兩個神童伴隨太子讀書,一個老實一個姦猾,結局完全不一樣
北宋時期,文化事業蓬勃發展,文人雅士相繼湧現而出。在這種氛圍下,皇室也非常注重教育,太子的學習更是重中之重,不但有名師教習,還擇天下聰慧的神童陪太子讀書,以創造良好的環境。宋真宗給自己的太子選擇的伴讀是晏殊和蔡伯俙,都是當時著名的神童,兩人的結局卻完全不一樣。
他們一開始就以神童而名聞當地,不同的是晏殊是在14歲的時候正式參加科舉考試,毫不怯場,被真宗皇帝賜為同進士出身。隨後,真宗皇帝要考他,當把詩、賦、論的題目交給他後,他鎮靜的說:「這些題目不久前我剛做過,請陛下換別的題靠我。」
為了表明他的真誠,他又把口頭回答了這些題目,真宗才知道有這麼誠實的人,非常高興,授予他秘書省正事,讓他和太子一起讀書。
蔡伯俙來的時候年紀更小,他三歲就能背誦別人剛讀完的詩。在鄰居的建議下,父親背著他一路趕到京師參加童子科的考試。門監見他父子這般模樣,笑對蔡伯俙說:「你騎父作馬。」三歲的蔡伯俙信口而答:「父望子成龍」。
於是,蔡伯俙的機智傳遍京城。在隨後的童子科中,他一路過關斬將,同樣獲得真宗的親睞,也被賜予同進士出身,授予他秘書省正事,陪太子一起讀書。這時候的蔡伯俙年不滿4歲,理論上來說,才智猶在晏殊之上。
也就是說,除去一些配角,太子、晏殊和蔡伯俙就形成了讀書小組,這裡面晏殊的年紀最大,學問也最多;蔡伯俙最聰明,也最圓滑;太子最懶,也最不想讀書。
太子不願意讀書的時候,晏殊就如同大哥哥一番,苦口婆心勸太子認真學習,將來才有本事繼承大統。太子平素聽慣了老師和父皇說這些,哪裡還願意聽晏殊的說教,躲都來不及。蔡伯俙年紀雖小,卻圓滑得多,太子不願意讀書就陪他玩,也從來不規勸太子,一味迎合太子。
在南宋學者王明清的《揮麈錄》曾經記載過一個故事,宮中門檻過高,太子跨過去還挺費力,蔡伯俙匍匐在地上,把自己當做墊腳石,讓太子踩著過去(「伏地令太子履其背而登」)。其實宋朝是很重視文人的時代,大部分文人也很有骨氣,這種行為,頗為同道所不齒。
還有一次,真宗讓太子寫一篇文章,太子不會寫,就去求晏殊幫忙。可是晏殊卻斷然拒絕,不給太子代筆。蔡伯俙聽說後,連忙寫了一篇,給太子交差。真宗檢查之後,發現不像太子的文筆,忙問怎麼回事。晏殊在場,如實而答,太子挨了一頓臭罵,回去後指著晏殊大罵:「我當上皇帝後,非殺了你不可。」晏殊卻鎮靜的說:「你就是殺了我,我也不說假話。」
蔡伯俙不僅討好太子,也不放過在真宗面前賣弄聰明的機會。有一次真宗問他想不想自己的父母,其實這也是天子向小孩子隨口一問。結果蔡伯俙想得太複雜了,生怕答想或不想都會觸怒龍顏,連忙機智的答道:「皇上就是我的父母。」
宋朝皇帝,從真宗開始,就是帶著儒雅和平和,沒有別的朝代那麼多戾氣。真宗也不過就是關心蔡伯俙,而得到這個回答,反而覺得這個孩子太過於圓滑。
真宗駕崩後,太子即位,他就是後來一代明君宋仁宗。蔡伯俙料想自己出頭的機會總算到了,仁宗自幼和他交好,一定不會虧待他。結果仁宗反而重用晏殊,不斷加他的官,最後官居宰相,以樞密使加平章事。蔡伯俙卻只被任命一些無關緊要的小官。
蔡伯俙心裡不服氣,就去找仁宗理論。仁宗卻對他說:「小時候是我不懂事,所以討厭晏殊。現在長大了才明白事理,治理天下還是要晏殊這種正直的大臣,而像你這樣圓滑的人,是不能重用的。」
此番話說得蔡伯俙無言以對,但他已經改變不了自己了,在後來的宦海生涯中,蔡伯俙就是做一天和尚撞一天鐘。他工作懶散,三天兩頭闖小禍,動不動還向朝廷要恩惠。鑒於他畢竟和皇室有感情,歷經真宗、仁宗、英宗、哲宗四朝還是讓他做一點小官,最後八十歲致仕,政績平平。
當時的人就評價,從夏睪子,周項槖,秦甘羅,漢張辟疆、班固、孔融、曹植算起,神童不少,但三歲就有驚人天賦的人,僅有蔡伯俙一人,然而他的一生真讓人唏噓,其實他所在的宋朝,正是文人的黃金時代。
然而晏殊,憑藉正直的言行和高貴的人品在當時政壇名噪一時,後來還培養了范仲淹、孔道輔、王安石、韓琦、富弼、歐陽修等一大批名臣,並為他們打開良好的北宋風氣。他的一句「無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識燕歸來」至今傳唱。
※兩個神童陪太子讀書,一個老實一個姦猾,結局完全不一樣
※此人學貫中西,十幾個學生都是大師,卻有一個怪癖被人利用
※她曾為狀元夫人,又甘為洋人的情人,特殊方式曾經挽救黎民百姓
※她曾為狀元夫人並與八國聯軍關係好,特殊方式挽救黎民百姓
※此人打破武狀元的魔咒,成為了軍功最為顯著者,挽救了一個王朝
TAG:小珏說歷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