勻、准、潔、鮮的要求。忌失套漏印,忌重複線和色。
7、夾水。每印一套色,紙面受到一定程度的潮濕,不僅紙有伸縮性,色彩也容易潮濕,會影響下一套色彩的準確性,這就需要隔水處理。辦法是每隔七、八張或十幾張紙中間隔上一張乾燥的紙板。隔水時間約為二十分鐘或半個小時。但應注意時間不宜過長,紙上不應過干,否則第二套就印不勻甚至印不上去。因此,印刷這道工序,一手料,即500張紙,必須一手落成,不能拖延時日。最後一套的隔水時間應比分套時隔水的時間略長,待紙上全部隔干後下料。然後整理切齊,以待檢驗。
四、驗貨
將印好的產品認真檢驗,分出正品和次品。檢查的範圍是:色彩的準確度和鮮明度、套印的準確性以及畫面的整潔等。發現問題,及時修補,用手工補色或補版印刷。
刻印工具
刻制工具主要是拳刀,形如月牙,因裝木柄,拳握方便而得名。輔助刀具有彎鑿、扁鑿、韭菜邊、針鑿、修根鑿、扦鑿等。另外還有敲底時要用到的敲方,敲方使用檀樹制的方形榔頭;用來擦稿紙以顯示墨線的油棉、用以刷去刻版時細縫中木屑的小棕帚、用以刻直線的鐵尺、用以刻圓圈的圓規(藝人又稱「計差」)、大小兩種磨刀石以及水缽。
顏色包括墨汁和套色用色,墨汁是選用上等煙煤與麵漿調和,發酵沉澱一個月後方能使用,套色使用的顏色調配時,用水用膠要適當,通常用膠冷天宜少,熱天宜多,配色濃淡程度要「四重兩輕」,即紅、綠、黃三色中,紫色更重,桃紅、淡墨宜輕,這樣印出來的年畫色彩既鮮艷明亮,又協調勻稱。
年畫印刷用紙宜用白凈、薄韌的紙,以前桃花塢木版年畫多採用「毛太」、「白管」、「本連史」等,後來改用「洋連史」,即白有光紙。
印刷的主要工具包括:棕帚、棕擦、印台、色盆、膠水、石蠟等。
如需參與古籍相關交流,請回復【善本古籍】公眾號消息:群聊
※我國第一部病因學專著《諸病源候論》
※《皇朝禮器圖式》:一部規範清代社會成員行為的圖譜
※被遺忘的好書總會復活
※中國古籍版本分類及歷代版本書體特徵
※重型國寶大盂鼎和大克鼎背後的故事
TAG:善本古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