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朝和清朝之間最後1次決戰,吳三桂差點被砍了腦袋
南明永曆十三年(1659年),崇禎皇帝死後15年,明朝最後一支皇室血脈——南明朝廷,歷經坎坷艱難,在清朝重兵圍攻下,終於走到了山窮水盡的地步。吳三桂為了獲得新主子的歡心,身先士卒,衝鋒陷陣,對自己昔日的母國同胞痛下殺手,充當了滿洲八旗的急先鋒,從山海關一路南下打到了雲南邊陲,把永曆朝廷徹底逼進了絕境。
二月間,南明朝廷的最後一支主力部隊,由李定國率領,在完成掩護永曆皇帝撤退的任務後,於二月二十日渡過洶湧怒江,向江岸的高山密林進發。吳三桂率領清軍緊隨其後,於次日渡過怒江,持續跟蹤追擊,妄想窮追猛打,徹底消滅南明最後一支主力。在之前的幾次作戰中,吳三桂憑藉兵精糧足,人多勢眾,接連擊敗南明軍隊,因此頗有志得意滿之感。
南明軍的主將李定國,原來是大西軍張獻忠的四大幹將之一。他幼年即父母雙亡,從小在軍中長大,因作戰勇猛,被張獻忠收為義子。李定國不僅驍勇善戰,而且足智多謀,是明末清初之際難得的軍事人才。人世無常,李定國的前半生,跟隨張獻忠,竭盡全力推翻明朝。後來清軍入關,李定國為民族大義所激,來了個180度大轉彎,從此誓死效忠明朝,成為南明時期最主要的軍事領袖。
清軍入關後,先後擊滅李自成和張獻忠部,然後大軍南下,兵鋒所指無堅不摧。就在明朝舉國崩潰、一片混亂之際,李定國力挽狂瀾,先後在衡陽擊敗清軍,陣斬清敬謹親王尼堪;又圍攻桂林,殺死定南王孔有德。兩度大敗清兵,斬殺兩個清朝王爺,震驚天下,極大鼓舞了南明軍民抗清復明的士氣,讓清朝統治者恐慌不已。
李定國為反清復明,竭忠盡智,鞠躬盡瘁。但因南明朝廷內部分裂傾軋,各支反清隊伍之間矛盾重重,李定國也無力回天,眼見抗清大業日漸衰微,心中無比悲憤,對賣國求榮的漢奸吳三桂之流恨之入骨。他見吳三桂緊追不捨,驕狂不可一世,決定設下伏兵,痛擊吳三桂。經過精心設置,他選定了磨盤山作為伏擊地點。
李定國根據地形,在磨盤山前後設伏3層,共6000餘精兵嚴陣以待。計劃等吳三桂主力進入,即放炮為號,伏兵四齣,殺他個片甲不留。二月二十一日,求勝心切的吳三桂果然中計,帶領清軍進入磨盤山伏擊圈。隱藏在密林中的南明軍密切觀察著吳三桂軍的動向,隨時準備出擊。誰知關鍵時刻,南明軍中出了叛徒,官員盧桂生叛逃到清軍中,向吳三桂和盤托出李定國的伏擊計劃。
吳三桂大驚失色,不過他廝殺半生,臨陣經驗豐富,迅速做出反應:一面讓清軍先發制人,向南明軍的伏擊處開炮放箭,一面組織清軍迅速後撤。南明軍猝不及防,在清軍炮箭襲擊下傷亡慘重。因未得到號令,也無法反擊。危急時刻,明軍將領竇名望急令開炮,南明軍這才伏兵四起,和清軍激烈廝殺。
因叛徒告密,導致伏擊計劃嚴重受挫。南明軍原定的伏擊戰變成一場混戰,雙方都死傷慘重。事後統計,當時已進入伏擊圈的10000餘人清軍幾乎傷亡殆盡,吳三桂僥倖逃脫。南明軍的6000精銳也所剩無幾。這是明朝和清朝最後一次大規模決戰,雖重創清軍,但南明軍最後一點主力也消耗無餘,從此再也無力和清軍正面對抗,南明覆滅的形勢已不可挽回。
※唐太宗李世民,有件價值連城的寶貝,都知道在哪兒,卻都不敢去拿
※亞洲一小國特別囂張,清朝乾隆、明朝朱棣、元朝忽必烈全敗給他
※三國武將關羽,史書記載的1件事,就證明他根本當不起武聖二字
※這道菜你肯定經常吃,李世民和朱元璋,身為皇帝卻吃不起
※崇禎手下有13個外國火槍手,崇禎獎勵他們每個人多少銀子
TAG:歷史小火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