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科教授「跨界」,思源湖畔詩緣
水光瀲灧看雲霞,長立思源氣自華。
倦鳥歸巢將日暮,誰人留戀不還家。
我的這首七絕,是寫上海交通大學的地標之一思源湖的傍晚的情景。近幾年,隨著傳統文化的氛圍在高校裡面日漸濃厚,我這個理學博士出身的生物學教師,也開始學習舊體詩詞的寫作。不僅初步掌握了舊體詩詞的創作技能,在報刊上發表了數十首作品,還將古詩詞中的生物學內容進行研究、分析,並融入到生物學的教學實踐中去。這真是一件饒有趣味的事情。
王羲之《蘭亭集序》中的句子「俯察品類之盛」,被我翻譯為「關注生物的多樣性」。據此,我認為古代的知識分子對於自己賴以生存的自然界,是有著深刻而細緻的了解的。孔子說:「詩,可以興,可以觀,可以群,可以怨;邇之事父,遠之事君;多識於鳥、獸、草、木之名。」說明《詩經》從某種程度上,是一部生物多樣性的百科全書。漢時王逸《離騷序》寫道:「《離騷》之文,依《詩》取興,引類譬諭,故善鳥、香草、以配忠貞……」以《離騷》等衍生而出的「香草美人」,自然也是不能缺少植物的意象的。如《湘夫人》,通篇只有200多字,卻涉及到20多種植物的名字。這樣看來,古代的知識分子是「文理皆通」的,也就是說,傳統文化其實是一種博大精深的複合型的文化。
於是我想到,當今的大學學科分化非常細緻。從本科生的教育教學實踐來看,雖然明確提出了「複合型、應用型」人才的培養目標,但要真正做到「複合」,卻不是一件簡單的事情。古代的知識分子不僅能夠認知自然萬物,還能夠把自然萬物寫進文學作品之中,給後人留下了無數的詩情畫意。而當今的教學體系,顯然是缺乏了若干傳統的有價值的東西,即使是中文系的學生,對於舊體詩詞的寫作,也不是必修的。坦白地說,絕大多數中文系畢業的學生,都不會寫作舊體詩詞。至於理科生,雖然有不少對傳統文化抱有濃厚的興趣,但要尋找學寫舊體詩詞的機會,更是難上加難。
當復旦大學出版社出版了我的第一本詩集《學詩記》之後,我下了決心,決定開設「格律詩詞寫作」課程。到如今已有2屆學生,跟我一起學習「平平仄仄」。令人喜出望外的是,主要由理工科學生組成的詩詞班,對於貌似枯燥難以掌握的韻與律,卻是學得很快。《新民晚報》2016年11月19日的夜光杯欄目,發表了學生的一批習作。如任向宇的《秋夜行》:秋風一襲近重陽,小徑人稀夜未央。朝露須臾彭祖壽,皆成曉夢枕黃粱。又如楊雪琦的《懷周郎》:初逢討逆正年少,總角相交志氣豪。舒縣一離路渺渺,長江幾渡浪滔滔。東風火卷赤壁破,流矢帳巡南郡鏖。戎馬無心問褒貶,自將顧曲醉醇醪。我在組詩的小序中寫道:學理科的我,在交大開了一門文科的「格律詩詞寫作」,選課的學生都是工科的。六次作業下來,發現有的學生已經初得其味。作為教師,一是要感謝交大教務處,能夠批准我「跨界」開課;二是要感謝復旦大學中文系的胡中行教授,是他教我寫格律詩詞四年。
思源湖畔覓詩緣,相信傳統文化的雨露和光華,會不斷滋潤和照耀著年輕的人,並鑄就他們博大而高尚的靈魂。
※加拿大新入籍法下周正式實施
※林書豪貢獻亮眼數據 籃網勝熱火迎來季前賽二連勝
※沙特土豪擲30億美元購俄羅斯武器,含S-400防空導彈、AK生產線
※全美步槍協會稱「禁槍不能防止悲劇」 長期反對限槍
※中國漁船傾覆12名船員失蹤 中方緊急協調相關國家搜救
TAG:新民晚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