接受貴州遠山的呼喚,探尋苗族藝術
貴州省,有「八山一水一分田」之說。高原、山地、丘陵和盆地是基本地型,又以高原山地居多,是全國唯一沒有平原的省份。
這樣的地形,造成了苗族人的居住(吊腳樓)、耕作(梯田)、宗教信仰等等和生活相關的方面都要因地制宜、遵循自然。也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貴州省內與外界、省內不同區域之間的溝通和交流,民間手工藝較少的受到漢化甚至西化的影響。
作為苗族手工技藝代表的苗綉,紋樣全部源於生活,但又不是生活的簡單再現,是苗族婦女在對大自然的花鳥蟲魚等物象認真仔細的觀察和體驗的基礎上,通過藝術的抽象,大膽地進行誇張的變形表現。
在貴州省內,十里不同風,百里不同俗的現象非常普遍。以苗族為例,由於在歷史上頻繁遷徙、不斷分散、棲息地又受到山地環境的限制,致使苗族內部支系林立。有諸如黑苗、紅苗、短裙苗、花苗等。即使兩個相鄰的苗寨,也可能存在不同的著裝風格和習俗。
而如何區分不同的苗族,因受限於歷史條件,並沒有科學的民族識別方法,只能按最直觀的頭飾、服飾來作區分。苗族服飾的最大的特點就是多樣性。儘管如此,共同性還是存在的。譬如頭飾以「錐髻」為主,服飾以「百褶裙」為主,首飾以銀飾為主等等。
苗族沒有文字,大家將苗綉叫做穿在身上的歷史,是記載苗族歷史的「無字天書」。
從苗繡的紋飾中,反映了苗族的遷徙、圖騰崇拜、宗教巫術、婚姻、繁衍等寓意。正因為此,苗綉除了其功能性及裝飾性外,更擔負著傳承一個民族歷史的責任。
苗族婦女刺繡大多不打底稿,全屏天生的悟性,嫻熟的技藝和非凡的記憶力,代代相傳、口口相授,數著底布上的經緯線挑綉。苗族幾千年的文化發展與傳承,綉娘們都用針線凝聚在一件件繡衣上。
山地環境的限制,阻礙了貴州經濟的發展。同時,也使傳統手工藝獲得了天然的生態環境。相對其他區域來說,得到了較好的保護。但這種情況也僅僅是相對其他較開放的區域而言。比如中國八大名綉之一的魯綉,現在已經很少見到純手工的作品,除了紋飾上進行了改良外,還採用了機器繡花等,缺少了手工的溫度。
這個假期,到西江苗界,探尋純正的苗族文化藝術!
TAG:苗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