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斯大林的飢餓屠殺:《苦難的收穫》

斯大林的飢餓屠殺:《苦難的收穫》

01

歷史背景

蘇聯紅軍,布爾什維克,相信這兩個詞在70後,60後的記憶中,充滿正能量。

新中國成立初期,在蘇聯老大哥的引領和援助下,我國在社會主義康庄大道得以起步。

而不知有多少人了解,當年蘇聯領導人斯大林,卻是一位暴君。

他自小在貧困中長大,父親是個嗜酒無度的皮鞋匠,常常毒打他,直到斯大林11歲,父親去世。

這樣的原生家庭,塑造出斯大林這個「鋼鐵的人」。

他推行全國農業集體化期間,盛產糧食的烏克蘭農民進行消極和積極的抵抗。

1932年8月,最高蘇維埃頒布新法令規定「盜竊集體農莊財物」可判處死刑。

1932年12月,蘇共政治局頒布秘密命令,將全烏克蘭所有生產資料(農具、牲畜、種子)收歸政府直接管轄的集體農莊公有,這一法令從根本上禁止農民擁有任何農產品。

至1933年1月,有 7.9萬名農民根據以上罪名被逮捕,其中4880人被判處死刑。

1932年底,斯大林向烏克蘭農村派出搜糧隊,沒收農民的餘糧、口糧和種子糧。

1933年春天,在全烏克蘭爆發極其嚴重的大饑荒,在此期間,烏克蘭農村中甚至出現人吃人,以及在冬季把埋葬的貓、狗、家畜和人的屍體挖出來吃的事件。

據不同的統計數字,有240萬至1500萬人死於這一事件。

02

電影觀感

影片《苦難的收穫》,講述的正是在這個歷史背景下的真實故事。

一名年輕的畫家尤里,在饑荒、監禁和酷刑的環境下奮力求生,試圖從這場「飢餓屠殺」中拯救他青梅竹馬的愛人娜塔卡。

無辜入獄,再逃出蘇聯監獄,尤里加入反抗布爾什維克派的行動,最後帶著娜塔卡逃越國境。

影片開篇外景優美,描述了烏克蘭人民在沙俄時期過著恬靜的農莊生活。

森林中的駿馬,陽光下的農場,孩子的嬉戲,農人的耕作,影調明快,每一幀畫面都構圖完美,拍攝講究,讓人心曠神怡。

而沙皇被刺後,蘇聯紅軍開始出現在農場,宣布農莊充公,影調逐漸轉為灰暗,影片悲劇氛圍漸濃。

至《苦難的收穫》後半部分,無辜的槍殺與審判,以及政治酷刑等逐漸展開,使得影片時代特色鮮明,時刻會嗅到政治昏饋混亂的味道。

前後影調的鮮明對比,使觀眾對美好與苦難的對比尤為深刻,無須過多台詞,畫面語言已詮釋了一切。

影片以小處著眼,以普通青年男女的愛情以及人生遭遇的突來變故,講述歷史與苦難。

我們從有血有肉的人的經歷中,了解到烏克蘭農民境遇的悲慘,一窺斯大林橫徵暴斂而致的糧食危機。

導演在《苦難的收穫》中並沒有著力對主人公進行刻畫,但通過大的歷史背景而來的生活窘迫,逼迫尤里成長,並由軟弱走向堅強,由逆來順受轉為主動反抗。

這種將人物置身於歷史事件中而進行的個性塑造,沒有刻意雕琢,反因生活脅迫而自然天成,讓人覺得真實可信。

03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影視書評 的精彩文章:

TAG:影視書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