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文史 > 大明王朝真的是中國歷史上的「太監盛世」嗎?

大明王朝真的是中國歷史上的「太監盛世」嗎?

華夏文明中有兩個獨特的「發明」,歷史悠久,但包括近鄰日本在內的全世界是不學的,那就是「閹割」與「纏足」。這兩項「文明」,一個是讓男人「去勢」,另一個是讓女人「去步」,這世界就雌雄兩種人,一個令其繁殖不能,另一個使其行動不便,從而組成了最讓統治者放心的「准人類」族群。

而這些「准人類」族群,在明朝最為興旺。尤其是「閹人」,有明一朝,登上政壇巔峰。

世所共知,中國「閹人史」源遠流長,遠在周代的時候就有太監了,到了明朝已有兩千年的歷史。一般王朝太監數量不足一萬人,而明朝太監鼎盛時期人數達10萬之多。一般王朝的太監總管,混個千歲都不可能,而明朝閹首魏忠賢,竟扶搖直上「九千歲」,離萬歲只有一步之遙。

太監代代有,為什麼唯明朝獨奪「之最」?

這與明朝推行的政治體制一脈相承。比較開明君主制唐宋,明朝的集權君主制是一種倒退。其最大的退步表現,是剷除相權,徹底廢除丞相制,使君臣制衡的政治格局在形式上也不復存在。從而保證了皇帝的絕對一言堂。然而,一個人的精力畢竟有限,皇權總需要代理人,大臣不行,就輪到絕對聽話的奴才——太監手中。終明一朝,確切地說,實行的是內室政治,太監成為皇帝「職業經理人」。即便連張居正這樣的「首輔」,沒有太監聯盟也玩不轉。

有明一朝,太監機構的編製不斷擴大,太監們組成了「大朝廷中的小朝廷」。上有體制的膨脹,下刮自宮之風,民間相應掀起「自宮潮」,許多小康之家的兒子也忍痛自宮。對於他們而言,這確實是一條仕進捷徑:讀書須受十年寒窗苦,自宮卻是一時痛終身富貴。

據《山堂別集·中官考十》記載:「南海戶凈身男九百七十餘人復乞收入。」一個小村子,居然有如此之多的童男自宮。整個國家呢?天啟三年,徵募宦官缺額3000人,結果應徵者多達2萬人。政府竟想不到會有如此多人,一時無措,不得不增加1500人,剩下的人,安置在京郊南苑的收容所。即使如此,收容所也容納不下這麼多人,許多人不得不淪為乞丐和偷盜者。

有形的太監即便高達10萬也是有數的,而無形的精神太監在明朝卻是無數。明朝總人口鼎沸時近一億,這一億臣民除了個別烈士,大都是去了勢的精神太監。

明朝政壇,閹割陽具是太監入官的准入證,閹割精神是士人入仕的通行證。比如明世宗即嘉靖年間,有個才子叫丁士美,中了狀元後,寫出一篇謝恩表,沒有一點真知灼見,通篇都是拍馬屁,簡直就像一隻哈巴狗向它主人撒嬌。

文人士大夫為什麼那麼賤?

他們中的大多數由於被統治者圈養著,為了保住腦袋或得到主人的寵愛,被迫或者自願閹割自己靈魂,本當是社會精英的他們,變成了喪失了人格尊嚴的「籠中對」。成了皇族思想的補充品和裝飾品。他們的理論,既不是事實的真相,也不是自己真心愿意說的,而是主人喜歡聽的或者對主子有用的。

所以朱明時期的文化與文明變成了一個個由謊言構成的迷宮。在這個迷宮中,整個民族喪失了獨立精神、思想創造性和增長能力。

朱家王朝的統治基礎是什麼?從一定程度上講,就是「去勢政治與文化」。

明理學是圍繞皇權作向心運動。所謂學富五車、德行高尚者,「禮樂兵農不務,即當世之刑名錢穀,亦懵然惘識,而搦管呻吟,自矜有學」,毫無用處。

當「太監人格」內化為民族集體無意識時,就更可怕——穿皮袍的人、穿絲綢的人、穿麻布的人以及沒有東西可以穿的人,他們的生存狀態千差萬別,卻有一點是相同的:全是半人半鬼、半陰半陽、半截子在地上半截子已經入土的太監。自我閹割與被閹割是一枚金幣的兩面,你只能在這兩種之間選擇。沒有純粹的知識,便沒有純粹知識者的人格。

不是自閹,就是自慰,凝固在四書五經里的華夏文明,陰風慘慘、寒徹心骨。

可見,以創造「太監盛世」為端,華夏文明已在明朝「去勢」。而去勢的文明,註定難逃再次被外強征服的悲命……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明朝 的精彩文章:

若這兩人不死,明朝也許不會亡,一個是袁崇煥,另一個你想不到
中國突然消失的皇帝,找了二十多年也沒結果,至今下落不明
明朝末代皇帝崇禎,其人、其書法為何後世評價頗高?
明末名將那麼多,為什麼最後還是滅亡了?
明朝末年北京的這件事,成為世界三大未解之謎之一!

TAG:明朝 |