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秋節小朋友都來做花燈,自治區博物館遊客兩天超過1.4萬人
新疆晨報訊(文/圖/視頻 記者 任春香)中秋節不只有月餅,還可以賞花燈。10月4日,自治區博物館的講解員帶領小朋友們一起製作手工燈籠,慶祝中秋節。
11時,自治區博物館原本熱鬧的一樓大廳里支起了許多小桌子,工作人員擺上製作燈籠的工具,30個小朋友們圍坐在一起,聽講解員介紹中秋節的來歷和習俗,「團圓燈籠寄情思——中秋手制燈籠」活動正式開始。
在家長和講解員的幫助下,小朋友們開始手工製作燈籠,剪紙、摺疊、粘貼……每個小朋友臉上都是認真的表情。9歲半的蘇語辰上四年級了,她小手靈巧,可以獨立製作一個小雞燈籠。「我今天做了一個小雞燈籠,我覺得我做得還不錯。講解員阿姨也表揚我做得好。今天是中秋節,我參加這個活動很有意義,也很開心。」
4歲的小京傑看著媽媽做燈籠,他也主動要幫忙,學著媽媽的樣子粘貼燈籠。「兒子從來沒做過手工,今天他特別感興趣,我覺得鍛煉了他的動手能力,也讓他在玩中知道了中秋節的含義和習俗,挺好的。」媽媽趙昀說。
來自西安的遊客許晶和丈夫帶著2歲10個月的女兒淘淘一起參加了做燈籠的活動,淘淘很小,只能在一旁看著媽媽做燈籠。「這是淘淘和媽媽一起做的小雞燈籠。」看著媽媽做好燈籠,淘淘趕緊表功。
徐晶說,他們一家三口來北屯參加朋友的婚禮後,來到烏魯木齊遊玩,當天參觀博物館時,正巧碰到這個活動。「做燈籠時女兒很開心,我們一起動手也很有意義。孩子以前不知道中秋節的概念,今天她知道了中秋節要吃月餅,還可以做燈籠。」
當天製作燈籠的還有外國小遊客。7歲的法國小朋友安德烈和媽媽等家人朋友一起來新疆遊玩已經一周了,當天他們也是碰巧遇到了做燈籠的中秋活動,安德烈和哥哥興緻勃勃地一起做燈籠。
講解員帕麗巴克·激浪說,中秋節做燈籠是傳統習俗,今天舉辦手工製作團圓燈籠的活動,是為了讓孩子們了解更多祖國的傳統文化,加深孩子對中秋節的了解。「我們組織了7-13歲的小朋友參加活動,準備了適合小朋友的小雞、小兔卡通形象的燈籠,孩子很習慣。參與活動的家庭都是提前在自治區博物館微信公眾平台上報名的,但也有很多小朋友現場積極要參加,總共有30多個小朋友參與制作燈籠。」
自治區博物館社教部副主任張蕾介紹說,這幾天自治區博物館的遊客暴增,因為10月2日周一是博物館正常閉館,僅10月1日和3日兩天,就已經接待1.4萬人次遊客。
繼續閱讀:
中秋為何賞花燈?
中秋節自古便有祭月、賞月、拜月、吃月餅、賞桂花、飲桂花酒等習俗,流傳至今。中秋節以月之圓兆人之團圓,為寄託思念故鄉,思念親人之情,祈盼豐收、幸福,成為豐富多彩、彌足珍貴的文化遺產。
早在北宋《武林舊事》中,記載中秋夜節俗,就有『將「一點紅」燈放入江中漂流玩耍的活動。中秋玩花燈,賞花燈多集中在江南水鄉一帶,寓意將祝福帶去。花燈也是多種多樣,如芝麻燈、蛋殼燈、刨花燈、稻草燈、魚鱗燈、穀殼燈、瓜籽燈及鳥獸花樹燈等,精緻小巧令人讚歎。
全國各地中秋賞花燈
在廣州、香港等地,中秋夜要進行樹中秋活動,樹亦作豎,即將燈彩高豎起來之意。小孩子們在家長協助下用竹紙紮成兔仔燈、楊桃燈或正方形的燈,橫掛在短竿中,再豎起於高桿上。孩子們多互相比賽,看誰豎得高,豎得多,燈彩最精巧。另外還有放天燈的,即孔明燈,用紙紮成大形的燈,燈下燃燭,熱氣上騰,使燈飛揚在空中,引人歡笑追逐。另外還有兒童手提的各式花燈在月下游嬉玩賞。
在廣西南寧一帶,除了以紙竹扎各式花燈讓兒童玩耍外,還有很樸素的柚子燈、南瓜燈、桔子燈。所謂柚子燈,是將柚子掏空,刻出簡單圖案,穿上繩子,內點蠟燭即成,光芒淡雅。南瓜燈、桔子燈也是將瓤掏去而成。雖然樸素,但製作簡易,很受歡迎,有些孩子還把柚子燈漂入池河水中作遊戲。
廣西有簡單的戶秋燈,是以六個竹篾圓圈紮成燈,外糊白紗紙,內插蠟燭即成。掛於祭月桌旁祭月用,也可給孩子們玩。如今廣西廣東的不少地區,在中秋夜布置燈會,扎制用電燈照亮的大型現代燈彩,還有用塑料製成的各式新型花燈供兒童玩,但卻少了一份舊時燈彩的純樸之美。
另外南方還廣泛流傳著燒瓦子燈(或稱燒花塔、燒瓦塔、燒番塔)的遊戲,在江西、廣東、廣西等地都有流傳。如《中華全國風俗志》卷五記:江西「中秋夜,一般孩子於野外拾瓦片,堆成一圓塔形,有多孔。黃昏時於明月下置木柴塔中燒之。俟瓦片燒紅,再潑以煤油,火上加油,霎時四野火紅,照耀如晝。直至夜深,無人觀看,始行潑息,是名燒瓦子燈」。
【晨報爆料熱線:0991-8801111】
(未經授權 禁止轉載)
※烏魯木齊南山拍到罕見紅松鼠 現實演繹冰河世紀松鼠找松果
※烏魯木齊建成兩大世界之最「絲路主題」雕塑
※注意!今夜強冷空氣登場,烏魯木齊一大波降溫降雨降雪正在趕來
※伊吾胡楊林景區首場燈光秀,看過的人都說「沒白來」
※數學老師唱《大中國》超棒!以後敢說音樂是數學老師教的了
TAG:新疆晨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