靜功之莊子心齋法淺析
回曰:「敢問心齋?」仲尼曰:「一若志,無聽之以耳,而聽之以心,無聽之以心,而聽之以氣。聽止於耳,心止於符。氣也者,虛而待物者也。唯道集虛,虛者心齋也。」
淺析:顏回是孔子的學生,仲尼是孔子的字。顏回問:「心齋」兩字是什麼意思?孔子說:你應該吧念頭集中在一處,不要胡思亂想,等到念頭歸一之後,就用「聽」字訣,但不是用耳聽而是用心聽;這還是粗淺的說法,就深一層功夫講,也不是用心聽,而是用氣聽,到了這樣的境界,耳聽早就停止了,神和氣二者合一,心不起作用了。氣的本體是虛的,它要等待一種東西來和它相集合,只有「道」這個東西和太虛之氣才能集合在一起。功夫如果做到心同太虛一樣,就算是心齋。
為學者容易入門起見,不妨在這個功夫中劃分幾個步驟:
第一步:「一若志」。「若」字作「你」字解,「志」就是思想,也可以說是念頭。當開始做功夫的時候,心中思想要專一,不要有很多雜念在裡面打擾,雜念如果不掃除乾淨,功夫很難做得好。
第二步:「無聽之以耳,而聽之以心」。「無」等於「毋」,也可作「勿」字解。念頭歸一即就開始做功夫,用「聽」字訣。普通所謂聽,本是用雙耳聽各種聲音,此處所謂聽,絕不是聽聲音。既然是聽,必有聽得對象,不聽聲音,又是聽什麼?初下手,就是聽其中呼吸之氣。凡是呼吸系統正常不發生障礙的人,鼻中氣息都沒有聲音,雖氣沒有聲音,但是自己能夠知道鼻中氣息一出一入,或快或慢,或粗或細,縱然是聾子,也會有這個感覺,所以說「聽之以心」。
第三步:「無聽之以心,而聽之以氣」。此處又有問題,心是有知覺的,還可以說得上一個「聽」字,氣是無知覺的,如何也能用來聽?心聽的對象是氣,氣所聽的對象是什麼?若說用氣來聽,這句話在理論上講不通,究竟怎樣解釋才好?答曰:聽息的功夫做的時間長久,心和氣已經能打成一片不分開了,氣不能作為心得對象了,不能再說這個心聽那個氣,所以說「無聽之以心」。此時身中的神和氣雖然團結在一起,尚未達到混沌境界,還稍微有點知覺,繼續做下去,並不需要許多時間,就完全無知覺了。從有知覺到無知覺這一階段過程中,與其說是以心聽息,是心和氣相互獨立,不如說以氣聽氣。,使心和氣二者之間滅去裂痕,所以說「聽之以氣」,不是說以氣聽氣。雖然仍是聽,實際上不用在著意於「聽」,聽其自然就好。
第四步:「聽止於耳,心止於符」。初下手注重「一」字訣,等到念頭歸一之後,就注意「聽」字訣。假如長久的抱住一個「聽」字不肯放鬆,也過於執著。再後就要用「止」字訣了。所謂「聽止於耳」就是叫人不要再著意於聽,此時功夫漸漸地入於混沌境界,身中的神氣合一,心的知覺已不起作用。所以說「心止於符」(符是與氣符合的意思),這種神氣合一的狀態是無知覺的,外表上看來和睡著一樣,但內部的情況是不同的。
第五步:「氣也者,虛而待物者也,唯道集虛,虛者心齋也」。以前由淺而深的境界,一步一步的都經過了,最後到了「虛」的境界。這個「虛」,是無知無覺以後自然得來的,不是用意識製造出來的。如果做功夫的時候,心裡常常想著要虛,反而不好了。全部功夫原來是有後天返先天,所以第五步功夫,應該是先天境界去體會。若問如何叫做先天,就超出範圍了。
以上來自前輩文獻,希望有識之士能有所感悟!
※《黃庭經》中的黃庭怎麼理解,是什麼意思?
※在《黃庭經》中的泥宮丸是什麼
※《黃庭經》中怎麼描述的魂魄
※《黃庭經》中的古老呼吸法
TAG:相由心生將心比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