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文史 > 素描眼睛刻畫的詳細講解,速收藏!

素描眼睛刻畫的詳細講解,速收藏!

頭像五官中最主要的就屬眼睛了

今天給大家安利一波眼睛的畫法

……

眼睛怎麼畫

眼睛是最能打動人的器官,我們通常說的神態就是指眼神的變化,只要把眼睛處理好就能把人物的神態畫得生動很多。

要想畫好眼睛首先要理解眼睛的結構。

眉毛:

表現眼睛還應包括眉毛和眶上緣及與鼻根、鼻樑的關係。眉毛由眉頭、眉峰和眉梢組成,眉頭到眉峰的長度大約為眉長的2 /3 , 眉峰到眉梢的長度為1 / 3 。眉頭到眉峰部分的眉毛向斜上方生長, 眉峰到眉梢部分的眉毛向斜下方生長。

眼球:

呈球體, 嵌在眼眶內, 其表面濕潤, 反射光線強烈, 往往會在上面形成一個高光。高光點的位置依據主光源方向決定。黑眼珠隨透視角度的變化變成透視不同的橢圓,正面最為完整, 全側最小而癟。

眼瞼:

眼瞼又分上眼瞼和下眼瞼, 它們分上下兩部分包裹著眼球, 呈圓弧狀。眼球露出的部分有眼白、虹膜和瞳孔。或者停留在技術表現的階段。

正面眼睛怎麼畫

儘管對象眉毛的固有色是黑的,但是它受到眉弓形體的影響,正好長在眉弓的背光和受光面上,所以這種由於形體的轉折所產生的深淺變化要表現出來。

受眉弓形體的影響, 眉弓底面是一個往裡轉的暗面, 運用「 重掐上、中間透氣、輕掐下」的處理手法。

此外,眉頭部位的眉毛是往斜上方生長的,而眉梢則是往斜下方生長的。具體表現:在眉頭部位「 挑」 出幾根重的眉毛; 中間由於受光要畫得含蓄些; 到了顳線的轉折處再畫出些眉毛。

眼部外側三角形面是由眉弓的截止點

顴骨空間往後轉的截止點

以及顳線到下巴的交界線

組成, 它的亮灰與上眼皮的亮準確地體現了前後的空間。

半側面眼睛怎麼畫

和正面角度眼部相比, 半側面眼部的高光會整體向外眼角一側偏移。

眉弓在上眼皮上的投影會接近眉弓下緣,不過在塑造時還是要按照「重掐上、中間透氣、輕掐下」 的表現規律進行處理。

變化最明顯的黑眼球和瞳孔的形狀, 從正面的圓形變成了半側面的橢圓形。

不過,眼部的塑造規律還是一成不變的, 比如眉毛在眉頭和眉梢部位的生長方向不同;上下眼皮一圈的方圓、虛實和深淺等變化;上下眼皮在內外眼角處的穿插關係; 上下眼皮在橫向和縱向上由於明暗的深淺形成的「球體」 的感覺等。

側面眼睛怎麼畫

在側面表現眼睛時, 我們都會花較多的時間刻畫近處的眼睛, 而遠處眼睛會被弱化處理,可弱化並不代表可以馬虎。例如, 遠處眉毛在哪裡虛、哪裡實以及眼球與眼皮的穿插關係都要交代清楚。遠處眼睛上眼皮受光線的影響所形成的深淺變化非常明確, 很好地加強了遠處眼睛的體積感。並且,上眼皮最靠前的部分要亮於後轉的上方和下方。

遠處眼睛的穿插關係不能忽視。遠處眼睛眉弓上下緣與上眼皮之間的穿插會形成一個窄小的灰面,而這個灰面在真人眼部非常模糊, 很容易會被我們忽視。

眉毛隨著眉弓的形體轉折而呈現深淺變化, 眉毛和眼睫毛往外翹起來的質感要表現生動。

黑眼珠在側面的角度要稍微畫扁一些, 而且並不一定會畫出高光。

眼睛刻畫要點

1.上下眼皮是附著在眼球上的, 一定要畫出上下眼皮包裹著眼球的感覺。

2.上眼皮在下眼皮上的投影不能忽視, 並且投影形狀的方圓、虛實、深淺等變化也要交代清楚。

3.眼睛的輪廓線不是一條簡單的弧線,它還具有微妙的轉折、虛實和方圓等變化。

4.不能將眼皮的厚度處理成一條線, 要像圖中那樣表現出左右的深淺變化。同時,下眼皮的頂面會形成一條很窄的受光面, 並且該受光面從前到後也會有明度上的深淺變化。

5.頂側光時,黑眼球的上方通常都會比下方略重, 而且黑眼球的外圈不能用黑線勾死,注意其虛實和深淺等變化。

6.瞳孔最黑, 刻畫時一定要黑下去。

7.根據光源確定眼睛高光的形狀:如果光源為管燈,那高光的形狀會是一個長條狀;如果光源為燈泡,那高光的形狀會是一個圓點;如果光源為窗外自然光,那高光就可能會是一個窗戶的形狀。另外,如果高光是一個長條狀, 也不能將其畫成直的,它的形狀要隨著眼球的球體轉折而發生變化。同時,高光還存在一定的強弱變化。

8.眼珠的朝向要一致, 虹膜的位置要左右對比觀察, 同時要留意眼白部分會有面積大小的變化。

9.眉弓的轉折用清晰柔和的明暗交界線表現出來, 適當交代出眉毛的走向。

10.通過表現上、下眼瞼和眼袋來體現眼球體積。

11.兩個虹膜因為前後位置的關係,要加強近處虹膜的色調, 遠處虹膜做虛化處理, 形成對比。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老坑文化藝術 的精彩文章:

無盡的花朵讓小村莊變成了花世界
中國畫的生命須永遠寄托在『線』和『墨』上
有顏值卻一直拚命努力的潑墨「女王」
人淡如菊,宛若君子

TAG:老坑文化藝術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