諾獎得主:「你不能熬夜了!」「更不能迷信哥」
諾獎得主:「你不能熬夜了!」恩,還是順其自然的好
神州日知 小芳
新鮮出爐的2017年諾貝爾生理學或醫學獎,授予了三位美國科學家,表彰他們在「控制晝夜節律的分子機制方面的發現」。
早前我們已知道,生物鐘幾乎影響著人類一切生理活動。
其中,睡眠規律是最為明顯的晝夜節律特徵之一。
今年,首個揭曉的諾貝爾獎被授予發現晝夜節律分子機制的三位科學家,也讓晝夜節律——生物鐘研究成了熱門搜索關鍵詞。
諾獎之前,雖然生物鐘的研究持續並不新,但也屬於比較小眾的領域,甚至全球性的學術論壇也僅有不超過1000人參加。
最新出爐的諾貝爾獎得主其實重複了一個幾乎誰都知道的老調:你別熬夜了!
不過,創新之處在於,他們用科學證明了這點,解開了熬夜不利健康的科學機理。
其實,這項成果早在上世紀80年代就已作出,按照生物鐘睡眠也早已成為普通常識。
所以,諾獎今年頒發給這三位科學家,其實是遲來的認可。
科學研究與中醫成果對比
已有研究證明,人體內的生物鐘,在一天之中的不同時段,對我們的生理功能進行著非常精準的調節,包括行為、激素水平、睡眠情況、體溫,以及新陳代謝等。
其實,我國古人早就認識到這點。中醫早就有了關於年節律、日節律等非常詳細的理論,這是祖先根據長時間觀察實踐結合古代哲學得出來的智慧。
《黃帝內經》的《素問》一書中提出:從之則治,逆之則亂,反順為逆,是謂內格。
講的就是人要順應自然變化,生活要有規律,否則會增加患病的可能性。
因為,我們的身體好比一個秩序井然的工廠,身體內不同器官的活動就像高度協調的生產線。所有原材料和零部件都必須按時送達,才能保證每條生產線上的產品正常生產,維持正常運行。
《黃帝內經》的《靈樞》一書中早就提出:旦慧、晝安、夕加、夜甚。
說的是患有疾病的人,一天中常會出現早晨病情漸輕,中午病情穩定,深夜病情最重的周期性變化。
如今科學界對生物鐘的研究,闡述了其內在的科學原理,也賦予了中醫理論新的科學內涵。
三位美國科學家的研究和中醫理論是一脈相承的,就是在生活方式別和「生物鐘」作對,比如長期熬夜,患上各種疾病的風險很大。
相比過去幾年的諾貝爾醫學獎獲得者研究,生物鐘目前還是比較基礎性的研究。
生物鐘不是一個針對具體問題的解決方案,而是更為基礎的研究,不僅是人類,甚至低等生物,包括真菌、植物等都適用。
當前已有的研究中,學者已經將晝夜節律的分子機制應用到各行各業,比如睡眠、情緒、疾病治療、農業殺蟲等。
跨洲飛行所帶來的時差,正是生物鐘變化對人體造成的影響,而現有的研究發現,生物鐘紊亂會導致一系列疾病,比如肥胖、糖尿病和代謝綜合征、睡眠障礙、抑鬱甚至是癌症。
比如,有研究發現,農田殺蟲劑在不同的時間段殺蟲效果並不同,這正是因為害蟲的抵抗效力受到生物鐘影響,因此,選在害蟲抵抗效力差的時候殺蟲會事半功倍。
同樣地,生物鐘在疾病治療中的應用同樣矚目,癌症病人的放化療也可以與生物鐘結合,因為不同的時間段病人對放化療的耐受度也不同。
哈佛大學團隊曾通過問卷調查研究得出,人在一天中的愉悅指數與生物鐘相關,結果顯示,不同的人在一天中的愉悅指數,在凌晨是最低的,而在傍晚則最高。
不過,儘管發現了情緒與生物鐘相關,但是,如何通過生物鐘研究來控制或調節人的情緒,目前為止仍不明朗。
當然,凡是沒有絕對,生活作息不可能人人相同、絕對固定,而是要去適應外界環境,盡量保持規律作息。
你非要強迫一個夜貓子型的人早睡是很痛苦的事情,因為,他在應該醒著的時候睡覺,與在不應該吃飯的時候吃飯一樣。
所以,對於能否熬夜,應該遵從自己體內的生物鐘來作息,而不是要遵從一個既定的標準,因為每個人不一樣。
因此,生物鐘所揭示的生活哲學並不等同「不能熬夜」,而是「在正確的時間做對的事情」 。
一些人是天生的早睡早起,稱為早鳥型;而有一些人則是晚睡晚起,也就是夜貓子型。
他們已經形成適合自己身體和環境的「生物鐘」,強迫他們改變,其實是有違科學精神的。
GIF/1K
中醫養生強調「天人合一」,順應自然,其實,也就是要求我們別和自己的「生物鐘」作對。
大家可能都聽過老太太戒煙的故事,她的身體已形成適應煙草的小宇宙。
90多歲的人了,一戒煙,改變了自己的小宇宙,身體自然難以適應。所以,讓她戒煙,等於是要她的命。
再說,如果強迫自己改變,還是「順其自然」嗎?
反過來說,如果自己身體還能夠承受改變,還是早點改變自己的熬夜壞習慣。
否則,到無法改時,已經晚了。
當然,除了天生型的。
※國慶假期後吃這些,讓你遠離熬夜臉和豁吃肥!
※不愛睡覺,就愛熬夜的星座有哪些?
※諾獎帶來的思考:熬夜導致生物鐘絮亂真的會致癌嗎?
※還敢熬夜?最新諾貝爾醫學獎告訴您,別再燃燒你的繩命了!
※她懷孕後一直打麻將熬夜,當寶寶出生的那一瞬間在場人都傻眼了!
TAG:熬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