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名同姓同時代的兩位名將,如將二人能力與地位疊加,可覆滅漢朝
傷心楚漢之項羽篇:奈若何(31)
主筆:江湖閑樂生
公元前206年四月,大秦已滅,誅秦盟主項羽主持分封了天下,新的楚漢時代來臨,天下從此迎來了短暫的太平,各路豪傑也將分別去到自己的新封國上任了。一時間,無數離愁別緒湧上各位新王新侯的心頭,畢竟,他們並肩作戰了這麼長的時間,此一別,何時才能再會?再會時,也恐人面桃花,乃至刀兵相見了。
劉邦也該去他的封國漢中了,臨走之前,他又來向項羽道別。然而這一次道別,與上一次道別,兩人的身份與心情,已經改變了太多太多。
「霸王……」
「漢王……」
四個字後,兩人無語。
不是兩人沒有話說,而是心中太多的話,說不出口。
說不出口就啥也別說了。項羽即命漢王率其嫡系部隊三萬熱速速前往漢中赴任,他這輩子再也不想見到劉邦了,他們之間已是天高路遠,再見不如不見。
劉邦嘆了口氣,轉身蹣跚而去。他落寞的背影,漸漸在秦嶺的山野中模糊。
然而,項羽萬沒有想到,劉邦走後,楚軍與其他諸侯軍中又因仰慕而追隨他去的竟有好幾萬人,這裡面,就包括兩位叫韓信的人。
第一個韓信,就是韓王成的堂叔韓國將軍韓信,當年他與張良同時受韓王成委託,幫助劉邦入關滅秦,而今,他已深深被劉邦的偉大魅力所吸引,決定繼續追隨漢王,不回韓國了。
韓信的決定是正確的,作為最早投靠劉邦的諸侯,韓信後來成為六國王室中唯一得以復國的諸侯王,也成為漢朝建立後唯一主動造反的異姓王,並勾結匈奴入侵,與冒頓單于聯手,在白登差點搞死了劉邦。若是將另一位韓信的軍事能力賦予這位韓信,漢朝危矣!
第二個韓信,就是項羽手下的執戟郎中韓信,他由於一直得不到項羽的重用,於是決定離開楚軍,加入漢軍,希望能在劉邦手下有所作為。這位韓信與第一位韓信一樣,後來居然也成了漢初的諸侯王,鹹得裂土,南面稱孤。世間巧事,莫過於是。
而對於劉邦來說,這第一個韓信,說明天下諸侯對項羽這位新領袖並未完全歸心;第二個韓信,說明即便在楚軍中,也有對項羽不以為然的識時務之俊傑。
這兩類人,在日後的歲月中,會變得越來越多,正如我前面所言,項羽或許是個好朋友好愛人,但的確不是一個好領導,只有信奉君子之交淡如水的清談名流與廉禮之士,才會死心塌地的跟著他混。
有得必有失,劉邦得到了兩個韓信,卻失去了張良,張良身為韓相,只是劉邦的客卿,輔助沛公完成覆秦大業、送他就國後,就要回去跟隨韓王成了,這也是沒辦法的事兒。
兩人於是依依惜別,劉邦雖然捨不得張良,但他也不會強迫張良放棄舊主,畢竟張良世代為韓臣,與韓國的感情非比尋常。身為一個好領導,是不會讓部下做他不願做的事兒的。
劉邦與張良的感情,和項羽的又不一樣,他們是真正的知己。好友會反目成仇,但知己永遠不會,因為知己之間是生命共同體,是真正的同類,而同類,是不會相殘的。
然而,天下沒有不散的宴席,知己不一定會永遠的在一起,臨別之前,張良為劉邦獻上了他最後一策:「漢王請燒絕所過棧道,以備諸侯來犯,且示項羽無東意。」
蜀道難,難於上青天,沒有修建在懸崖峭壁上的棧道,劉邦插翅也難飛出漢中。張良此計,就是為了麻痹項羽,讓劉邦能在漢中安然修養生息,等待機會突然衝出漢中,殺項羽一個措手不及。
劉邦聽從了張良的最後一計,從此潛龍伏漢中,養精蓄銳待雲出。揆情度理,劉邦當時應該並沒有明確的威加海內惟我獨尊的雄心,他只是對於自己所受的待遇感到不服,他只是不想一輩子被人踩在腳下!他一定要做給全天下看:我劉邦不是想證明自己有多麼了不起,我只是要告訴別人,我失去了的東西,我一定要拿回來!
——青山不再,綠水長流。項老弟,我倆緣分未盡,再會有期吧!
※如果項羽烏江不自刎,是否還能和劉邦爭霸天下?
※中國歷史上最會用人的皇帝,你最先想到的是誰?
※韓信升職記:蕭何為什麼要月下追韓信,劉邦又為何肯給他登台拜將
※堪稱大秦後期支柱的章邯為何敗於無賴劉邦?
※西楚霸王死得很冤嗎?不,一點都不,他死也死得霸氣!
TAG:劉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