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天下 > 這個男人,竟把《易經》穿在身上

這個男人,竟把《易經》穿在身上

生活中的變數太多,

混沌中的規律是什麼?

東方文化中

最能解釋混沌中的規律的經典

是《易經》。

1995年作品《太極》

《易經》誰看得懂?

有一個人,把《易經》用藝術的方式畫出來、塑造成形,讓《易經》有了面孔,有了生命,能走、能動,讓你我不僅能看見《易經》,還能盡情撫摸、穿行、體會……

這個人的名字叫單增,1965年出生於哈爾濱,現任中國美術學院雕塑系教授,藝術管理與教育學院副院長。

左圖為大學時代單增,右圖為近照。

1987年,還是小鮮肉的單增節衣縮食一個多月,攢夠了從杭州到上海的火車票錢,準備去看《中國油畫大展》。

路過一家古舊書店,突然,他的眼神像被電擊了一樣,定格。他邂逅了伴隨他遊走西的藝術情人。

她是一本明刻本影印本《周易本義》,

打開的書頁上有一張八卦圖。

看著看著,他突發靈感,

竟興奮地一口氣奔回杭州,

創作出了一幅

以《易經》為題材的

油畫作品《中國語言》。

3年後,這幅作品榮獲1990年阿曼穆斯喀特雙年展大獎。25歲的單增成為中國改革開放以來在國際上獲獎的第二位畫家。單增從此愛上了《易經》。

2003年作品《e時代》

少年時代,

松花江畔的美啟蒙了單增。

青蔥歲月,

他徜徉在西子湖畔的風光中,

學藝於浙江美術學院油畫系。

每當困惑和迷茫的時候,

他就打開《易經》

盯著神秘排列的黑點白點

和長橫短橫發獃。

她太深邃了,

暗示著誰也讀不懂的規律。

不如試著畫畫她的樣子,

也許更容易明白?

最初的樣子多為

厚重色調和規整圖案。

河圖洛書符號和八卦圖

被單增搬到了《易經》面孔上。

還有的模樣是撕裂的人臉。

上高中時,老師很欣賞單增的繪畫天分和認真勁兒,特意給了他一張中央美院的招生簡章,鼓勵他報考。

等到了北京才知道,他手裡的簡章只是一半,另一半簡章上還有考試科目,他根本沒有準備。那一年,他落榜了。

後來,單增把這個感覺刻在了情人的臉上。撕裂,是他早期的《易經》面孔。

1990年的獲獎獎金700美元,作品收藏金1500元(人民幣),那時一個月工資才90元。單增掂著信封,不好意思當面點。直到現在,他還有個毛病,一拿起信封就手抖。

25歲獲國際大獎的激勵,讓單增堅定放棄安逸的工作,遠渡重洋尋找夢中的藝術家園。

德國邊陲小城卡塞爾,

自1955年開始,

每四、五年舉辦一次被譽為

「藝術奧林匹克」的

卡塞爾文獻展。

正是這100天的國際交流,

讓這個只有二十多萬人口的小鎮

擁有了開放和人文的藝術胸襟。

卡塞爾文獻展主會場弗里德里希美術館

1992年的初春,一個陰鬱的下午,單增斗膽敲開了文獻展辦公室的門。可能首次見到中國的藝術家,策劃人楊·荷特先生顯得有些激動,帶著親切而友好的笑容委婉地說,他們主要展示歐美的藝術家。

第九屆文獻展開幕那天,單增大膽地將自己的《天地乾坤》放在了主會場,弗里德里希美術館前的廣場草坪上。

凝合著64卦符號的墨汁和碳粉冰塊,在陽光的照射下緩緩溶化,滲透包裹的宣紙,融入大地。

就在這個初春,

單增卧床兩年的父親心梗去世了。

這是他留學德國的第二年。

帶著背井離鄉的苦澀、

對父親的告慰,

和混跡國際藝術舞台的決心,

這次創作如同特別的儀式,

成為他藝術心路的里程碑。

文獻展特刊

給予了圖文報道。

德國國家電視台的記者

對著冰與水的乾坤氣韻

興奮地說:

「萊茵河的冰流出了揚子江的水!」

墨冰,是他糅取西方藝術,

塑造《易經》面孔的初練。

在《易經》里,

乾為天、為父、為冰;

坤為地、為母、為布。

其所藉助的意象

與當代藝術的多模態

不謀而合。

單增說他以前用過冰,

再嘗試,想用軟纖維材料。

這件1997年作品《Zeitgeist》

(《H-易-時代》),

是用網印方式把64卦符

印在特製的T恤衫上,

如長龍風箏

懸掛在70多米長的展廳里。

展覽開幕式上,

華人華僑留學生合唱團

穿著這些T恤衫

演出並在展廳遊走,

完成了作品

從二次元到三次元的

空間轉換。

通過觸摸和穿著「易」符號,

拉近了人與《易經》的距離。

可穿的《易經》,是一次突破。

2012年紙本水墨《雲》

有沒有這種感覺——

我們生活中的二元取捨,

生還是死、走還是留、離還是合,

和八卦里的「陰和陽」,

計算機語言「0和1「,

何其相似?

這一次,單增用水墨暈染,

將這些二元命理

一筆一筆畫出來。

信息時代下的生活,

是不是和遠古時候,也沒啥分別?

二元,對《易經》的現代語境思考。

2003年,

遊走西方13年後,

單增又回到了母校中國美術學院。

此時的他,

站在一個全新的美學視野

和藝術語境高度,

來重新審視

東方藝術的現代性表達。

年輕的時候迷茫,

單增拚命琢磨八卦圖;

到了快知天命的歲數了,

再迷茫時,

單增就開著車滿世界跑,

來一場「說走就走」的旅行。

有人說,想敬畏生命嗎?

去西藏。

海拔4500米廣漠荒原,

沒有盡頭的行駛

是對生命存在的拷問!

一連幾天幾夜,

當單增都快絕望了的時候,

他的視線里燃起了一片彩色火焰——

斑斕的經幡

猶如天地間的風火,

讓他的靈魂蘇醒、震顫!

單增不由得翼展雙臂,

他又一次被電擊,

感受到了生命和藝術之靈!

在西藏之旅的啟悟下,

2014年,單增推出了

大型空間裝置藝術作品

《乾坤》。

整整7天7夜,

5個助手,200米棉布,

用線、繩

不停地扎、縫、夾,

打絞成結再拆除,

64件扎染經幡卦符誕生了!

靛藍的底色,

像大海又像天空。

這64件卦符

圍合成一個八卦陣,

如同暈染在海天之間,

撫摸、穿行其中,

能感到 奇異的氣場。

看見「元亨利貞」了嗎

感覺到「天行健君子以自強不息」了嗎

在控制與隨意、

象數與色彩、

秩序與差異中,

再來解讀一次生命意義和宇宙法則吧。

飄動的《易經》,有面孔有生命,

他最靈動的創作。

GIF/630K

從1987到2017,從黑白到彩色,從平面到立體,從靜態到動態,從德國再回到中國,單增和他的《易經》藝術一直在成長。

以愛為本,身體力行,遊走東西,融合創新。他把30年的情感——迷茫、求索、敬畏,30年的經歷——被撕裂、被拒絕、被啟悟,都給了他的藝術情人《易經》。

他大膽賦予《易經》顏值和生命,讓《易經》走進現實,走進身邊,可以看,可以摸,可以穿……

也許《易經》的藝術語境,

甚至東方文化的藝術語境,

就應該是這樣——

從萬物來,到身邊去。

- END -

(圖片來源單增教授提供,

版權歸原作者所有)

轉載須知

無授權圖片的童鞋會被舉報的哦!

總有一個人在堅守,

總有一件事要完成。

茫茫人海,

匠心之城。

不喧嘩,自有聲。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匠心之城 的精彩文章:

一方明有月,萬簌嘯然風
這份傳承了271年的五仁月餅,名氣不大,並非網紅,想要購買居然還得排隊?
豆瓣8.9,惹哭億萬中國人的紀錄片又來了!
108年前,這個法國人拍下中國最早彩照,留下72000張卻被罵白痴

TAG:匠心之城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