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紹興籍院士在母校暢談家國情懷

紹興籍院士在母校暢談家國情懷

「是家鄉孕育了我一生的發展方向」

——訪瑞典皇家工程科學院外籍院士、土木工程專家許溶烈

許溶烈,生於紹興越城區,1948-1950年就讀於紹興一中。

「學弟學妹們一定要好好學習,要做中國夢,先要學習好。」昨天下午,紹興一中,86歲高齡的許溶烈與18歲的紹興一中學子們圍坐一圈,親切又語重心長地分享他的人生經驗和治學心得。

作為建設部總工程師,這位滿頭白髮的老人在新中國的建築史上留下了濃墨重彩的華章——黃浦江第一條越江隧道建設、核潛艇工廠工程、我國首個洲際導彈發射架的基礎工程……許許多多在共和國歷史上有著重要戰略意義的國防建設項目,都有他的身影。

2002年,為了表彰他在建築業方面取得的成就以及為促進中英兩國在建築業方面的合作所作的貢獻,英國皇家特許建造學會授予了他榮譽資深會員稱號,許溶烈是首位獲此殊榮的中國人。

許溶烈的老家就在越城區大樹下這個地方,父母靠做小生意撫育4個孩子。因為當時讀紹興一中不要學費,他便考了進去,如今回頭去看,當年身邊可謂「名流雲集」——同班同學徐壽波、低一屆的校友許紹燮……「老師也都很厲害,有陳建功妹妹陳建玲,還有個地理老師,名字忘了,黑板上畫中國地圖、世界地圖,與書上印的幾乎不差。」

2014年,許溶烈在為《建築學報》創刊60年撰寫的紀念文章中曾寫道,是家鄉紹興潛移默化地塑造了他從事建築工程事業的志趣。「我的故鄉紹興,在離城區幾公里的東南角,建有當地十分有名的禹王廟、禹王陵,以紀念大禹治水的豐功偉績;我的故鄉紹興位於錢塘江杭州灣南岸,在當時,擺渡過錢塘江不是很容易的事,但在我出生的年代裡,竟然動工修建了錢塘江大橋,成為震撼全國的大事。」

今年,86歲高齡的他又回到了故鄉紹興,以一種新的方式回饋故鄉——在紹興設立院士工作站,把更多的人才引入紹興,為紹興建築業的轉型升級助力。

在與「學弟學妹」們的座談中,許溶烈勉勵大家要廣泛閱讀,並建議學校好好利用校友資源,爭取讓學子們每個月都有一、兩次與專家、學者面對面交流的機會,以開闊視野,獲得做人、治學的指導。

「大企業要把更多精力投入到尖端領域研發」

——訪中科院院士、高分子化學專家沈家驄

「我現在重點關注超分子化學,這種材料未來主要應用於智能機器人。」10月5日,在紹興一中校園,86歲的紹興籍中科院院士沈家驄告訴記者,智能機器人是未來發展方向,而材料則是發展智能機器人的第一步。

作為校友,沈家驄院士此次專程來參加紹興一中120周年校慶,雖然行程緊張,但他仍在百忙中「擠」出時間接受採訪。他說回到母校,想起了自己的求學時代,心情特別激動。「今天的一中,像一所大學一樣美麗,孩子們一定要珍惜,要努力!」

在一中校史博物館,一幅幅老照片,讓他觸景生情。「我小時候,日本人的轟炸機幾乎每天都像蒼蠅一樣在頭上盤旋,炸彈扔下來,一大片房子化為灰燼……鬼子經常半夜三更闖入民宅,很多次,我和兄弟姐妹幾個在睡夢中被明晃晃的刺刀趕到牆腳,嚇得都不敢哭。」

「紹興淪陷後,日本人強迫要求我們學日語,但我們根本不學。日本人到學校來檢查了,我們的老師才裝模作樣領讀幾遍。等到人走了,老師就給我們講《西遊記》。」說到這裡,沈院士如釋重負地說,落後要挨打,也是那種刻骨銘心的記憶,讓他從小堅定信念,一定要好好學習,為國家強大作出自己的貢獻。

也正是這種改變國家命運的強烈使命感,讓他執著於科學攀登。一個不為人所知的細節是,沈家驄院士以優異的成績考上浙江大學後,在家裡無錢供養他讀書的情況下,他半工半讀,在錢江邊打石子,幫人碾米,為自己掙學費、生活費,不讓家裡負擔一分錢。

「科學的競爭,就是在國際尖端領域比拼,要敢於把自己放進去。」雖然已是耄耋之年,但沈院士仍孜孜不倦於高分子化學尖端領域探索與研究。「每次學生來,他都鼓勵他們做尖端科研,一起探討學術難題。」一直陪伴在身邊的老伴高蒨告訴記者,他的一顆心仍「拴」在超分子化學科研上。

「要掌握智能機器人關鍵技術,材料是第一步,而超分子化學是材料的關鍵。」沈院士接過話茬說,紹興化工材料產業基礎不錯,但距離國際先進技術還有相當距離,他建議一些大企業要把更多的科研精力投入到尖端領域的研發上。如果需要,他很樂意在創新之路上助一臂之力。

「母校教會我做人、做事、做學問的道理」

——訪俄羅斯宇航科學院外籍院士、無線電遙控遙測專家沈士團

沈士團,1940年出生於嵊州,1955-1958年就讀於紹興一中。

沈士團77歲了,但精神矍鑠,昨天下午,他以院士學長的身份給一中學子們作了一場兩個半小時的講座,中間沒有停下來休息。他講座的主題與老本行有關——《中國航空現狀與展望》,這位北航老校長,曾組織參與了全國第一架輕型客機「北京一號」、第一枚高空氣象探測火箭「北京二號」、第一架無人駕駛飛機建造等工作,並帶領北航,在高等教育改革方面作了一系列探索和實踐。

在接受專訪時,沈士團深情地回憶了他在紹興求學的經歷,對家鄉的眷戀之情溢於言表。沈士團的老家在嵊州甘霖鎮,由於家貧,母親在紹興當保姆,供養家裡的5個孩子。老大沈士團為追隨母親,於1955年考取了紹興一中。「班上優秀的同學很多,我不是『學霸』,但也不錯,還拿到了學校的全額獎學金。」六十多年前的事,沈士團回憶起來仍覺歷歷在目。

他深情地說:「母校,相當於母親一樣,爸爸媽媽給了我生命,撫養我長大,母校給了我知識,讓我成長,變成了一個對社會有用的人。母校教會我做人、做事、做學問的道理,對我一輩子都有影響。」

他心繫民生,敢言直言,作為全國政協委員的他,曾連續9年提同一個提案——財政性教育經費支出要達到GDP的4%,因此被稱為「4%專業戶」。

不管走多遠,他始終惦記著家鄉,每過兩三年,他都會回老家甘霖鎮看看,並時時想著報效家鄉。早在1986年,還是北京航空航天大學電子工程系主任的他,硬是拉著當時的北航校長到浙江,與浙江省教育廳廳長見面,希望擴大北航在浙江的招生數,為家鄉多培養一些人才。在昨天的講座上,他勉勵年輕的「學弟學妹」們,為中國的航空航天事業作出自己的貢獻。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浙江在線 的精彩文章:

昨日還穿著新婚禮服 今日披上白大褂
代表風采 邢一均:讓優秀人才下沉到企業一線
「新零售」商城內人頭攢動 線上線下流量滾滾
蕭山徵集旅遊品牌口號 今年將投10億建設重點旅遊項目
生態優勢轉化為生態紅利 衢州全域旅遊邁上新台階

TAG:浙江在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