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文史 > 明朝滅亡的真正原因那是什麼小冰河期,而印地安人卻差點拯救明朝

明朝滅亡的真正原因那是什麼小冰河期,而印地安人卻差點拯救明朝

讀明史,的朋友,發現一講到明朝滅亡,都大義凜然說,罪在政治黑暗與制度腐敗。這結論,你要琢磨,屬於「帝國行政史」,其實大而無當,不怎麼靠譜。

明朝滅亡的原因是外因?

明代滅亡,清軍只是外因,根本原因是李自成與張獻忠兩股農民軍。農軍哪來的?來自陝北延安。李自成與張獻忠都是陝北人,骨幹也以陝北饑民為主。為何陝北鬧饑荒?因為地主兼并土地,民不聊生?不對。陝北土地貧瘠,以小農為主,地主不多。他們沒比普通農民多幾畝地,要是鬧旱災,他們也一樣束手無策。其實,饑荒的原因很簡單:明末人口逼近2億,而糧食增長的空間耗盡,難以負荷,各方面都出現崩潰的徵兆。

紫禁城

與此同時,西北(特別是陝北)的軍人及預備役軍人很多,是明軍的兵庫。全世界,軍人都是必須安撫的,就是現在美國,招公務員也優先照顧退伍軍人。然而,西北明軍活得實在很慘。崇禎時,都督盧象升巡視邊防後給朝廷彙報西北軍人慘狀:「今逋餉愈多,饑寒逼體,向之拿錢借債,勉制弓矢槍刀,依然典賣矣。多兵擺列武場,金風如箭,餒而病、僵而仆者紛紛見告矣。每點一兵,有單衣者,有無絝者,有少鞋襪者,臣見之不覺潸然淚下。

李自成

最後陝北義軍捲土重來,席捲南北,也就天下大亂,不可收拾了。如果農軍是普通農民,政府或許可以動用職業軍人擊敗,但農軍的骨幹也是職業士兵,明軍就打不贏了。原因很簡單:同為職業軍人,一邊是有飯吃的官軍,另一邊是快餓死的叛軍,你說誰的鬥志強?而且,官軍也鬧糧荒,不少官軍跟農民軍打著打著,餓極了,也造反了。這個現象,人類史上叫做「馬爾薩斯問題」。英國經濟學家馬爾薩斯認為,人口增長必定高於糧食供應,最終導致人類大危機。而且他認為,這個問題無法根本解決,就算糧食暫時增長了,人口也會跟著增長,但糧食不可能永遠增長,因為土地和產量必定有限。那怎麼辦?一種辦法是節育,馬爾薩斯贊成這辦法,但在避孕藥和避孕套發明之前的明朝,節育只能當作社會奇談。另一種辦法,馬爾薩斯也說了,但不贊成,那就是打仗,互相殺戮,殺到最後,人死得差不多了,殘存者又可以繼續生活。

滿八旗

印第安人拯救了世界

很不幸,大明帝國只剩下這條路。饑荒引發叛亂,反過來,叛亂又破壞秩序種糧食的人也就少了。這樣便是惡性循環:越亂,越沒人種糧食;越沒人種糧食,越亂。據記載,義軍狠,官軍也狠,雙方瘋狂搶糧,叛亂席捲的四川,最後吃光了糧食,吃光了農民,最後部隊內部互相殘殺,吃自己人的肉,慘不忍睹。除了節育與殺人,大明帝國就沒有別的解救辦法?答曰:有。正在這時,天上掉下來一個大餡餅,那就是花生、玉米、番薯、土豆等美洲高產作物。當時一場轟轟烈烈的農業革命正在全世界進行。1492年,哥倫布發現新大陸,印第安人培育的作物如番薯、玉米、馬鈴薯、煙草、辣椒等迅速傳遍了全世界,包括中國,徹底改變了整個世界。印第安人拯救了世界。

紅薯

崇禎皇帝沒有意識到農業革命所帶來的優勢

對中國人來說,最重要的花生、番薯與玉米等高產糧食作物。這些作物,今天講起來平平常常,當年卻相當於好幾個「超級袁隆平」接連問世。比如,番薯耐寒,耐澇,耐鹼,適應各種土壤和環境,抗蟲能力強,產量極高,據記載:「上地一畝約收萬餘斤,中地約收七八千斤,下地約收五六千斤。」而且一年可種數季。明代較好的水田也不過畝產720斤左右,平均畝產不過240斤。這意味著什麼?意味著土地養活的人口可以增加好幾倍!多出來的田改種其他作物,又能養活更多的牛羊豬狗。土地出產的糧食和肉類大大增加,人口膨脹的壓力也就大大減輕了。花生約1530年到達中國,玉米是1531年,番薯則是1593年。它們到達中國東南時,明末大戰亂還未開始。如果崇禎皇帝真有眼力,發現這些高產作物的價值,及時引種到西北,緩解極度緊張的糧食問題,或許可以避免1644年的滅亡悲劇。真正吃到大餡餅的是清朝。正是清朝的大力推廣,這些高產作物才遍植中國,導致從西漢末到明末從未超過2億的中國人口,在乾隆六十年達到前所未有的2.9億!

印第安人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明朝 的精彩文章:

三十年不上朝卻打敗了日本蒙古緬甸的明朝傳奇皇帝
為什麼清朝后妃看起來不美麗,原來是選后妃時把明朝當反面典型
早在明朝日軍倭寇就對我們騷擾不斷,年近七旬的老將軍還要上前線
明太祖朱元璋軼事三則

TAG:明朝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