絲綢之路上的千年海撈瓷(上)
何為海撈瓷?
大家對外銷瓷並不陌生,但是談到海撈瓷,對於大多陶瓷愛好者來說,因為接觸的不多,所以會感到新鮮!
外銷瓷特指中國歷史上那些以對外貿易為目的而生產銷往海外的瓷器。多是唐宋元明清時期通過貿易形式,由陸路、海路運出或由外商來我國收購、訂製等經營方式而銷往國外的。還有一小部分是通過對外國使者、元首的賞賜和饋贈輸出,或按歐美上流社會乃至宮廷特需的訂單製作的瓷器精品。中國的制瓷史非常悠久,其中,外銷瓷是非常重要的一部分。外銷瓷是中華文明對世界最重要的貢獻之一,而在過去的數千年里,這些瓷器隨著商船跨越重洋,在全世界遍地開花,歷史上不知有多少載有中國瓷器的船隻在遠洋途中因意外事故而沉沒在大洋深處,隨船瓷器也被埋藏在海底。而「海撈瓷」就是這些從海里打撈出來的古代沉船瓷器,也是中國歷史上外銷瓷的一個分類。
中國自漢代開始已有少量的向海外輸出陶瓷器,尤其是到了宋代,隨著我國東南地區農業、手工業的發展與海上交通的進步,而且由於西北陸路對外貿易的交通已先後遭受遼、西夏和金的阻撓,所以宋政權特別重視海陸貿易。
據了解,宋代是中國瓷器第一個鼎盛時代,出現了定、鈞、官、哥、汝五大名窯。對比明清時期華麗的琺琅彩,宋瓷以優雅的單色釉著稱,被不少瓷器愛好者們奉為中華瓷器中的「大家閨秀」。宋代各地燒瓷名窯迭出,官窯首屈一指。宋徽宗登基在河南禹州神垕鎮建立鈞瓷官窯,專門為皇宮燒造花盆、盆奩等陳設貢瓷。在他的主持下,鈞瓷表面燒制出異常奇麗、變幻無常的線條,由於後人難以仿製,故有「鈞瓷無雙」之說。宋景德年間,宋真宗趙恆命昌南進御瓷,底書「景德年制」四字,因其精美絕倫,遂以「景德鎮」之名久久風行。
隨著宋室的南渡,北方許多著名窯場的能工巧匠紛紛趕赴景德鎮,帶來了當時北方先進的制瓷工藝,使景德鎮的制瓷技術迅速發展。宋代,景德鎮因出產「影青瓷器」、「青白釉瓷器」而聞名於世,並通過泉州、廣州兩大商港通達海外,成為當時風靡世界的名牌貨。據說,荷蘭、葡萄牙商人最早將瓷器販運到歐洲時,瓷的賣價幾乎與黃金相等。據趙汝適《諸蕃志》記載,宋代的瓷器被運往全球50多個國家,最遠的包括非洲的坦尚尼亞等地。
自1990年春,中國水下考古隊先後四次對福建連江縣筱埕鎮定海村東南海域的「白礁一號」沉船遺址進行試掘,從「白礁一號」沉船遺址出水了一批陶瓷器的水下考古案例。內容中提到了,考古學家們由此推定「白礁一號」沉船的年代為南宋時期,即公元12世紀後期至13世紀前期。史料記載,中國的這些著名的瓷器就是經由「海上絲綢之路」銷往各國,所以這條線路也被稱為「陶瓷之路」。但是由於船的裝載量大,通常一艘普通中型商船就能裝載上萬件瓷器,而馬六甲海峽作為亞、非、歐等地往來的海上樞紐,成為中國商船必經之地,一些商船因故在此沉沒,所載瓷器打撈出水後統統稱為海撈瓷。中國陶瓷雖然久負盛名,但是「海撈瓷」是一個在上世紀末剛剛被人們熟悉的辭彙,直到今天對於很多收藏愛好者來說仍然是一個神秘且生疏的類別。
宋代對「海撈瓷」的影響
海上絲綢之路,在漢代即有記載,當時中國船隻從廣東、廣西、雲南等地的港口出海,沿中南半島東漢航行,最後到達東南亞各國。唐宋之後,隨著航海技術和造船技術的演進,海上絲綢之路航線大大擴展,貿易也愈顯繁榮。其實,當時陶瓷之路得以發展並走向輝煌,有著諸多的原因。對於任何一個時代的商業發展,包括海外貿易在內,都與這個國家當時的政治、經濟乃至文化發展是分不開的。在宋代,一方面,陸上絲綢之路異族崛起,自漢代起直至宋代,他們從未間斷過對絲綢之路的阻礙,另外一方面,就是南宋自身的影響。宋代外銷物品雖然絲瓷並重,但在北宋是絲占首位。到了南宋,隨著整政治經濟中心南移,加之北方絲源的減少,瓷器出口量逐漸增加。作為對外貿易中重要商品之一的瓷器,就是在這樣的歷史背景下被大量銷售到許多國家和地區。
據了解,當時中國的瓷器在東南亞一帶屬於較高當的商品,供不應求。相比較來說,從國外舶入的多是一些屬於原材料的初級土特產,如玳瑁、胡椒和香料等,因此,瓷器的海外貿易有著巨大的商業利潤。宋朝對瓷器外銷持鼓勵策略,加之課稅可以增加政府財力,東南地區又沒有北方長期戰亂的不利影響,造船業的進步,給宋代海外貿易提供了有利條件,也為當時「海上陶瓷之路」的進一步完善提供了有利條件。
據史料記載,北宋時期,朝廷非常重視明州海外貿易。吳越納土歸宋當年(978)北宋朝廷便在杭州設立了兩浙路市舶司,以管轄杭州、明州的市舶事務。宋太宗端拱二年(989)規定:「自今商旅出海外番國販易者,須於兩浙市舶司陳牒,請官給券以行,違者沒入其寶貨。」 淳化三年(992)兩浙路市舶司一度徒置至明州定海縣(今寧波鎮海)。咸平二年(999),朝廷在明州單獨設置了市舶司。在史料記載中,類似的支持海外貿易的典型案例不勝枚舉,而到了南宋,由於偏安一隅,財政來源稅減,更加重視海外貿易。明末之際的著名學者顧炎武曾強調說:「(宋室)南渡後,經費睏乏,一切依辦海舶。」
這些因素激勵著南方瓷業向更大規模發展。除景德鎮窯青白瓷外,同時期大規模外銷的還有浙江龍泉窯青瓷,其窯廠設址大多選擇在轉運路線上,更注重臨近江河水道線路。對於中國瓷器來說,再也沒有比水運更加便捷和安全的運輸方式了,這條航線後來也被稱為「陶瓷之路」。
文藏頭條號精彩內容:
馬未都談龍紋|橫河跨海—兩宋及遼金
更多藝術賞析與收藏資訊,歡迎關注【文藏】頭條號!
※小話銅手爐
※故宮博物院藏點翠文物:結珠鋪翠 點羽成仙
※《文化大觀園》:一位「中國知道份子」的12年,無間歇的600期
※時代經典——歷史長河中那些漸消的器型(上)
※漫談:古玉做舊技法
TAG:文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