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文史 > 康熙近臣高士奇緣何而「奇」

康熙近臣高士奇緣何而「奇」

文/浦江客

康熙年間的大臣高士奇,在歷史上是個爭議極大的人物,褒則上天,貶則入地,可謂奇中之奇。高士奇,字澹人,號江村,祖居浙江餘姚,以錢塘籍補杭州府學生員(秀才)。康熙十年入國子監,試後留翰林院辦事,供奉內廷,為康熙所寵幸。對高士奇的仕途之「奇」,清代野史筆記多有記載。

昭槤的《嘯亭雜錄》第八卷《高江村》中記載了高士奇逢迎康熙帝的兩件事。前一件講的是,高士奇(號江村),性格機敏,遇事都能夠先揣摩人意、迎合對方,因而每次都博得皇上的歡心。一天,康熙帝打獵,因為馬閃了蹄,險些從馬上掉下來,因此很不高興。高士奇得知此事,用爛泥水弄髒了衣服,急急忙忙去宮中侍候在皇帝身邊。康熙帝很奇怪地問是怎麼回事?高士奇答道:「我剛才落馬掉進泥水裡,來不及換洗衣服。」康熙帝聽完哈哈大笑說:「你們這些南方人,原來如此懦弱。剛才我的馬多次閃蹄,我都沒有掉下馬來。」於是,康熙帝的惱怒便消除了。後一件講的是,有一次,康熙帝登上鎮江金山時,想題個匾額,但毛筆蘸了很長時間的墨,卻一時想不出合適的詞句,高士奇見狀,便在手心上寫了「江天一覽」四個字,裝著趨步上前磨墨的樣子,向康熙帝微露了一下。康熙帝便照著他擬的四個字題了匾額。

其實,以今而論,後一件事無可非議。作為秘書,當領導在尷尬之時,理當巧妙解困。至於前一件事,那就有諂媚之嫌了,難怪世人詬病。縱觀高士奇一生仕途,能得到康熙如此寵愛,這件事只是一鱗半甲也。高士奇仕途之「奇」,筆者歸納乃有四「奇」。

其一,奇遇也。高士奇能與康熙搭上關係,據《嘯亭雜錄》等史書記載,都說是大學士明珠推薦的。年輕時高士奇來京城找到的第一份工作,是在明珠府上一個門衛家裡教書。有一次,經門衛推薦,高士奇給明珠代寫了幾封要緊的信,明珠十分滿意。於是,高士奇就留在府里擔任掌書記。後來明珠再把高士奇推薦到康熙那裡。另據史書記載,說是有一個叫祖澤深的官員將高士奇推薦到大學士索額圖的親信家奴當奴僕,不久這個家奴受賄事發,高士奇給他出主意挺過了難關,引起了索額圖注意。索額圖發現高士奇既善解人意,又寫得一手好字,就把他留下來當幕僚。以後,康熙想找個書生當顧問,索額圖就把高士奇推薦到了康熙身邊。

其二,奇巧也。康熙離不開高士奇,其中必有原委。野史筆記上記載著高士奇數次隨駕南巡時留下的幾件趣聞逸事。其中有記:有一年,康熙南巡來到杭州靈隱寺題寫匾額時,筆一揮將繁體「靈」字上部的「雨」字寫得過大,下面就無從下筆了。高士奇見狀,趕忙在手掌上寫好「雲林」二字露給康熙看。康熙就將錯就錯,寫下了「雲林」二字。故靈隱寺另有「雲林寺」這一別名。

高士奇逢迎取巧如此,實際上都是做了「功課」的。高士奇不僅上班不離康熙半步,而且對康熙下班之後做了什麼事,見了什麼人,說了什麼話,他也要努力想辦法弄清楚。他對康熙八小時之外讀了什麼書尤其感興趣。為此每天從家裡出門時,高士奇都要裝滿一口袋金豆子,一到單位上,就找到康熙的貼身小太監,詳細詢問康熙的生活起居和工作信息,太監每提供一條有價值的信息,高士奇就送上金豆一顆,多講多送,隨講隨送,往往一口袋金豆,到晚上下班時,就一顆不剩了。由於高士奇對康熙的喜怒好惡無不了解,對康熙的一言一行無不知曉,包括對康熙所讀之書事先都作了認真預習,所以不管康熙問他什麼,哪怕是一些比較冷僻書的內容,高士奇都能對答如流,深合朕意。

高士奇畫像與書法作品

其三,奇貨也。高士奇利用自己的康熙近臣地位大撈好處,可謂「奇貨可居」。如筆記野史中有這樣一段記載:高士奇每天下班時,朝廷各個部門的大臣們都擠在他家門口馬路上等候他回來,大學士明珠有時也在其中。高士奇目空一切,不予理睬。對於舊日「恩人」和當朝「宰相」明珠,高士奇還算給了面子,傳話讓明珠進去,兩人交談許久。對於其餘的「部長」和「副部長」們,高士奇往往只選擇其中的一至二人叫進去見見。這種情況幾乎天天如此。朝中大臣不厭其煩地腆著臉來拜見高士奇,當然不單純是套近乎拉關係,而是向高士奇探聽只有他才知道的內幕信息,或通過高士奇之手向皇上傳遞什麼東西。來人自然不會空著手,荷包里總要帶幾張銀票,這就成了高士奇滾滾不盡的財源。

其四,奇功也。高士奇並非一個只會拍馬溜須的諂媚之臣,他是一個工作勤奮而又富有才華的大臣。高士奇曾先後兩次進入南書房工作,前後加起來長達十四五年之久。他每天早出晚歸,加班加點也是常事。高士奇雖不能說是一流書法家,但他的字寫得漂亮,康熙很喜歡他抄寫的文書典籍。高士奇一生勤奮好學,博覽群書,精考證,勤著述,他的著作收錄在《四庫全書》有八部。康熙曾對侍從說:「朕初讀書,內監授以四子本經,作時文;得士奇,始知學問門徑。初見士奇得古人詩文,一覽即知其時代,心以為異,未幾,朕亦能之。士奇無戰陣功,而朕待之厚,以其裨朕學問者大也」,可見康熙對高士奇的寵愛。

康熙二十八年冬天,高士奇終於因左都御史郭琇上疏彈劾,離開了康熙帝。郭琇上疏揭發了高士奇與原任左都御史王洪緒等人結成死黨,內外呼應,招搖撞騙,大肆收受賄賂的大量犯罪事實。這道疏文一上,既容不得高士奇一夥半點狡辯,也堵死了康熙繼續保他的所有門路,無奈之下,康熙只能令高士奇「休致回籍」。

當然,也有史家指出,郭琇所以彈劾高士奇等大臣,實際上是太平盛世中官僚集團內部爭權奪利的反映。這有待史家研究評析。平心而論,高士奇在歷史上似乎還排不上奸臣、貪臣、諂臣。但按《荀子·臣道》對臣子類別「態臣」、「篡臣」、「功臣」、「聖臣」的劃分,高士奇倒是可算得上一個「態臣」。何謂「態臣」,乃「內不足使一民,外不足使距難,百姓不親,諸侯不信,然而巧敏佞說,善取寵乎上,是態臣者也。」意思是:對內不能靠他來統一民眾,對外不能靠他去抵禦患難;百姓不親近他,諸侯不信任他。但是他靈巧敏捷能說會道,善於從君主那裡博得寵幸。

「態臣」緣何「吃香」?這就要談到中國歷史上古老而又沉重的君臣之道話題了。在封建社會裡,君臣關係直接涉及到政風的好壞。臣子對君主應直言不諱,敢於發表真實的見解。君主應從諫如流,虛心聽取各種意見。然而,正如范仲淹講過的那樣,從歷史上看,「忠臣骨鯁而易疏,佞臣柔順而易親。柔順似忠,多為美言;骨鯁似強,多為直諫。美言者得進,則佞人滿朝;直諫者見疏,則忠臣避世。」翻開一部中華君臣之道歷史,「柔順」乃是解決君臣之間的鑰匙。在封建社會,君臣關係其實就是一句話——順從。在這種體制下,忠直之士,敢言之人,結果卻忠言逆耳,良藥苦口,往往如雜草朽木一樣被屏除掉。一個人要想發揮自身才幹,只好將才性和奴性完美地結合起來,這就造成了高士奇一類的臣子。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康熙 的精彩文章:

康熙竟對中國歷史有那麼多的貢獻!
康熙之所以能成為歷史上的明君,這件事可以看出來
《康熙大帝》布衣宰相方苞對康熙說了什麼,使其決意傳位於胤禛?
千古一帝我認為應該是明神宗而不是康熙

TAG:康熙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