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戰日軍死亡230萬人竟有一半是餓死,日軍後勤保障到底有多爛
今天看《中國戰線從軍記》發現了許多有意思的事情。作者藤原彰是侵華日軍軍官,日本著名軍事歷史學家,他在書中講述的日軍與我們從小聽到和看到的都很不一樣。
在很長一段時間內日本陸軍都被描繪成一支現代化的軍隊,然而在藤原彰的眼中,日本陸軍僅比中國軍隊先進,別說沒法跟西方軍隊相比,就是跟日本海軍比起來也是滯後很多年。他更是尖銳地指出:
「第二次世界大戰中死亡的230萬日本軍人有一半以上的人都不是戰死,而是餓死的,主要原因是後勤供給斷絕,士兵患上了戰爭營養失調症而死亡。」
20世紀三四十年代的日本是亞洲最發達的國家,但比起英美等國家還是差很多。因為是海島國家,日本人不得不縮減陸軍經費,以維持一支強大的海軍。
日本海軍的軍費常年高過陸軍很多,不少年份甚至是陸軍的兩倍。日俄戰爭後,日本陸軍上下又瀰漫著一股濃濃的唯意志論,諸如「數量要用訓練來抵擋,鋼鐵要用肉彈來碰撞」等口號比比皆是。
所以藤原彰認為日本陸軍在日俄戰爭後發展嚴重停滯,最顯著的標誌就是對後勤補給漠不關心。在「大和魂萬能」的思想指導下,日軍一切以作戰為先,即便是餓肚子也能憑藉氣力作戰。
日軍高層在制定大規模、長時間作戰規劃時,常常忽略後勤補給問題。當作戰命令下達後,基層軍官最關心的並不是戰鬥,而是「比什麼都困難的是糧食問題」。
軍官只能讓士兵自籌糧食。自籌就意味著放縱士兵燒殺搶掠,可即便是這樣,藤原彰說日軍因營養不良而致死的人數仍居高不下。
1944年,日軍在「一號作戰計劃」期間,野戰醫院統計的病死原因中,最多的是瘧疾;其次是戰爭營養不良症;第三是痢疾;第四是腳氣,這個腳氣可不是常見的腳氣,而是維生素B缺乏而引起的疾病。
瘧疾和痢疾患病人數如此之多,最主要的原因還是因營養不良而導致士兵抵抗力低下。藤原彰說他所在聯隊在1944年至1945年期間,戰死比例才31%,而戰場患病死亡比例卻是63%,所以他才說日軍一半以上的官兵是餓死的。
英帕爾戰役是日軍輕視後勤付出最慘痛代價的一戰。日軍10萬士兵死於彈藥和給養供應困難,撤退時又有5萬人死於疾病和飢餓。此戰因此成為英軍心目中最偉大的戰役之一。
日軍輕視後勤表面上看起來是因為經費不足,但究其根本還是軍國主義思想種下的惡果。日軍高層只顧制定作戰方案,視基層官兵生命如草芥,一味的強調用精神戰勝一切困難。
這種方式對付中國軍隊還勉強一戰,但在美軍、蘇軍等軍隊面前就顯得不堪一擊,所以藤原彰說日本陸軍充其量算是一支近代軍隊,而不是現代軍隊。
※日軍醫為何喜歡精壯戰俘,什麼歪理讓日本拒不給中國軍人俘虜待遇
※抗戰中唯一性能全面碾壓日軍的武器,超半數鬼子死於其手
※朝鮮被日本吞併後多少人加入侵華日軍,為何說二鬼子更加兇殘
※日軍侵華急先鋒,裝備堪比甲種師團,偽滿洲國軍隊戰鬥力有多強
※明明落後中正式步槍三代,漢陽造為何會被稱為中華第一神槍
TAG:史料不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