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美文 > 他是天才,是超人,終身未婚,只經歷了兩次戀愛

他是天才,是超人,終身未婚,只經歷了兩次戀愛

GIF/102K

生 活 靈 感 集

#10

松 果 公 告 !

與達·芬奇作為科學家的嚴謹相比,米開朗基羅更具有藝術家的激情。他生性激動熱情,一生勤奮,一生長壽又多產,是一個具有開拓精神的藝術家。同時,他又是一個非常個性化的人物,性情急躁、不善與人交往,生活如同一個隱士,一個苦行僧,缺乏達·芬奇那樣的閒情逸緻。他的一生被激情、悲憤、苦澀的感情所貫穿。

他也是一個多才多藝的人:他是建築師、雕塑家、畫家、詩人、工程師,但他自己只認為自己是雕塑家,他的一生最熱愛的也是雕塑,好像他那內心飽滿的激情和充沛的精力只有在雕塑中才能得以充分地表現出來。甚至他的詩,也稱為「雕塑詩」。他那種高傲孤僻與自我折磨的性格以及超人的天賦和創作激情,使他的作品不是追求對稱、均衡、和諧、穩固、厚重,而是發展成為另一種富有表現力的藝術風格,它的特點是大氣磅礴、魁偉強壯有如巨人,整個作品中洋溢著雄偉的悲劇意境和氣氛,他是文藝復興盛期最偉大的藝術家,但在他的藝術中已經孕育著文藝復興的危機,深刻地反映了文藝復興時代理想悲劇性地破滅。

他是一個真正的柏拉圖主義者,終身未婚,只經歷了兩次戀愛,當然都是柏拉圖式的戀愛。他寫詩,但都是柏拉圖式的。

米開朗基羅自塑像

他一生都在瘋狂地工作,但卻像達·芬奇一樣地不如意。因為他一直都在被教皇支使得忙忙碌碌,不能如願地做他的工作,不能完成自己的龐大計劃。雖然他一生作品規模龐大,數量很多,但遠遠沒有實現他的願望,他仍然是很不滿意的。

形象被囚在石頭中 /

米開朗基羅最著名的雕塑創作主張是首先尋找觀念,尋找形象。他認為:形象是被囚禁在石頭中的,雕塑家的任務是用雕刻刀把多餘的石頭鑿去,把形象從石塊中解放出來。他創作形象,不是像達·芬奇那樣用科學的分析來追求完美的比例,而是依靠一種充滿靈氣的敏銳視覺來判斷。在他的創作中,石頭和形象就是兩個互相廝打的強敵,或者像母親和孩子,母親不願意分開,而孩子則力爭獨立。他雕刻的人物是一層層地剝進去,讓形象像浮雕一樣從石頭中浮現出來,彷彿從開天闢地之時就被鎖在頑石之中,而在米開朗基羅的雕刻刀下被解放出來。石塊既是藝術家的搖籃,又是他的監獄,他的人物象徵著靈魂發起的戰鬥,靈魂要掙脫物質的羈絆。

《哀悼基督》,1498,68.5英寸,大理石

《哀悼基督》是為聖彼得大教堂做的等身大的雕像。在這一時期,米開朗基羅似乎是受了波提切利的影響,表現了苗條纖細的身材,尤其是注重線條的表現力,每一條輪廓線都富有表現力。基督的臉上不痛苦,傷口也不明顯,但他那聳起的肩和後仰的頭使屍體具有強烈的悲愴感。瑪利亞被表現為年輕貌美的樣子。她低著頭,臉上沒有悲痛的表情,只有垂下來的左手表現出極度痛苦的內心傾向。有的人提出聖母太年輕了。米開朗基羅認為,瑪利亞是個純潔的處女,因而她不會輕易變老。

這也是米開朗基羅開朗基羅的早期風格,寧靜而優美。後來他認為這樣表現太雅緻、太簡單、太鬆弛。所以,在後期,他的風格逐漸轉向充滿動勢、激烈、緊張。在這裡,聖母的大斗篷襯托出她那嬌嫩的臉和基督脆弱的身軀。這一作品表現了一種無聲的力量,一種悲天憫人的哀思,也表現了人類最動人的母愛。

《大衛》,1501-04,雲石,高5.5,米開朗基羅

大衛是一個曾經多次被同時代人表現過的題材,多納太羅和委羅基奧都先後創作過。米開朗基羅的大衛以5.5米的高度創造了一個巨人般的小夥子,他正處在長身體的時期,碩大的手足與四肢的大小不相稱。人物稜角分明,身體的每個細部都充滿了彈性。

《大衛》局部, 1501-04,雲石,高5.5,米開朗基羅

以前的多納太羅、委羅基奧都表現了大衛在勝利之後的情景,而米開朗基羅表現了戰鬥的間隙當中的大衛。他像是在休息,但仔細觀察又是處在緊張的情緒中,靜中有動,身體、臉部及肌肉都是緊張而飽滿的。他的臉部刻畫是完美的、高貴、俊美,大衛的臉上充滿著為正義而鬥爭的熱情,具有鮮明的性格特徵,他是米開朗基羅的人文主義理想的形象化表現。

《摩西》,1515年,雲石,高2.6,米開朗基羅

《摩西》是教皇尤利烏斯二世陵墓的主要雕像。這座雕像原計劃放在陵墓最高處,加強陵墓氣氛。所以,米開朗基羅強調了他被仰視的效果,但教皇不同意放在高處。最後,被放到了底層,它的藝術效果受到了損害。

摩西是一個《聖經》人物,他是古代以色列人的首領。他率領以猶太人走出埃及。在那裡,猶太人受到排擠,他帶著他們回到故土。在中途,他上了西奈山,從上帝那裡得到了「十誡」板。本應為此高興,但他在下山時,居然看到猶太人在崇拜異教偶像——金牛犢,這引起他的憤怒。米開朗基羅就是刻畫了他這時的憤怒:摩西把頭扭向左邊,全身肌肉鼓起,血管突出,腿部似乎在向後挪動,正打算要站起來,但他又好像是在竭力控制自己的憤怒,他的右手握住了鬍鬚,左手放在身上,這是一種非常複雜的心理狀態。他的臉部充滿痛苦,憤怒和輕蔑的混合表情,他的身體與大衛一樣構成了從左到右扭動的旋轉的動勢。米開朗基羅表現了他正要憤怒地跳起來之前的一瞬。他的雙眼炯炯發光,某種內心的激動強烈地如閃電般地震撼著他。這種戲劇性的時刻表現出米開朗基羅的盛期風格:憤怒、激情與痛苦。

關於這座雕像的情緒刻畫,幾百年來一直為人們所關注,甚至弗洛伊德也寫過文章來分析他的心理描寫。摩西這個人物,新柏拉圖主義者認為他具有完美的綜合行為和先見,而在塵世中獲得不朽精神的人,他是用「內在的眼睛看世界的人」。在這個形象中,米開朗基羅投射了自己對這一觀點的看法。當時,新柏拉圖主義哲學家形容摩西看到人民在崇拜偶像時就「聖光顯露」,而產生了超自然的興奮,當靈魂狂怒時,身體發亮,幾乎消滅了軀體。所以,在這個雕像中,我們看到的是一個具有強大的精神力量的巨人形象。

《被縛的奴隸》,1513,雲石,高2.6,米開朗基羅

在《被縛的奴隸》中,米開朗基羅表現了力圖衝破束縛的抗爭。他用這個具有巨人一般的體魄,發達的肌肉的奴隸形象來表現人類靈魂被自然慾望所束縛。他用發達的拉緊的肌肉刻畫這個精力充沛、氣勢豪邁的形象,也是新柏拉圖主義關於靈魂與肉體矛盾這一觀點的具體化。

《垂死的奴隸》,1513,雲石,高2.6,米開朗基羅

《垂死的奴隸》是一個很漂亮的英雄人物形象,他在抗爭中消耗了全部精力,已經筋疲力盡了,好像已經瀕於死亡。他的全身鬆弛,臉上表情寧靜,好像就要長眠不醒。他的身體是那麼健美、皮膚光潔、體格勻稱,是米開朗基羅塑造的最美的男人體。

這兩個奴隸和其他四個未完成的奴隸是米開朗基羅內心矛盾抗爭的真實寫照。他的一生都處在一種悲憤的抗爭當中。他是一個人文主義者,又是一個新柏拉圖主義者,他有崇高的人文主義理想,現實卻令他憤怒。他的一生都在抗爭,用他的雕塑和繪畫,用他的詩。他那種憤世嫉俗,疾惡如仇的心情在摩西和奴隸形象中體現出來,垂死的奴隸也是他內心世界的一個部分:疲憊不堪、身心交瘁。

《朱利亞諾·美第奇陵墓》 1519-1534

美第奇陵墓是米開朗基羅生前負責的最後一批大型雕塑任務。米開朗基羅在製作這些雕像時,不是追求逼真和相似,而是通過雕像來寓意化地表現人文主義理想。這兩個陵墓體現了理想中的「積極進取的生命」(行動者)和「沉思默想的生命」(冥想者)。

朱利亞諾·美第奇就是一個行動者的形象。他被表現成一個身披古代甲胄的英雄,手握權杖,身體處在高度警惕之中,下面是兩座象徵性的雕像:晝、夜。

晝夜暮晨象徵著時間的摧毀力量。米開朗基羅說:晝和夜在說話,它們說,隨著我們的急逝的進程,我們給朱利亞諾伯爵帶來了死亡。

夜是一個男性化的魁偉的女人體,她在深深的沉睡。她那大幅度扭動的姿勢讓人覺得她正處在很緊張的情緒中。米開朗基羅的人體都有巨人般的體魄,即使是女人,也不是柔美的,而是強壯的、男性化的。他的雕塑總的傾向是像巨人一樣的英雄,是男性化的形象。

米開朗基羅的繪畫 /

《創世記》,西斯庭小禮拜堂天頂畫全景,1508-1512

米開朗基羅本人不喜繪畫而喜歡雕塑,畫壁畫完全是奉教皇之命而行。他的壁畫也像雕塑一樣的結實有力。這組巨大的天頂畫畫了四年,因為長期仰著頭,在完成作品後,他的頭只能仰著,不能直起來,過了很久才恢復。

他在西斯庭教堂天頂上畫了許多巨人一般的形象。在這裡,創造了無可挑剔的具有古典美的男人體。這一作品布滿了西斯庭教堂整個天頂。全畫由九個中央畫面表現《舊約·聖經》故事,這些畫面從主入口向聖壇排列:從挪亞醉酒、洪水到上帝創造世界萬物、創造亞當、夏娃、原罪和失樂園。

中央畫面的周圍排列著男女先知像和強壯有力的青銅裸體男人像。這個天頂畫現在還完整地保存在梵蒂岡的西斯庭小教堂,我們今天到梵蒂岡博物館去參觀依舊可以看到。在同一個小教堂里,除了天頂畫之外,米開朗基羅還為祭壇描繪了巨大的壁畫:《最後的審判》。

《最後的審判》,西斯庭教堂祭壇畫,1535-1541

末日審判這個題材在中世紀一直反覆被人們表現,但沒有一個藝術家像米開朗基羅這樣表現得如此龐大而真實。米開朗基羅在這裡畫了二百多個魁梧的人體,描繪了末日審判的可怕場面:末日審判的鐘聲響了,善者升入天堂,惡者打入地獄,所有的人都要受到審判,死去的人要從墳墓里出來接受審判。整個畫面充滿著世界末日的恐怖。

在場景的組織上,米開朗基羅用誇張的手法處理人物之間的比例關係,使人物由下往上越畫越大。這裡的人物比《創世記》中的形象更寬、更豐滿,這麼多的裸體人物漂浮在空中,充滿了激動不安的氣氛。

他畫了這麼多全裸的人物,使教會感到震驚,他們認為這是褻瀆的行為,後來讓米開朗基羅的一個學生給每一個裸體加畫上衣服和遮羞布。同時,這幅畫引起爭論的還有兩個原因:一是左邊那些升天堂的人們似乎是不那麼樂意去天堂,而是被強迫去的,二是右邊下地獄的人們的位置離祭壇的距離太近了,有瀆神的嫌疑。還有其中被剝皮的形象也是招來非議的因素。

文藝復興盛期的大師 /

這幅畫的主要顏色是人體的肉色和天空的藍灰色,只是偶爾有幾筆鮮艷的顏色來表現衣服。肉色與天空的強烈對比加強了戲劇性的緊張感。米開朗基羅的藝術對同時代人產生了很大的影響。在以後的幾個世紀中也一直被後代的美術家所模仿和研究。很多學者把他當作巴洛克藝術的第一個大師,因為他的藝術中已經孕育著文藝復興的危機。但從本質上來說,米開朗基羅是屬於文藝復興盛期的藝術家,他的藝術所追求的人文主義理想,歌頌人的地位和力量的英雄主義氣質,是文藝復興大師特有的時代特徵。

看懂藝術,從學習藝術史開始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三聯生活周刊 的精彩文章:

芬蘭:「蘭"色幽香
身未動·心已遠
一百五十年,當之無愧的BAZAAR時代
《十年》作者蘇世:寫字是一種工作之外的平衡
與合眾國同壽,直到地老天荒

TAG:三聯生活周刊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