Oliver Ding:如何打造高質量的深入交流?
十一長假,是全民出行遊玩的高峰期,也是青年們閱讀學習的好機會。開智學堂國慶特輯《國慶七問》,針對職場青年在學習、生活和工作中遇到的七個問題進行解答,為大家奉上豐富有料的知識盛宴。今天第六篇給大家帶來 Oliver Ding 的:如何打造高質量的深入交流?
為什麼你跟人聊不來?
高質量的深入交流非常稀缺。有很多因素限制了大量高質量的深入交流發生:
沒有純凈的時間和充足的食物
我的太太有個在某大學任教的同學,我們多年來經常交往,每每都是討論家長里短。記得有一次兩家人一起去外面旅遊,孩子睡去之後,在酒店房間里,我和我太太,還有她的同學,三人坐在一起,聊了很多很深入的東西。
茶館和咖啡館其實是在給人們打造一個大塊的純凈時間,不受其他任務打擾,專註在交流本身。當然,如果你在茶館打牌和打麻將,這另當別論。
談話會消耗能量,需要要不斷補充食物和水。有一次我去參加一個會議。作為演講者,我還義務幫助客串了一個工作坊,然後發現茶歇時間食物被大家吃完了,我到了最後和工作人員一起撤出會場,最後麻煩司機在夜裡滿街去找小吃。
找了一個大家都沒法聊的話題
參與交流的人要對所討論的領域有類似的積累,在很多術語和基本概念上達成共識。對交流的議題的背景也有充分的了解。否則,就需要耗費很多精力去做「科普」,這大大降低交流效率。
新鮮的議題容易激發更多人的興趣,但是也容易陷入表面的七嘴八舌。深入的議題限制了參與者的數量,讓參與者投入成本準備。除非對議題抱有強烈的興趣,否則參與者很難就議題深入探討。
來自不同領域背景的參與者,要達成高質量的跨界交流,關鍵是需要找到議題橋,某個議題恰好能聯結不同領域,並且暗示某個共同的目標。這樣多個領域的參與者都可以從各自角度貢獻專業性的見解,大家從分享中學習彼此基於各自立場的看法,從而激發更富有創造性的想法。
和錯誤的對象聊天
越多人參與交流,每個人的平均表達時間就越少。參與者越少,越能達成深度交流。即使在多人參與交流的場合,通常也是有兩個聲音在進行對話,推動交流的進行。
我覺得討論交流重要的還有一點是理性,以自身為目標的深入交流,雙方容易情緒化,不利於繼續進行。夫妻最忌~ ——@月夜喵
這個提醒我,這個清單里居然漏掉了參與者的素質這個重要因素。參與者的態度、技巧、禮儀和風格都會影響每一次交流的深入。當交流越來越深入,難免涉及到很多敏感議題,很多人會採用各種形式進行自我防禦。有時候就錯過了認識真我的大好機會。
私有議題的成本
大量私有的議題——例如創業公司面臨的各類議題——迫切期望深入的交流,創業者期望從交流中找到完美的解答和精彩的創意。但是,創業者通常很難在自己周圍發現大量合適的討論者。所以,大量的商業公司通過付費來解決這個問題,這是諮詢行業存在的原由。
公開的議題要引發討論,需要良好的聲譽和傳播機制。Quora 創造了很好的社交對話環境來激發深度問答,但是我們也發現這類模式的過濾成本依然很高。
周邊環境太糟糕
不合適的環境不會帶來好的交流效果。這個環境甚至包括餐桌的布置。有一次,我去一個城市出差,和當地的幾個朋友見面,大家難得見上一回,然後我們幾個做在三個小方桌拼成的長條桌,大家各自一人吃一份食物。然後我坐在一側,只能和一側的朋友交流,另外一側的朋友就自己聊起來。那個店鋪面積很小,餐桌都很擠,起來走動也不方便。
兩年之後,我再也沒有去過那個城市,那天沒能和另外一側幾個朋友深入交流的遺憾現在還在心裡。
線上環境的非即時交流需要參與者長期保持一定的注意力。當下的社交媒體分享網路,很容易讓人們分散注意力。每天層出不窮的議題,都在引誘人們投入注意力。短分享的文字限制更加造成不流暢的交流。
早些年底的 BBS 社區年代,人們往往只「泡」一個社區,這個「泡」字意味著人們對於某處保持長久的注意力,因而容易激發深度交流。
如何成為受歡迎的聊天對象?
要想成為一個受歡迎的聊天對象,你可以從多方面下手:準備一個精心布置的環境,調整心態,主動出擊,順應自己的性格,你可以和很多人聊得來。
布置一個精心準備的環境
見人說人話,見鬼說鬼話。在一個精心布置的會場,然後看到很多人已經熱情澎湃地發言,你也會忍不住想要起來發聲。在一次 TEDx 福州的現場,我就親眼看到人們在一個熱烈的氛圍里動情地講述各自的故事。
人數多的情況,只要規劃組織良好,不論是台上還是台下,也可以產生深入的交流。當一個城市裡有很多精心規劃的活動,當社交網路里好的內容得以廣泛傳播,當你的周遭都是和你一樣興趣相投氣場一致的人,我相信這樣的 Serendipity Learning(奇遇式學習)的體驗就會經常發生。
這場會議的現場設計、主持人的素質以及演講人的素質,三者有機結合在一起,營造了一個非常棒的交流氛圍。
我在現場,數一數二
主動才會帶來機會。主動的人,不論在線上、線下、公開聚會、私下聊天,都能更多地獲得深入交流的機會。這裡列出了四種形式,不同性格的人可以因地制宜,採取合適的方式。含蓄內向的人,可以採用線上寫作和電子郵件的形式,外向開朗的人,自然在線下表現得如魚得水。
我早些年去參加培訓班,或者去參加會議時,總是喜歡坐在第一排第二排。我把這個叫做我自己的「數一數二」戰略。我心裡想,我好不容易騰出時間,擠公交車來參加這個活動,為何不好好享受這個活動呢?!
坐在第一二排的好處很明顯,可以更清楚地看到演講者的表情,甚至有更多的眼神交流,甚至在會場開始前,有機會和他以及他的朋友交流。有一次參加培訓班,培訓師還直接拿我點名作為正面案例激勵大家要上進。
現在社交媒體發達的年代,一些在活動現場無法進行的深入交流,可以在事後通過線上彌補。你可以在每次參加現場活動之後,寫一篇豆瓣日記,詳細記述你的心得感受,然後加上標籤 #我在現場# 通過新浪微博或者電子郵件傳遞給活動主辦法和當天的演講人。如果一場活動有 300 人參加,只有 3 個人和你一樣做這樣的事情,那麼你就是百里挑一的深入交流的好對象。
想像你是一名記者
假設你是《南方人物周刊》的記者,要去採訪某人。事先你會收集很多他的資料,規劃問那些問題。
有個記者要去採訪一個作家,她事先購買/借閱了作家的很多作品,閱讀了幾十萬字,然後當天採訪時,兩個人都很愉快。最後作家還特意寫信給雜誌社,感謝這次採訪。
事先做足功課,把來龍去脈等各類背景梳理清楚。然後對話時就能有的放矢。
寫專欄,然後和你的讀者見面
早些年我曾有一段時間為一家報紙寫專欄,內容是關於網路創業。專欄開始一兩期之後,有讀者打電話到報社要求和我見面。然後我就指定在一個上島咖啡館和讀者見面,專欄的名稱也修改為《上島咖啡館裡的創業漫談》。
每次我只和一個/一夥創業者見面,聽他們聊他們的創業故事,看他們演示他們的網站給我看,我則分享我的看法給他們,然後把他們的故事寫到下面一期的專欄文章里。
每次我只喝一杯水。然後有一次一個創業者也只喝一杯水。專欄寫作結束之後,另外一家報社的記者也在那個咖啡館和我見面,後來寫了一整版關於我的故事。
電子郵件訪談
有的人喜歡面對面交流,有的人喜歡電子郵件交流。有的人還喜歡回答普魯斯特問卷。我曾經做過一些電子郵件訪談,發現及時是很平時很熟悉的朋友,用電子郵件訪談這種形式,也能創造出很有深度的對話內容。
這是我曾經做的兩個訪談:
TEDtoChina 訪談: Tangos Chan - 思考中國 Web 2.0 的未來 - http://t.cn/RU1U1lX
TEDtoChina 訪談: Cindy Pan - 在彼此支持的環境中成長 - http://t.cn/aCxAuM
融會貫通多個學科,站在認知&神經&心理科學前沿,結合經典美文與文本細讀,教你科學的寫作方式,開智學堂《認知寫作學》課程現正開放預約。
※改變你一生的內在動機
※李穎生:如何尋找導師與構建個人發展網路?
※全世界程序員都說好的圖書
※安替:如何利用未來與世界對賭?
※打破學科界限,培養高階思維
TAG:開智微播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